摘要:一个因为恶心呕吐被家人强行送来,查出来酮症酸中毒;一个自己以为是胃炎,结果血糖高到仪器报警;还有一个,说是“最近没怎么吃饭”,三天后送进ICU。说真的,每年到这个节气,我心里都打鼓。
立秋刚过,门诊里一个上午来了三个糖尿病患者,全都是“拖”出来的。
一个因为恶心呕吐被家人强行送来,查出来酮症酸中毒;一个自己以为是胃炎,结果血糖高到仪器报警;还有一个,说是“最近没怎么吃饭”,三天后送进ICU。说真的,每年到这个节气,我心里都打鼓。
糖尿病这个病,不吓人,吓人的是忽视它变化的信号,尤其在立秋后这个交界时段。糖尿病人一旦出现这4个症状,别犹豫,立马去医院。
先说第一个,突然恶心、呕吐、口干口渴,喝水也解不了渴。很多人以为是中暑或者胃肠炎,但糖尿病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小心可能是酮症酸中毒。
这个词听起来像学术名词,但说白了,就是身体因为“缺糖”,开始燃烧脂肪当能源,结果产生了大量的“酸性垃圾”,血液变酸,越积越多,器官开始“罢工”。
研究显示,一旦进入酮症状态,如果不及时纠正,72小时内可能发展为昏迷甚至死亡。特别是在天气转凉、进食减少、水喝得少的情况下,风险更高。
第二个信号是频繁起夜+体重突然下降+异常乏力。你以为是“老了”“累了”“最近没胃口”,但这三件事凑在一起,医生的脑子里会立刻亮红灯。这可能是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前兆。这个状态的机制是:血糖高到一定程度,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的糖,把水分也一股脑排出去。
尿多、渴、吃不下、消瘦、虚弱,都是它的外衣。临床上,很多人拖到脱水严重、意识模糊才送医。2023年《中国糖尿病并发症指南》指出,这种状态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致死率高达15%。别小看“尿多点”“瘦了几斤”,它可能是身体在喊“我扛不住了”。
还有一种特别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呼吸变深变快、带点烂苹果味的口气。这不是口腔问题,也不是食物残留,而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典型气味。患者往往自己闻不到,但身边人能察觉。
这种呼吸叫“Kussmaul呼吸”,是一种代偿机制,身体在拼命排出酸性物质。一旦出现这种呼吸,说明体内的代谢已经到了临界点。我有个老病人,70岁,前一天还自己走进来,第二天凌晨家属打120送来,呼吸急促、意识淡漠,已经是重度酸中毒。抢救了两天,才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最后一个更“隐蔽”,是意识模糊或异常嗜睡。尤其是原本血糖控制得还不错的人,突然变得反应迟钝、不爱说话、甚至昏睡。很多家属以为是“太累了”“年纪大了”,结果错过了最关键的窗口期。
这种情况背后可能是低血糖昏迷,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高渗脑病。区别是低血糖进展快,高血糖进展慢但更难救。2022年《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意识障碍,死亡率超过20%。这不是吓唬你,是实打实的统计数字。
为什么立秋后这些情况会扎堆高发?其实不难理解。天气一转凉,很多人饮食变少,水喝得少,运动减少,胰岛素吸收效率也下降了。这个阶段,糖尿病人的代谢状态容易“失控”。
夏天还能靠出汗、喝水“冲一冲”,秋天一到,身体“热量开关”一调,糖代谢马上慌了阵脚。更别说有些人因为胃口不好、怕冷,干脆少吃一顿,这种“节食式控糖”在临床上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一点,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就是吃糖多。其实糖尿病人秋季最怕的,是“脱水+感染+应激”三件套。立秋后病毒性咽炎、泌尿道感染、感冒开始多了,这些看似小病,在糖尿病人身上就是大事。
因为一旦感染,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让血糖飙升。再加上喝水少、排尿多,很容易把人“脱”进危险区。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我到底该怎么判断是不是危险了?很简单,我教你一个“三问一看”的方法:
问自己:这几天有没有吃得少、喝得少、拉得多?
问身体:有没有头晕、乏力、心慌、睡不醒?
问家人:我最近是不是不像平时那样有精神、说话少、走路慢?
再看:是否有呕吐、呼吸急促、尿多、体重掉秤明显?
只要有两项以上“中招”,别扛,去医院,哪怕只是查个血糖和电解质,也比在家等着强。糖尿病人不是不能过秋天,是不能“忽视秋天”。
我知道,有人会想:“我血糖一直挺稳的,没事。”我也希望你真的没事。但临床上,我们看到太多“控制得挺好”的人突然出事。糖尿病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曲线,是波动,是身体和生活共同参与的一场博弈。
还有人说:“医生你说那么多,是不是太紧张了?”我理解你这么想,但我也必须说实话。因为我见过太多家属在病房门口流泪,说:“要是早点来就好了。”我不想你也走到那一步。
如果你是一个糖尿病患者,立秋之后,请你特别留意这些信号。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亲人,更要盯紧他们的吃、喝、动、睡,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秋天是个收敛的季节,叶子落了,天凉了,人也容易“收着来”。但糖尿病不是可以“收起来”的病。你可以慢慢过日子,但不能慢慢等病。
人到中年以后,每一份小心,都是在给未来铺路。糖尿病不是终点,忽视它才是陷阱。而最怕的,就是在你以为“还可以”的时候,它突然翻脸。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3):205-210.
[2]王芳.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6):412-416.
[3]张红梅.老年糖尿病患者意识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9):721-725.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