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这是一首流传于福建宁德官井洋海域的歌谣,“黄瓜叫”的“黄瓜”指的就是“黄瓜鱼”,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黄鱼”。眼下,霞浦这里养殖的大黄鱼迎来丰收,采购商们纷至沓来,收购价创下历史新高。
“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这是一首流传于福建宁德官井洋海域的歌谣,“黄瓜叫”的“黄瓜”指的就是“黄瓜鱼”,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黄鱼”。眼下,霞浦这里养殖的大黄鱼迎来丰收,采购商们纷至沓来,收购价创下历史新高。
官井洋位于福建宁德三都澳海域,是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也是全国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养殖的核心区域。这里水质清澈、盐度适中,为大黄鱼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在养殖区的渔排上,渔民们正手持捕鱼工具拍打水面,通过制造声浪将鱼群驱赶至小网中,再由机械臂快速捕捉,直接投入活水运输船中。
“今天收了七、八万尾大黄鱼,收购价是每斤22.5元。今年的价格比往年高出不少,市场行情非常好。”霞浦县盐田畲族乡浒屿澳村黄鱼养殖户林斌坤抑制不住喜悦地向记者介绍,为应对去年大黄鱼病害带来的损失,今年在专家建议下,他将每口网箱的养殖密度由2000尾减少至1800尾,并采用更科学的饲料投喂与水质管理方式。
虽然总产量略有下降,但由于品质提升,林斌坤的出口订单大幅增加。“我们今年有意减少了产量,现在的鱼主要出口国外,销量更好,经济效益也更高。今天这船鱼,就是发往韩国的。”林斌坤说。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海水养殖经济鱼类,福建作为其发源地与核心产区,2024年养殖产量高达24.6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4%。然而自2023年9月起,闽浙沿海大黄鱼养殖区暴发锥体虫病,给养殖户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我们村70%以上的村民都从事渔业养殖。今年我们邀请了高校和生物科技专家、博士团队前来开展联合试点,他们将病鱼样本送往广东、江苏进行深入检测,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相比去年,今年的损失已明显减少,养殖户的信心也逐渐恢复。”浒屿澳村驻村第一书记傅一旋说。
记者从霞浦县渔业部门了解到,为面对这一新发疫病,当地组织科研团队深入一线开展病原检测与防控研究。通过现场采样、核酸分析、药物筛选等方式,逐步厘清病害成因,筛选出有效的复方防治药物。此外,通过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养殖技术培训课程,积极推进养殖模式升级,也有效控制了病害传播。
今年,霞浦县预计大黄鱼年产量达12万吨,年产值可达30亿元。
来源:福建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