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 | 大学生眼里的苕溪㘰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21:11 2

摘要:为探寻千年灌溉工程遗产的生态智慧与文化根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调研团队于2025年7月专程来到湖州,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为期6天的西苕溪㘰群实地调查。从长兴县南阳村的㘰埂田畴到大㘰村的㘰文化,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先民治水的古朴智慧,看“围田于㘰内,水行于

播音:汇哲、王然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钱思宇、郭海波、范韶春、李单、刘羽彦

为探寻千年灌溉工程遗产的生态智慧与文化根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调研团队于2025年7月专程来到湖州,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为期6天的西苕溪㘰群实地调查。从长兴县南阳村的㘰埂田畴到大㘰村的㘰文化,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先民治水的古朴智慧,看“围田于㘰内,水行于㘰外”的格局如何化洪为利,听“㘰长制”铜锣声里代代相传的守护密码,悟生态护坡、草木固堤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现摘编5位学生的研学文章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作者:钱思宇

苕溪㘰群,是先民智慧浇筑的生态丰碑。千年前,人们因势利导,在西苕溪、泗安塘的襟带间开凿、连通河渠,构建起“塘浦圩田”的治水奇迹。

“因天地之利,以生天下之财。”苕溪㘰群以水为脉,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巧妙融合,让荒野变膏腴。看那纵横的河网,如大地的血管,输送着生机,见证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不与水争地,而与水共生,在顺应中创造,在约束中发展。

长兴县虹星桥镇白水村㘰区

从南宋“苏泗塘”的初现到明清“二十四㘰”的成型,岁月在河渠、桥梁、碑刻上蚀刻痕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㘰里的一渠一桥,都是历史的“活化石”,诉说着地域发展的跌宕。地域文化的根系,深扎在苕溪㘰群的水土之中。

古寨的烟火、非遗的传承、风物的滋养,皆在苕溪㘰群的怀抱里生长。古寨门后,藏着世代繁衍的密码;桑基鱼塘、㘰田景观,是乡土经济与生态美学的交融;风俗美食、传统技艺,带着水土的芬芳,成为游子心头的乡愁锚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苕溪㘰群孕育的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标识。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苕溪㘰群的文化基因,就是守护文化的多样性,让“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有具体的承载与寄托。

长兴县虹星桥镇河桥㘰门

然而,当下的苕溪㘰群也面临着时光的侵蚀与时代的冲击。保护苕溪㘰群并非是要将其封存在博物馆里的“过去时”,而是在传承中激活新生。我们可以疏浚河渠,让水重新灵动,恢复生态肌理;修缮古建,让历史空间成为文化体验场域;传承技艺,让传统与现代生活对话。让苕溪㘰群从“历史的标本”变为“活着的传承”。

“我们守护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的根基。”长兴和安吉的苕溪㘰群,是生态智慧的传承地、历史记忆的容器、文化认同的坐标。保护它,是对先民智慧的敬畏,对历史脉络的接续,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指导老师 陈阿江)

作者:郭海波

在湖州市长兴县官庄㘰的㘰埂上,我第一次看见㘰田,心里感到莫名的亲切。我的老家在安徽滁州,我们村也有田,平原的优越地形使先祖在家乡的土地上开垦了成方连片的农田。此地也有连片的田,差异在于这里是丘陵地区,或许正因如此,才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苕溪㘰群和㘰文化。

长兴县蠡塘港东岸刘井村㘰田

苕溪㘰群的区域是一个半包围的结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天目山一带的降雨在山脚下汇流成河,受地形的阻挡,只能流经㘰田区域,排入太湖。季节性的强烈降雨使得这一地区易洪、易涝、易旱,但聪明的先民筑堤开塘,围田造闸,将原本洪涝频发的地带改造成天下粮仓,为“苏湖熟,天下足”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苕溪㘰群分为大包围和小包围两种形式,我参观的是小包围的㘰群——官庄㘰,但无论是大包围还是小包围,它们的构成部分都是相同的:㘰田、㘰埂、㘰门(闸)、㘰塘、㘰河、㘰树和㘰庙。㘰塘一般紧挨着㘰田,起到灌溉蓄洪的作用,是一个迷你的小水库。㘰埂则夹在㘰田和㘰河中间,是㘰田坚固的“城墙”,在汛期抵挡洪水的侵袭。㘰门(闸)是调节㘰河水位的阀门,旱季开闸、雨季关闸。㘰树起到巩固㘰埂和生态保护的作用。㘰庙则是让㘰区的劳动人民信仰坚定,祈求风调雨顺。七大要素各司其职、协同发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官庄㘰的㘰埂上堆放着陈旧的树桩,它们记录着村民抗洪救田的历史和“救㘰护㘰”的文化。

长兴县官庄㘰㘰埂上的木桩

㘰群地区降雨量大,但排水困难,因此在汛期㘰河的水位上涨迅速,即使㘰埂高于㘰河6—10米,也存在“倒㘰决堤”的风险。为此,村民们会选出一名威望高、信誉好的村民做“㘰长”,㘰长负责巡视保安㘰田,当㘰河的水位过高时,他会“起牌”,即命令一名村民通知其他村民到㘰埂上检查并加固㘰堤。村民“担牌”,拿着防汛牌和防汛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村民。村民最终会聚集在㘰埂上,使用打桩锤将木桩打入㘰埂面向㘰河的那一面坡上,阻止㘰河的水决堤,淹没庄稼。这一整套流程是㘰区村民在无数次抵抗水灾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先民智慧的结晶。

长兴县大㘰村㘰文化体验馆中防洪抢险的展画

湖州苕溪㘰群不仅是杰出的灌溉工程遗产,也是承载着独特“㘰群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㘰区劳动人民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动写照。(指导老师:陈涛)

作者:范韶春

湖州的调研之行,尤其是对西苕溪㘰群及其水脉溪港的深入探访,于我而言,是一次足以铭记终生的经历。第一天刚下高铁,我们就直奔湖州市长兴县南阳村和大㘰村。正是在南阳村,苕溪㘰群第一次如此清晰、震撼地呈现在眼前:㘰河纵横如血脉,㘰埂坚实如筋骨,㘰塘星罗如明镜,㘰田方正如棋局。环环相扣间,㘰门严密控水,㘰树根深固堤。整个苕溪㘰群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体。它集防洪保安、引水灌溉、蓄水调峰、滋养万物、便利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长兴县画溪街道南阳村官庄㘰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苕溪㘰群位于天目山余脉与太湖之间的过渡地带,曾是洪水肆虐、人烟稀少的险地。然而,古代先民以无畏的勇气和惊人的智慧,洞察自然、化害为利。他们利用天然河床流向与竹木篱笆围泥的方法,在此地开挖河道,导洪入湖;同时,将疏浚的淤泥层层堆叠,构筑起坚固闭合的环状堤岸。自此,“围田于㘰内,而水行于㘰外”,一片曾经的不毛之地,被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人类家园。这土地上伫立的㘰堤、平静的河塘,皆不能不令人感叹当地先民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惊世智慧。

苕溪㘰群的智慧不仅在于宏观格局的构建,其对于微观生态的呵护同样令人感到惊讶和敬佩。在南阳村放眼望去,㘰堤之上,花草树木共生共荣,构筑起稳固的生态屏障;河塘之中,亭亭荷影与灵动游鱼相映成趣,自成一套净化循环系统。不仅苕溪㘰群如此,溇港系统也是如此。相较于其他地区对于河道的大面积硬化,湖州当地在㘰田河道及溇港的治理上,皆秉持生态理念,采取非必要不硬化措施,即便需要硬化也要采用表面粗糙的石材进行护坡,以给微生物提供生存的环境。而正是这些微生物,承担着净化水质、维系水生态健康的重任,确保苕溪㘰群与溇港之水长清。

与湖州市水利专家实地考察长兴县南阳村官庄㘰官庄桥

苕溪㘰群与溇港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稳定,离不开湖州当地从古至今、上下结合的深厚治理根基。对于苕溪㘰群,历史悠久的“㘰管会(㘰长制)”确保了一定㘰区范围内水利事务的统一协调。同时,㘰村中自建国后便确立的㘰规,将“保护㘰田、珍视生态”的理念化为村民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代代相传。

此行归来,苕溪㘰群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一片精耕细作的农田、一套精妙的水利设施,更是一座凝聚着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生态哲学和卓越治水精神的无字丰碑。这份穿越千年的“苕溪㘰群智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其价值超越地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指导老师 李晓斐)

作者:李单

看到“㘰”这个字,便能感受到水土交融的韵律。到了湖州市长兴县大㘰村,亲眼见脚下田埂与潺潺流水交织,这个字便有了生动阐释——它既是汉字里与土地相关的独特一类,见证先民对水土资源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的水工建筑群,也是太湖地区劳动人民在山水间留下的治水智慧。

大㘰村的㘰群坐落于太湖南岸的山间河谷中,先民们就近选取土料,并将其堆垒成㘰堤(当地人俗称“㘰埂”),从而环绕围成一片片农田,既能防御洪水侵袭,又能饮水灌溉。分布在周围的㘰门像是精准的阀门,需要灌溉时悄然打开,水流沿着预定的路径慢慢浸润这片土地里;在洪水来临时则紧紧闭合,把洪水拒之门外,化作天然的防洪除涝灌溉网络。

㘰田并非借助钢筋水泥构筑而成,而是凭借对地势、水流的透彻把握达成了“水归田地,涝水远离”的平衡。在想到村民如何依照水位来调节闸门高低的时候,我意识到,“顺势而为”不是一味随波逐流,而是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寻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李世杰老师讲解长兴县水系图

㘰田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不是固化的冰冷的土石构造,而是一直与村民同生共长。灌溉时期,村中老人带领着年轻人检查㘰门,告诉他们怎么根据水位来调整闸门开启,这些“看水位调闸门”的民间流传技艺比工程图纸更加生动。祭拜水神的传统仪式上,村民们捧着新收获的谷物和三生祈求,祈求的不只是风调雨顺,还有对这份水利遗产的敬重与传承。在大㘰村的老屋里,仍然能够看到祖辈流传下来的农具,弧形的犁刚好适配㘰田的坡耕,用特制的木桶在田埂之间取水。这些器物与苕溪㘰群形制之间的关联,印证着“水土塑造农耕,农耕反哺文化”的逻辑,苕溪㘰群早已不再仅仅只有灌溉的功能,而是成为厚植这片土地上生活方式的文化基因。

安吉县梅溪镇荆湾村㘰区

“苕溪㘰群的新老更替,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时代考题。”部分㘰堤(埂)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出现裂缝,老旧㘰门的调控精度也大不如前。怎样让这项千年工程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成了人们频繁议论的话题。当地也已经找到了自身的道路,给苕溪㘰群区域划定保护范围,用生态修复取代生硬改造,在㘰埂堤身栽种固土植物,在水域投放螺蛳来改善水质,还试着利用数字化技术监测水位并针对险情发出警报,让古老㘰门与现代传感器“对话”。这种“最小干预”的保护观念就是对先民智慧的一种现代回应,即非墨守成规又非彻底变革,而是在捍卫的同时探寻革新的契机。(指导老师 李晓斐)

作者:刘羽彦

夏日的苕溪㘰群,是大地袒露的肌理,是被阳光晒透的水韵长卷。苕溪㘰群的“魂”在于埂——那些由夯土层层垒就的㘰埂,不算高耸却透着厚重与坚韧,把万亩田畴分割成一方方翠野。烈日当空时,埂身泛着浅黄,与田里碧色的稻苗相衬,恍若自天地间铺开的自然画卷。

长兴县㘰区日出航拍景

埂从不用僵直的线条切割土地。它们顺着地势起伏,该弯处便弯出月牙般的弧线,需缓处就留着浅槽似的弧度,仿佛懂得与土地和谐相处。暴雨过后,水顺着埂身的缓坡漫淌,既不会冲垮堤岸,又恰好能让每一寸田垄都喝足水;埂边的芦苇在热风里摇曳,根部在水下织就密网,把土与水缠在一起,彰显着“埂护水,水养埂”的智慧共生之道。

苕溪㘰群的水利智慧,藏在与自然的默契里。经湖州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王旭强老师的介绍,我得知这套系统最精妙之处在于“与水相安”。梅雨汛期,㘰埂像懂得退让的智者,让多余的水流循着自然肌理汇入河道,不与田争地;伏旱来临时,又化作严谨的守护者,将水源锁在田畴间,不让一丝水汽轻易溜走。

长兴县㘰区鸟瞰图

埂上的草木是沉默的协作者。初入㘰田,长兴县水利文化专家李士杰老师指着几根长木告诉我们:“这是桩木。”我想起先前王老师的介绍:生长于㘰埂上的树木名为“㘰树”,主要有枫杨、柳树与香樟。这些㘰树的根系深扎埂身,如无数锚链固定泥土,树木的落叶又能在腐烂后为大地提供肥料与养分,㘰树不仅是立于埂上的普通植物,更是具有固土增肥之效的㘰田守护者。野花野草在埂顶铺展,既减少烈日对埂土的炙烤,又让雨水经花叶缓冲后再渗入田垄,减慢水流以减少冲击。夏日正午,可见水流沿埂边预留的浅痕缓缓浸润,带着上游冲刷的泥沙,反倒成了稻禾的天然肥料——这种“水过留肥”的巧思,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鲜活地诠释着水土相济的智慧。

水利文化专家李士杰老师向同学们介绍㘰文化

“共筑埂,同护水”的条文虽经风雨,却仍字字清晰。经介绍,夏季修补㘰埂是延续千年的传统,田畔总会聚集着携带工具的身影,新土覆在旧埂上时,扬起的土屑里仿佛依然存在着祖辈的气息。

当水位升高时,村民们便会组织起来,应着巡逻敲响的锣声,举起打桩锤将木桩钉入埂中防洪抢险。我与调研小组同行的同学们都去试了试打桩锤的重量,纵然是力气最大的一位男生,也只堪堪举提起却无力挥动。在入户调查时,我有幸遇上了两位曾经亲身参与过打桩的村民爷爷,虽然他们夹杂着方言的话语我无法全然听懂,却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齐心护㘰的坚毅和决心。㘰长制是这种约定的具象化,更是一种精神、责任与情怀的接力。㘰长的名字随时间的变迁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职责从未改变:查看水情、检查埂身、美化环境,一任又一任㘰长日复一日地履行着职责,扛起守卫一方土地的神圣重任。(指导老师 胡亮)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