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佳润是小沈阳的独女,2006年生人。不同于李湘女儿王诗龄、林志颖儿子kimi等星二代刚露脸便被万人追捧,沈佳润因为长得像父亲,8岁时便被全网群嘲“最丑星二代”。
娱乐圈的星二代众多,但这个夏天,只属于沈佳润。
沈佳润是小沈阳的独女,2006年生人。不同于李湘女儿王诗龄、林志颖儿子kimi等星二代刚露脸便被万人追捧,沈佳润因为长得像父亲,8岁时便被全网群嘲“最丑星二代”。
小沈阳与女儿沈佳润
这些嘲讽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沈佳润长大,在众多星二代勇闯娱乐圈的当下,沈佳润或许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一个。
人们常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是普通家庭的父母,还是明星家庭的父母,都普遍对子女报以极大期望,甚至会为此刻意立下家风、家训。
沈佳润一家子,却是“异类”。
今年6月11日,沈佳润以solo歌手的身份在韩国出道,并发表了自己的首张专辑,结果出道即低谷,实体专辑的首周销量仅为65张,最惨淡时,一天只卖出去1张专辑。
面对如此惨淡的成绩,作为父亲的小沈阳却一点也不失望,反而坦言:“我们家一贯的家风就是不看成绩……只要努力了,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母亲沈春阳亦如此,不求女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愿她能勇敢追梦。
和风细雨的鼓励背后,人们还发现小沈阳浓到极致的父爱。他不懂韩文,仍会努力学唱女儿的歌曲,并时不时在直播间与演唱会现场翻唱,只希望听众能支持一下自家女儿。
不曾想,在小沈阳魔性的东北口音下,沈佳润的作品《One Spot》竟意外翻红,“美美桑内”霎时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这个夏天最火的歌曲之一。
沈佳润的走红,让不少人猛然间发现,原来东北人在宠孩子这块,竟不输江浙沪。
在东北,被宠上天的孩子,不止是星二代。
她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
最近的东北,冒出了一个卖冰棍的小女孩「小毛团」,她年仅三岁半,却时常拎着一个装满冰棍儿的小箱子在公园里向路人兜售1元1根的冰棍儿。
不可思议的是,当小毛团不停问路人买不买冰棍时,没有一个人露出不耐烦的表情,反而一个个眼睛发亮,不仅夸她“真闯荡”,还踊跃掏钱包支持对方。
图源:抖音@小毛团
有多支持呢?
这么说吧,牙不行的买了、患糖尿病的买了、脑血栓的买了、口不渴的突然渴了、没带钱的忽然有钱了……
路人对她的宠爱程度,好似面对的是自家乖宝儿。
之后,也有其他东北幼崽模仿该女孩卖冰棍儿,结果刚出摊,就被一群东北大姨抢购一空,她们不仅担心小孩儿卖亏了,还警惕地问她认不认识不远处紧跟着的大叔,得知是她爸爸后方才放下心来。
东北人对孩子的体贴入微,引得网友开玩笑说:卖火柴的小女孩要是在东北卖,别说冻死,指不定能靠卖火柴财富自由。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东北人宠小孩,不仅宠自家孩子,也宠别人家的孩子。
非东三省的人,无法想象东北人究竟有多爱孩子。
在东北,「接孩子」绝对是天字第一号的头等大事。
甭管你正处于酒局、还是加班中,只要说一句“孩子放学了,我要去接我家小孩儿”,所有人都将心领神会,然后催促你赶紧出发,别耽误了。
东北的学校每当临近放学时,校门口都会像开演唱会一样,围得水泄不通,乌泱泱一片,全是接孩子的家长们,几乎不存在家长没时间接送、只能让老师先帮忙照看的情况。
东北家庭时常会因为今天谁去接送孩子,争抢起来,有时候索性不抢了,直接两辆车载着一大家子去接送。
即便学校就在家门口,家长都会拿起望远镜目送。
东北小孩一旦生病,更是惊动整个家族的大事,哪怕是感冒、发烧,都会引起所有人的担心,然后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出动,甭管距离多少里地,统统马不停蹄地赶来看望与照顾。
图源:抖音@彰武吉吉宝贝童装集合店
图源:抖音@汤勺儿
他们各司其职,有人负责挂号、有人负责煲汤送饭、有人负责拎热水壶、有人负责哄睡……
对于东北人来说,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在其他地方,如果陌生小孩突然向正在吃东西的大人伸手,可能会得到一个冷眼,但在东北,对方不仅会把手上的零食给娃儿,还会敞开行李,像招待客人一样招呼孩子。
图源:抖音@七里河
正在忙碌的东北服务员,面对独自前来用餐的孩子时,亦会穷尽所有耐心,先是夹着声音与对方交流,生怕吓着对方,然后将她抱起,方便对方付款,见孩子手冷了,还会赶忙捂热乎。
图源:抖音@贵宝儿
这哪是招待顾客,分明是招待“小祖宗”。
有东北人旅游时,发现有小孩与家长走散,会直接丢下手头的所有事情,无视时间与精力的损耗,一直护送孩子与家长见面为止。
如果东北的街头有家长与孩子闹矛盾,必然会引起路人与警察的警惕,担心可能是拐卖或家暴。
2024年初,当11位广西“小砂糖橘”来黑龙江研学时,整个东北随之闻风而动,吉林与辽宁的朋友全程“云看娃”,黑龙江更是使劲浑身解数来招待,既有警务人员保驾护航,又有冰雕与烟花的视觉盛宴,只为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东北人对孩子的极至宠爱,甚至在网上形成了一个“重生之我要当东北孩子”的梗。
毕竟,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宠孩子,但往往独宠男孩儿或女孩儿。东北则不同,这里不重男轻女,只要是孩子,便会捧在手心里,穷尽一生去呵护。
在东北,童年与成年的分界线不是18岁,而是结婚证。只要你还未结婚,甭管年龄多大,都是家长眼里的小孩。
因此,外地人总会在东北朋友身上,发现一些颠覆常识的事情。
就拿接送孩子来说,其他地方的父母,一般等孩子初中以后,便会任由他们自己上下学。但东北家长不行,别说孩子升到了高中、考上了大学,哪怕已经三、四十岁了,仍要风雨无阻地接送。
有东北女孩说,她刚开始上班的时候,老爸放心不下,每天都要像接送幼儿园小孩一样接送已经20多岁的她。后来去南方工作,离家甚远,每次回东北老家,整个家族都要“倾巢而出”,赶来接风。
她的情况并非孤例,其他东北网友也坦言,每次走出老家的高铁站时,出口两边总是挤满了人,但他们并不是拉客的出租车司机,而是接子女的家长们。
还有东北人说,自己哪怕已经30岁了,每次回家都像小学生放学一样,爸爸亲自到车站接车,然后妈妈提前在家做好饭,自己一到家便能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菜。
如果回家前不小心漏了一嘴“行李有点多”,那家里更是会派出全体男性,充当免费搬运工。
去年8月,沈阳举办了一场音乐节,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音乐节结束后,门口乌泱泱一大片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使不少南方乐迷产生了“还以为在学校门口”的即视感。
为此,有南方网友不解道:“初高中还接?”
结果东北网友更不解:“初高中就不接了?”
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定义,南方人与东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南方,大部分孩子一旦年满18岁或踏入职场,便不再有过年红包,甚至需要给晚辈发压岁钱并给长辈发添岁钱。可在东北,即便你三十而立,仍是所有长辈眼中的孩童,能够心安理得地拿到压岁钱和六一红包。
诸如老爸给28岁的闺女带AD钙奶、家长叮嘱27岁的女儿别给陌生人开门、85岁的姥爷替26岁的孙子搬桌子、家长给读高二的娃穿裤子这样的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显然,东北人的童年,要比其他地方更长一些。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东北人总是大方、热情且善良,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有一整个家族在背后撑腰,有钱便给钱,没钱便给予爱,这是他们闯荡四方的底气。这份绵绵无期限的爱,更是让他们认为,世界应该都是这般互相关爱的,所以热情也好、热心肠也罢,也都是耳濡目染下的本能。
毕竟,安全感足的孩子,才有能量温暖世界。
东北人宠孩子,但不过分溺爱孩子。
当东北孩子恃宠而骄,向家长索要东西时,他们总会得到这样两个答案:
“妈,我想买奥特曼。”
“你看我像奥特曼吗?”
“妈,我想买游戏机。”
“我看你像个游戏机。”
闯荡,亦是每个东北孩子的必修课。
小毛团勇闯公园卖冰棍便是许多东北孩子的缩影,他们的童年里,总会面临家长安排的各种“闯荡测试”,比如独自一人去买菜、见人必须打招呼,还有提杯说两句。
「菜市场早教」,是东北特别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思是家长让孩子一个人去集市买东西,自己则在远处看着,以此锻炼他们的胆量与社交能力。
图源:小红书@小大奎
这种方式不仅受到家长的追捧,就连店家们也颇为享受,格外稀罕每一个敢独自前来购物的孩子,然后全程露出友好且赞许的表情。
“东北人的社牛,是从小培养的”,绝不是一句假话。东北人打小,就要被家长逼着跟人打招呼,见亲戚要喊亲戚,见陌生人要吱声,就连见到小猫小狗,也得喊两句。
当南方孩子在宴席上如坐针毡时,东北小孩则早将祝酒词顺口溜整得明明白白,举起果汁、茶杯,便开始挨个向长辈们问好,末了,还不忘来一段总结发言。
孩子长大后,家长亦不强求对方报考东北的高校或待在本地工作,反而鼓励他们远走高飞,像候鸟一样。
可以说,东北家长或许不会给予孩子功成名就的压力,但大都希望孩子足够闯荡,活得勇敢、大方一些。
而为了让孩子闯荡些,东北家长集体觉醒了“赞美基因”。
郑渊洁曾说过:“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
那东北家长,可谓各个是满分状元。
无论孩子长啥样、是啥性格,他们总能挖掘出优点,然后极尽赞美之词,给予对方充沛的情绪价值。
性格内向的夸稳当,淘气的夸闯荡;胖的夸福相,瘦的夸精神;话多的夸机灵,话少的夸老实;长相好看的,夸真俊儿,以后指定能当大明星,长得埋汰的,则夸学习应该不错,长大肯定有出息。
如果实在没啥特点,仍会来上一句:“一瞅这孩子就仁义。”
因此,东北小孩的一生,是包裹在赞美与自信里的。
可以看见,当其他家长正孜孜不倦地研究哈佛女孩背后的鸡娃式教育时,东北家长却主动抛弃了“精英教育的钥匙”,用绵延不绝的爱,使孩子既有勇气征服星辰,也有底气躺平当个普通人。
这份朴素的价值观,恰是东北人不焦虑、不内耗、快乐生活的精髓:
人生不必登顶,但心要永远热乎。
来源:人在旅途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