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即日起90天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亦承诺自同日起继续暂停实施24%对美加征关税以及有关非关税反制措施90天。
文/方晨宇
编辑/漆菲
中美首个“关税大限”到来之际,两国再度将休战期延长90天。
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即日起90天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亦承诺自同日起继续暂停实施24%对美加征关税以及有关非关税反制措施90天。
2025年6月9日,中美经贸团队在英国伦敦举行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
中方的公告指出,本次中美继续暂停实施部分双边加征关税,是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的举措,有利于实现双方各自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这意味着,美国将继续对中国进口商品维持30%的关税,中国则对美国产品维持10%的关税。
在全球“对等关税”政策生效的背景下,此次延期为中美经贸关系注入更多稳定性,但也折射出双方谈判迈入“深水区”后面临的分歧。美国媒体认为,这为两国争取了更多时间来解决分歧,并为今年晚些时候中美领导人可能举行的峰会铺平道路。
2025年6月17日,一名船员在停靠于上海洋山港的集装箱货轮上工作。
中美关税“休战期”再度延长,标志着这场波澜起伏的经贸博弈进入新一轮“加时赛”。这一利好消息迅速提振全球市场信心,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及美国股市纷纷大幅上涨,投资者期待双方能借此机会推动谈判取得实质进展。
今年以来,风雨飘摇中的中美经贸关系明显承压,外贸从业者与消费者都感受到了寒意。美国政府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为165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5%;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同比下降约20%,严重影响全球经贸稳定。
此轮关税争端始于特朗普第二任期之初。2月1日,他签署行政令,宣布自2月4日起以“打击芬太尼走私”为名,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不久后又将这一关税提高至20%,标志着新一轮关税战正式打响。中方则分别于2月4日和3月4日予以反制。
到了4月,关税战进入高潮。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即“对等关税”),并对中国输美商品额外加征34%。当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后,他又于4月8日、10日连续签署行政令,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提高至高达145%的历史高位,美国输华商品也面临最高125%的关税威胁。中方则暂停了部分关键稀土金属和磁体的出口。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特朗普日渐离谱的“关税讹诈”愈发不满,中方的反制措施更让其承压。
5月,中美重返谈判桌,在日内瓦举行双边会谈。会谈中,双方就降低部分惩罚性关税和缓解非关税壁垒达成初步共识,并同意设立90天的关税“窗口期”。此时,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比年初高出30%,美国输华商品则新增10%,这轮激烈的关税战暂时得以“软着陆”。
6月5日,中美元首通话再度释放积极信号;6月9日至10日,中美经贸团队在伦敦进行新一轮磋商,双方均采取了“释放善意”的措施,放宽了对其他贸易领域的限制和管控。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表示,双方原则上已达成协议框架。
7月29日,双方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三轮会谈,争取再度延长停战协议。彼时,距离美国“对等关税”全面生效不足十日,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在本轮关税博弈中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
2025年7月28日,中美经贸团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三轮会谈。
临近8月12日“大限”,特朗普频频出招施压。他先是放出威胁,称或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对华加征额外关税;8月10日,他继续火上浇油,在社交平台叫嚣让中国“尽快将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四倍”,一连串表态让本已紧绷的气氛更显凝重。
好在最终“大限”到来前,双方接连宣布将现行的关税休战协议再度延长90天。这让新的截止日期变成11月10日。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延期为美国的秋季进口赢得了宝贵时间,包括电子产品、服装和玩具在内的商品将继续享受较低的关税待遇。
“对中国出海贸易商而言,这是黑五和圣诞旺季前难得的缓冲期,是旺季前的一个窗口。”出口服务商GenPark创始人庞国强(Chris Pang)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这将缓解中低毛利、运费敏感品类的成本压力,为定价和促销提供更大灵活性。他认为,至少今年的销售旺季不会被耽误,同时保障了美国消费者能买到性价比较高的季节商品。
此次延期为美国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圣诞节前的秋季囤货赢得了宝贵时间。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谭森(Sean Stein)表示,暂停关税“为两国政府争取时间谈判达成协议提供了关键保障,旨在改善美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准入,解决双边贸易不平衡,并为企业制定中长期计划提供了确定性”。
“休战”并不意味着“停战”,中美经贸谈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双方的博弈也迈入艰难而关键的“深水区”。
如今的谈判范围早已扩大到了关税之外的议题,包括中国稀土出口准入、美国对包括芯片在内的先进技术出口管制,以及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等问题。“总体来说,中美在关税谈判中处在比较均衡的位置,双方都有筹码。”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向路透社如此评价。
目前,中美已在芯片出口方面达成一定共识。7月,美国批准英伟达和超微半导体公司(AMD)的出口许可,允许两家公司恢复在中国销售英伟达的H20芯片和AMD的MI308芯片。作为交换,这两家公司同意向美国政府上缴其对中国销售收入的15%。
在黄仁勋的游说下,特朗普最近改变了态度,允许英伟达对华出口H20芯片。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访问学者斯蒂芬·奥尔森(Stephen Olson)警告称,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美国贸易政策货币化,即美国企业必须向政府支付出口许可,“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危险的世界”。
美国最近频频呼吁中国不要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威胁可能因此对中国施加次级关税。8月10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上说,针对中国采购俄油实施关税的方案“正在考虑中”,但由于这个问题牵扯到很多层面,特朗普尚未对此事做出决定。
黑龙江一家炼油厂内,工人正在对设备进行检查。该厂主要处理俄罗斯原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国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经贸能源合作,正当合法,中国将继续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白宫表示,此次休战延期将为围绕“解决贸易失衡”和“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等问题展开更多谈判争取宝贵时间。白宫指出,2024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接近3000亿美元,是美国所有贸易伙伴中规模最大的。
但中方并不认同美方将贸易逆差视为自己“吃亏”的观点。此前,商务部发言人曾回应称,中美货物贸易差额是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必然结果,客观认识和评价中美双边贸易是否平衡,需要全面深入考察,综合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三项因素,中美双方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
此外,由于一些与经贸无关的议题被纳入谈判,为其增添了难度。
美国政府近期尝试将非关税议题纳入谈判。
比如,芬太尼问题被纳入双方的经贸议程。作为全球芬太尼原料药的主要供应国,中国长期面临美方关于化学品管控的质疑。美国政府多次指控中方对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出口监管存在漏洞,导致这些关键原料流入墨西哥贩毒集团手中,被用于生产芬太尼,最终通过美墨、美加边境走私入美,中方对此予以坚决否认,并指出美国自身的监管漏洞才是芬太尼泛滥的主要原因。
谈判中,中方决定将两种前体化学品列入监管体系,回应美国长期要求遏制相关原料流入墨西哥贩毒网络的呼声。
教育领域亦可能被纳入谈判范畴。尽管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原本未受争议,特朗普政府最近突增留学限制,引发广泛关注。
在特朗普收紧签证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留学生面临诸多不确定挑战。
此外,特朗普充满变数的谈判风格也增加了谈判的不确定性。8月10日,特朗普一度要求中国把从美国购买的大豆数量增加到目前的四倍,并强调此举有助于减少美中贸易逆差。“中国担心自己的大豆短缺。”特朗普在旗下社交平台向中方喊话道,“我们伟大的农民生产最优质的大豆。”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2024年进口了约1.05亿吨大豆,其中不足四分之一来自美国,绝大部分来自巴西。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尚未采购第四季度的美国大豆。随着美国收获和出口季节临近,引发市场担忧。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增加到目前的四倍绝无可能实现。
中国2024年进口约1.05亿吨大豆,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巴西。
除了与中国进行谈判,特朗普还试图切断中国可能利用的贸易“缓冲区”,转运贸易成为中美贸易关系中的新焦点。
近年来,凭借连接中国制造链与西方消费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东南亚成为中美贸易博弈的前沿阵地。经东南亚转运的渠道屡次被美国指控为中国的避税“后门”。美方宣称,中企通过在东南亚的贸易开放国家设立的关联公司,将商品间接出口至美国,以此规避关税风险。
最新的贸易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21.7%,对东南亚出口同期增长16.6%,反映出中国制造商正在积极开拓新市场,并充分利用允许经东南亚转运至美国的关税豁免政策。因此,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火力全开”,蕴含遏制中国之意。
美国商务部去年认定,进口在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组装、含中国元件的太阳能组件违反了美国贸易法。白宫高级顾问彼得·纳瓦罗更是声称,越南对美出口中有三分之一实为中国转运商品。
为了回应美方的关切,东南亚国家纷纷加强对过境贸易的监管。越南工业贸易部已出台新规,强化“越南制造”品牌防护,严查转运贸易;马来西亚宣布将统一发放“原产地证明”,提升《战略贸易法》之下的审计力度,对空壳公司进行调查;新加坡则加强了信息披露要求,并加大对空壳公司的执法力度。
根据美越日前达成的协议,美国将对任何被认定为转运的商品征收高达40%的惩罚性关税;与印尼达成的协议亦提出,双方将就“原产地规则”展开后续谈判,以确保第三国无法借通道型贸易获利。
随着中企寻求规避美国关税,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逐渐成为太阳能产业的新兴基地。
不过,从实操层面看,如何界定这种转运颇具挑战。例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如果产品在当地制造过程中增加了至少40%的价值,或被实质性转型为新产品,比如iPhone的零件在当地组装成整机,将被视为当地产品。但特朗普是否会遵守WTO的规则,仍是未知数。
再比如,一件在越南组装,但含有大量中国零部件的电子产品,如何界定其原产地,也将成为争议焦点。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越南研究项目教授阮克江(Nguyen Khac Giang)指出,东南亚与中国的深度交织使供应链多元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多数国家都在走钢丝,谨慎为上——悄悄对冲,逐步实现多元化,避免做出明显选边的举动,实施战略上的模糊。”
来源:凤凰WEEKLY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