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日本纯国产量子计算机高调突破,却被中美甩开一个身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20:48 1

摘要:7月28日,日本首台“纯国产”量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日本已掌握了独立建造量子计算机所需的全部技术,并能将它们成功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量子科技竞赛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7月28日,日本首台“纯国产”量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日本已掌握了独立建造量子计算机所需的全部技术,并能将它们成功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量子科技竞赛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那么日本投下的这枚重磅炸弹,炸出的究竟是绚烂的烟花,还是仅仅一声闷响?

首先,必须给日本的这份成绩单点个赞。

这台量子计算机最大的光环不是速度,也不是大小,而是三个字:纯国产。这意味着什么?

极寒的心脏:冷却量子芯片到-273.14℃的“稀释制冷机”,日本ULVAC公司搞定了。精准的缰绳:控制量子比特的“控制设备”,日本QuEL公司搞定了。灵魂的大脑:核心的“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搞定了。开放的神经:甚至连整个软件系统,日本都选择了一条前人未有的路——完全开源

所以这不只是一台机器,而是日本在未来科技的牌桌上,亲手为自己摸上来的一张关键底牌。

在量子技术被视为国家战略的今天,能做到100%自给自足,就等于把命运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从这个角度看,日本这次是实实在在地秀了一把肌肉,发出了一份掷地有声的“量子独立宣言”。

◆ 02 数字的鸿沟:28 vs 1000+

不过,如果从纯国产光环中走出来,看看这台量子计算机最直观的指标——量子比特(qubit)数量时,可能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日本这台“全村的希望”,初始运行数量是多少呢?

答案是:28个

没有看错,就是28。虽然它的芯片潜力有144个,短期目标是冲刺100个以下,但启动时的数字就是28。

这个数字,在量子世界的“巨头”牌桌上,是什么概念?

美国:IBM在2023年底已经推出了超过1000个量子比特的Condor处理器。谷歌的重点虽在纠错,但其处理器的比特数也远超这个量级。中国:中科大的“祖冲之号”系列早已实现百比特级别的稳定操控,而最新的全国产量子计算机也已测试了高达504个量子比特的系统。日本大阪大学/QIQB28个 (初始), 144个 (潜力)美国IBM, Google1000+中国中科大等500+

这已经不是差距了,这简直是一道肉眼可见的巨大“鸿沟”。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满脑子问号:日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造出了一台在核心参数上“出道即落后”的机器?

别急,事情没那么简单。

◆ 03 日本在下一盘什么大棋?

如果只看数字就唱衰日本,那可能就掉进了“唯参数论”的陷阱。日本选择的,是一条更艰难、但可能更长远的道路。

1. 战略安全高于一切

量子计算机是未来的“核武器”。在核心技术上如果受制于人,无异于将国家命脉交到别人手中。日本通过“纯国产”,首先确保了自己有牌可打,不会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2. 开源生态,弯道超车

这可能是日本最聪明的一步。当IBM和谷歌都在构建自己的封闭技术壁垒时,日本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软件开源。这会吸引全球的开发者共同参与、贡献代码、修复bug,用社区的力量加速自身技术的迭代。

他们赌的不是今天谁的数字更大,而是明天谁的生态系统更健康、更具活力。通过完全自主的硬件平台和完全开放的软件生态,日本希望建立一个“量子版的安卓系统”,后发制人。

◆ 04 量子竞赛,没有终点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日本这台量子计算机,是突破还是落后?

答案是:它既是一次重大的自主技术突破,也清醒地反映了其在现有规模上的落后。

但这并不矛盾。

量子计算的竞赛,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永无终点的马拉松。有人暂时领先,有人选择积蓄力量,有人则试图开辟新赛道。日本的“纯国产”之路,无疑为这场竞赛增添了新的变数和看点。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一个由量子技术驱动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奔来。明年去大阪看世博会的朋友,甚至可以亲手“遥控”这台国宝级的机器,体验一下“量子纠缠”的魅力。

参考文献:

A quantum computer with domestically sourced technologies starts operation on July 28, 2025! (2025, July 28). Osaka University. https://www.osaka-u.ac.jp/en/news/research/2025/07/28/001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