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6月,北方某个地级市的县域医院,一位内科医生在交完班后被患者家属连捅两刀,伤及心包、肺、膈肌、胸腹,后被送入抢救室急救……笔者听闻此消息,震惊之余,第一反应是这个同行大概率是救不活了——首先被捅的位置太过重要;其次,本地的心外科能力偏弱。
谁先让步谁就可能最先受损,最终系统整体退化。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花开不败
今年6月,北方某个地级市的县域医院,一位内科医生在交完班后被患者家属连捅两刀,伤及心包、肺、膈肌、胸腹,后被送入抢救室急救……笔者听闻此消息,震惊之余,第一反应是这个同行大概率是救不活了——首先被捅的位置太过重要;其次,本地的心外科能力偏弱。
大约在抢救3个小时后,医院传来医生被抢救成功的消息,但又过了一个小时,这名医生最终还是被宣布了临床死亡。
一名医生,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悄然离世,却没有激起一点波澜。
患者为何持刀捅向这名医生?据该院职工透露,患者本次出院时想开某种药物,但值班医生告知其该种药物目前出院带药有限制,无法开出患者需要的数量,该患者觉得值班医生大概率是受其主治医师指使才如此说,故在出院后一怒之下持刀行凶,酿成惨剧。
一念之差,两个家庭的悲剧。同时,被刀锋夺走的不只是生命,还有信任。
惨案发生后,当地很多医疗界的同仁因为无法转发相关的悼念,大量的医生朋友圈开始转发一篇文章,内容为“日本90年代医疗崩坏史”。
文章回望20世纪90年代,日本曾在经济停滞与老龄化浪潮交织下陷入所谓“医疗崩坏”。由于政府低估老龄社会的医疗需求,日本全国一度缺少近十万名临床医师。为遏制“医疗费亡国”风险,财政部门大幅压缩医保单价、设置药占比与住院天数上限,导致医院被迫以“低成本优先”衡量诊治流程,医护过劳与医疗事故同时攀升。
随后,修法将医疗过失的刑责显著加重,激化了患者索赔与舆论指责;医生为自保而转向防御性医疗,
该地的杀医事件行凶案与当年的日本在宏观层面呈现出惊人的平行轨迹:首先,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县域医院却仍承担着高强度的慢病与急重症双重负荷,医护人员排班与日本当年一样长期超额。其次,医保总额预付与药占比考核在基层形成“出院带药限额”,医生与患者被迫在同一张预算表上争夺资源,潜在对立随时可能爆发。第三,法律与社交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放大效应,使“医生一旦出错将倾家荡产”与“患者维权无门只能极端化”这两种恐惧同时存在;而医院行政层面以维稳逻辑封锁信息,又进一步吞噬公众信任,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三方博弈里,每一方都被迫选择最安全而非最优的策略:医生倾向回避高风险操作或干脆离职,患者及家属因信息不透明而情绪化维权,管理者则优先控制成本与舆情。
结果便是“低信任—高防御—低质量”的囚徒困境:谁先让步谁就可能最先受损,最终系统整体退化。
而要走出如此困局,我们既需借鉴日本“亡羊补牢”的教训,也需结合本土现实给予制度性松绑:
首先,应允许县域医院成为医学生规范化培训的基地,让年轻医生在基层完成专科化学习并留在本地,逐步修补人力缺口。其次,医保支付改革可借鉴日本的“急性期—慢性期—养老”分级模型,将慢病长期用药与急症急救分账管理,避免资源挤兑。再者,应强制医疗责任险与地方医调委先行介入赔付,减少刑事化冲突;同时,对暴力伤医实行“零容忍”,建立县级医院警务常驻与快速起诉通道,并将医护人员心理援助纳入工伤兜底范围。最后,主流媒体与医师协会可共建事实核查通道,在48小时内统一披露案情,堵住谣言滋生。
当财政紧缩、老龄激增与信任赤字同步累积,最先崩塌的往往是基层医疗。化解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让医生不再因治病而惧祸,让患者不再因求医而绝望,让管理者不再因预算而遮蔽真相。唯有重建安全、公正、透明的制度屏障,才能让“救死扶伤”从高危冒险重新回归相互尊重与互信的底色。
医护肩负守护生命的本分,患者寄托对健康与尊严的渴望,治理者被赋予调和与保障的职责——三方本应以信任与诚意结成命运共同体,却因制度缝隙与情感裂痕而彼此设防。要真正走出囚徒逻辑,唯有让“同理心”成为医疗链条中最稳固的环节:将医学教育从技术训练升格为人文熏陶,将舆论监督从情绪宣泄升格为冷静求证,将政策砥砺从应急补漏升格为前瞻护航。
倘若我们能在每一次悲剧之中,以制度修补与社会共情双轮驱动,层层夯实对于生命与职业尊严的底线,那么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走廊,终将成为医患重新携手、照亮彼此的起点。
责编|Zelda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骨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