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代官场,存在着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身处权力中心、手握重权的京官,在经济状况上却往往不如外地官员。这种鲜明的贫富差距,背后隐藏着清代官制、俸禄体系以及官场生态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展现出清代社会独特的政治与经济图景。
在清代官场,存在着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身处权力中心、手握重权的京官,在经济状况上却往往不如外地官员。这种鲜明的贫富差距,背后隐藏着清代官制、俸禄体系以及官场生态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展现出清代社会独特的政治与经济图景。
清代京官的“穷”,在当时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甚至成为人们调侃的话题。从《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中可知,清代京官生活大多十分“清贫”,尤其是汉族京官,收入少而开支大,若不依靠外官的孝敬与借钱,大部分京城官员难以生存。曾国藩在京城做京官时,就因穷困拮据,与仆人陈升发生冲突,陈升因看不起他而卷铺盖离开,这件事还刺激得曾国藩写下《傲奴》诗,感慨自己“胸中无学手无钱”,连仆人都比自己傲慢。
这种“清贫”并非个例,而是汉族京官存在的普遍情况。经济困顿不只发生在曾国藩一人身上,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京官的生活水平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高级京官生活水平高于中低级京官,户部银库等少数特殊机关的收入高于其他部门,但整体而言,京官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史料中关于清代高级京官生活贫困的记载很多,比如乾隆、嘉庆年间立朝五十年的名臣朱珪,遗产只有一条布被、几卷残书;咸丰年间曾兼任好几个侍郎的袁希祖暴卒后,仅留下白金八两,无以为殓,最后只得由公卿集资买棺材。至于一般中下级官员,悲惨生活的资料更是比比皆是,李慈铭日记中常有“不能举火”的记载,《藤阴杂记》也说张衡任工部司官时“贫不能举火”,还有晚清一个刑部主事,“贫瘁不堪,观其门庭萧索,屋宇欹漏,使令不供,人有菜色”,让李慈铭见了都“毛骨悚悚”。
京官之穷甚至成为京城的谚语,“上街有三厌物,步其后有急事无不误者,一妇人,一骆驼,一翰林也”,当时翰林多着方靴,所以在公共场所看到方靴,便知是翰林,从侧面反映出翰林的穷困潦倒,连曾国藩进京为官前,他那富有远见的老祖父都对家里人说:“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足见“翰林之穷”是普及到了穷乡僻壤的常识。
与京官的“清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官的“富足”。外官有大笔的养廉银子,其数目常常是正俸的二三十倍,此外还有较多的灰色收入。清代外官俸禄制度中,正俸按品级发放,从一品到九品,年俸从180两到31.5两不等,而雍正后推行的养廉银,作为地方官的额外补贴,远高于正俸。比如一品总督,正俸180两,养廉银却高达15000两,这使得高级地方官员年收入超15000两,可购大米15000石(约150万斤)或500套北京民宅,跻身富豪阶层;即使是七品知县,年俸45两,约可购45石米(1500斤猪肉或150匹棉布),也能勉强维持温饱。
不过,地方官虽收入丰厚,但需自掏腰包支付幕僚、衙役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耗了部分收入,但总体而言,外官的经济状况远好于京官。
由于京官对外官的升迁和任命有比较大的影响,于是在长期的官场交易中就形成了一种交换机制:京官凭借权势和影响关照外官,外官则向京官送钱送东西。外官的养廉银以及灰色收入,为这种“孝敬”提供了物质基础。京官虽然自身收入微薄,但手中握有权力,能够左右外官的仕途,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经济上的补充,而外官为了获得京官的支持与关照,也乐于进行这种“投资”。这种微妙的关系,是清代官场潜规则的一种体现,也是京官与外官贫富差距在官场生态中的一种折射。
在京官群体中,还存在着明显的满汉差异。满蒙京官的平均生活水平高于汉族京官,清代“首崇满洲”,选官制度中有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宗室缺、内务府包衣缺和汉缺的区别,其用意是维护旗人特别是满人的特权。像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领班这一类要职,必须由满人充任,中央机关的满缺最多,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1785年朝官中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分别是2751、253、142、558名,其中户部和工部的某些机要部门如银库、缎匹库、火药局等,全为满缺所独占。
即使在满汉同处的衙门,满蒙京官的升迁一般也要快于汉族京官。以翰林为例,满蒙翰林升转很快,有“编不过夏”之说,而汉族翰林熬了多年得升京堂,就值得弹冠相庆了。因此总体上来讲,满族、蒙古族乃至汉军京官境遇优于汉族,其中少数高级京官以及一部分获“肥缺”的中低级京官甚至身家巨富,比如那桐等京官中的巨富,他们绝大多数是满人,或是立身不谨的重臣,以清中期的和珅和晚期的奕劻为代表,权力大,管事多,负名素著;或是某些出任“肥缺”的官员,担任这些职务为他们带来了大量财富。
清代有权的京官不如外地官员富裕,这种瞠目结舌的贫富差距,是清代官制、俸禄体系、满汉政策以及官场潜规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京官身处权力中心却经济窘迫,外官远离权力核心却能凭借养廉银和灰色收入过上富足生活,同时京官内部又因满汉差异、职位高低等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为我们深入研究清代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来源:翠玉珠宝信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