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读《清代西域诗研究》,内容是萧雄的《西疆杂述诗》卷三《歌舞》,全诗是:一片氍毹选舞场,娉婷儿女上双双。铜琶独怪关西汉,能和娇娃白玉腔。
今天读《清代西域诗研究》,内容是萧雄的《西疆杂述诗》卷三《歌舞》,全诗是: 一片氍毹选舞场,娉婷儿女上双双。铜琶独怪关西汉,能和娇娃白玉腔。
其下注释有:“回俗无戏而有曲,古称西域喜歌舞而并善,今之盛行者曰围浪,男女皆习之, 视为正业,女子未嫁,必先学成。”因为“男女皆习之”,舞蹈的人群中除一双双的“儿女”, 也就是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外,也有如俞文豹《吹剑录》中所说“铜琵琶、铁绰板”的“关西大汉”般的男子。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歌有舞很热闹的场面。
一、氍毹之上的文明交响
光绪年间,湘军幕僚萧雄驻足喀什噶尔,在《西疆杂述诗》中记下震撼一幕:
一片氍毹选舞场,娉婷儿女上双双。
铜琶独怪关西汉,能和娇娃白玉腔。
诗中“氍毹”(毛织舞毯)展开的不仅是歌舞场景,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维吾尔“围浪”舞者与操持铜琵琶的关西汉子的同台,恰似丝绸之路上千年交融的缩影——龟兹乐舞的曼妙身姿,遇上中原琵琶的铿锵韵律,在雪峰映照下共谱华章。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乐舞俑,其手势与今日“赛乃姆”舞如出一辙,印证着这种艺术基因的千年传承。
二、围浪舞影中的治理密码
萧雄自注“回俗无戏而有曲,男女皆习之,视为正业”,揭示清代边疆治理的深层智慧:
1.以俗化俗,尊重传统
乾隆平定西域后,保留伯克制与宗教法庭,允许“围浪”作为“正业”存在。《西域图志》载“岁时宴集,以歌舞为乐”,官府甚至资助修缮艾提尕尔广场作为公共舞场。这种包容,较之元代“禁胡俗”的强硬,更显政治智慧。
2.歌舞为媒,促进交融
诗中“关西汉”持铜琶伴奏,暗合清廷“以乐通和”的政策。乌鲁木齐红山嘴遗址出土的清代琵琶,琴腹刻有汉文《阳关三叠》与察合台文诗句,成为多民族乐师合作的实证。
3.女子教育,移风易俗
“女子未嫁,必先学成”的习俗,被清廷转化为教化载体。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曾奏请“设义学教习回童汉书”,使舞蹈教育与汉字启蒙并行,悄然播撒文化融合的种子。
三、铜琶玉腔的文明对话
“铜琶独怪关西汉,能和娇娃白玉腔”的奇景,蕴含着三层文化交融密码:
1.乐器:丝路音律的千年重组
铜琵琶源自波斯“乌德琴”,经龟兹改良传入中原,清代又随屯垦军民西返。这种“乐器回流”,在库车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找到原型:汉装乐师持曲项琵琶,与胡旋舞者相和。
2.音律:五声七调的体系融合
《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清宫宴乐将维吾尔木卡姆纳入“番部合奏”,其“琼乃额曼”套曲与江南十番锣鼓同列乐章。这种音乐体系的互鉴,比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早一个世纪。
3.审美:刚柔并济的美学重构
关西汉子的“铁绰板”与维吾尔“达甫鼓”共鸣,打破“胡舞柔靡,汉乐刚健”的刻板印象。故宫博物院藏《乾隆西征图》中,满族武士与回部乐师共奏的场景,正是这种审美融合的视觉呈现。
四、从舞场到庙堂:边疆治理的文明进阶
1.唐代乐舞制度的传承
唐代设“十部乐”容纳西域乐舞,清代更将其融入礼制。沈阳故宫藏《皇朝礼器图式》中,回部乐与中和韶乐并列,象征边疆文化升入国家典章。
2.军民共舞的治理创新
伊犁将军府档案记载,戍边将士需习“回部踏歌”以亲民。惠远城遗址出土的练兵场兼舞场遗迹,印证着“武备与文教同修”的治理理念。
3.文化认同的符号生产
乾隆将“围浪”舞姿融入瓷器纹样,景德镇窑烧制的“粉彩胡旋舞盘”,通过朝贡体系成为欧亚贵族珍品。这种文化符号的升华,比现代国家文化输出早二百年。
五、清平乐·西域乐舞
氍毹漫卷,
羯鼓催霞晚。
铜琶铁板声声慢,
唱彻玉关春暖。
胡旋踏碎星河,
汉腔揉入弦歌。
莫道天涯路远,春
风已度嵯峨。
结语:在舞袖翻飞中看见中华气度
当我们在喀什古城见证“十二木卡姆”艺人与京剧票友同台,当艾提尕尔广场上各族儿女共跳麦西热甫,萧雄笔下的“围浪”盛景正在续写新的篇章。那些被诗人惊叹的“关西汉子和白玉腔”,那些镌刻在陶俑壁画中的乐舞记忆,那些交融在中华血脉中的艺术基因,终将汇成超越时空的启示:
真正的文明,从不在高墙内孤芳自赏,而在交流中绽放异彩;
伟大的治理,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让每种文化都找到绽放的舞台;
永恒的融合,始于乐舞共鸣,成于心灵相通。
正如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沿途植下的“左公柳”,历经沧桑仍荫庇着丝绸之路上的歌舞场——当我们学会在别人的旋律里听见自己的心跳,在异域的舞步中看见共同的人性,便是对“美美与共”最生动的诠释。这或许就是清代西域诗留给今人最珍贵的遗产:在文化交融的星空中,每支舞曲都是照亮未来的星光。
来源:文化智慧分享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