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赚钱”说成是“赚米”,“秒杀” 改口为“秒秒”,连“直播间”都得绕着说,换成了“啵啵间”……当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词语成为互联网交流的“通行证”,并且被层层加码,逐渐泛滥,一个问题不得不被重视:想要好好说句话,为何变得越来越困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胡玲玲
把“赚钱”说成是“赚米”,“秒杀” 改口为“秒秒”,连“直播间”都得绕着说,换成了“啵啵间”……当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词语成为互联网交流的“通行证”,并且被层层加码,逐渐泛滥,一个问题不得不被重视:想要好好说句话,为何变得越来越困难?
“一周不上网,可能已经看不懂朋友圈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暗语”的影响下,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其从线上向线下延伸的势头更是愈演愈烈。
何为网络“暗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曾对此类表达做出过解释,这些特定网络群体中使用的、外界难以理解的隐晦语言,通常经过如谐音、缩写或变形等特殊加工,作为身份认同的标志。
近段时间,就有不少中小学老师发现,一些网络“暗语”成了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挂在嘴上的常用语,被写进作业。例如,用“栓”字组词,小学生组出了“栓Q”;写作文表示处境不妙,学生写出“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
也有小学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过度使用网络“暗语”已经对课堂秩序产生严重干扰。例如,在她讲解完知识点后,有学生故意喊道“好炸裂!”,还有学生在回答完提问后,突然冒出一句“6”,引得其他同学大笑。
回溯起互联网“暗语”的诞生,不少观点都认为,最初是起源于规避平台监管的需要,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关键词屏蔽逻辑下,网友们选择另辟蹊径,用谐音、拆解等方式实现“曲线”表达。
部分商家考虑到有词汇因涉及商业推广、敏感内容等被限制传播,便另辟蹊径,用“米”替代“钱”。而后,“暗语”慢慢跳出规避监管的范畴,演变成一种“社交货币”。年轻人用“yyds”强化同辈认同,电竞圈用“carry”划分边界,职场人用“摸鱼”吐槽工作压力。这些网络“暗语”让不熟的人“听不懂”,听懂的则能秒认出是“圈内人”,迅速拉近距离。
“00后”小王认为,用一些网络“暗语”,最直观的好处是省时省力,例如,他习惯使用26键输入法,如果要打出“笑死我了”,远不如直接用缩写“xswl”来得便捷。但是当他使用“暗语”和父母沟通时,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尴尬连连,“我讲得兴致勃勃,但是他们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
对此,有观点指出,语言是社会的镜像。“暗语”的泛滥,不仅会滋生沟通的疲惫感,更可能会让公共讨论陷入“词不达意”的困境,当人们把精力耗费在词语的“加密解密”上,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反而容易被遮蔽。不过,部分“暗语”的创造性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一些带有创意的挪用、改编,为词语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慢慢跳脱出圈层,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最终能够沉淀下来的文字,并非是跟风模仿的产物。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