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谏臣,若论刚毅,哪位更胜一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20:26 1

摘要:有一回,齐景公喝酒喝疯了,连喝七天七夜不处理国事。晏子进去,没批评他,反倒说:“我也想陪您喝。”等景公喝高兴了,他才叹气:“这么喝下去,诸侯会恨咱们,百姓会作乱,我不敢再喝了。”景公一听,就停了酒,开始理政。

谏臣的“刚毅”,看的是他们说话的直接程度、面对皇帝时的坚持,以及为了进谏愿意承担的风险。按此标准,从古至今有名的谏臣该如何排名。

晏子名婴,在齐国做了三朝宰相,跟过灵公、庄公、景公。他劝人不直说,爱用比喻,让人自己明白。

有一回,齐景公喝酒喝疯了,连喝七天七夜不处理国事。晏子进去,没批评他,反倒说:“我也想陪您喝。”等景公喝高兴了,他才叹气:“这么喝下去,诸侯会恨咱们,百姓会作乱,我不敢再喝了。”景公一听,就停了酒,开始理政。

还有一次,景公养的鸟飞了,要杀养鸟的人。晏子过来,先对着养鸟人说:“你有三大罪:让君王为了鸟杀人,这是一;让诸侯知道君王重鸟轻人,这是二;让天下人骂齐国,这是三。”景公听着脸红,就放了养鸟人。

晏子不跟君王硬碰硬,可话里藏着道理,让君王自己醒悟。他的刚毅藏在聪明里,既给了君王面子,又办了事,是个会劝人的高手。

房玄龄是唐太宗的宰相,帮着李世民打天下,后来又管朝政。他劝人不咋咋呼呼,可认准的事会一直说。

唐太宗想打高句丽,房玄龄觉得太远,费钱费人,没在朝堂上反对,而是私下写信说:“陛下本事大,天下都服,就辽东没归顺。可打仗是大事,得想清楚。”他还老劝唐太宗别给皇室亲戚封太多官,说“封多了容易闹事,不如用有本事的人”,最后唐太宗听了他的。

到了晚年,房玄龄病得厉害,还撑着写奏章:“希望陛下别老打仗,多种地,亲近好人,远着坏人。”

房玄龄不跟皇帝急眼,可重要的事会一直说,慢慢磨。他的刚毅是“有耐心,能坚持”,为贞观年间的安稳帮了大忙。

狄仁杰在武则天当皇帝时做宰相。武则天是女皇帝,脾气硬,狄仁杰劝她,不说狠话,可总能说到点子上。

武则天晚年想让侄子武三思当太子,满朝大臣没人敢劝。狄仁杰慢慢跟她说:“陛下立儿子当太子,将来您去世了,能进太庙受供奉;立侄子,从没听说过侄子当皇帝,把姑姑供进太庙的。”又说:“您总说李显是‘吾儿’,亲生儿子总比侄子亲吧?”武则天听进去了,把儿子李显接回来,后来李显复位,唐朝才续上。

还有,武则天用了不少酷吏,冤枉了好多大臣。狄仁杰老替这些人说话,说“酷吏杀人太多,国家会不稳”,虽然武则天有时不爱听,他还是坚持说。

狄仁杰对着强势的女皇帝,不硬顶,可心里有准头,该坚持的绝不松口。他的刚毅是“柔中带刚”,在难办的事上帮了大忙。

范仲淹官做到副宰相,他说过“宁肯说话死,不能憋着活”。

宋仁宗时,章献太后掌权,临死前想按皇帝的规矩下葬。范仲淹上书反对:“太后有功,但按太后的规矩下葬就行,用皇帝的规矩,不合礼法。”太后死后,仁宗想废了郭皇后,范仲淹带着大臣们在宫门口跪着争:“皇后没大错,不能随便废。”仁宗生气,把他贬到睦州。

后来他搞“庆历新政”,想裁掉没用的官,说“官太多,百姓就穷了”。虽然改革没成,他还是一直说这事。

范仲淹说话讲道理,可认准了对国家、对百姓好的事,再被贬也不怕。他的刚毅是“为了公义,不怕吃亏”。

包拯在北宋做过监察御史、开封府尹,专门管弹劾坏人,不管对方是大官还是皇亲。

宋仁宗想提拔张尧佐当宣徽使,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没什么本事。包拯写奏章骂他“没功劳还占着官位,败坏规矩”,在朝堂上跟仁宗吵,唾沫都溅到仁宗脸上了。仁宗没办法,只好收回命令。

他还弹劾过三司使张方平,说张方平趁人之危,低价买老百姓的房子,让张方平丢了官;又说宰相宋庠“占着位置不干事”,把宋庠也拉下来了。当时人都说:“没门路走不通的事,找包青天就行。”

包拯说话直,不管对方是谁,有错就说,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他的刚毅是“铁面无私,不怕得罪人”。

寇准在宋真宗时做宰相,国家出事的时候,他敢跟皇帝顶着来。

1004年,辽国大军打过来,大臣王钦若、陈尧叟劝真宗逃到金陵或成都。寇准当场骂道:“出这种主意的人,该杀!”他逼着真宗说:“陛下亲自去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士气一上来,辽军就退了;要是逃跑,人心散了,国家就完了。”真宗犹豫,寇准拉住他的袖子:“陛下一退,就没法挽回了!”最后真宗真去了澶州,和辽国订了“澶渊之盟”,换了一百年的和平。

寇准平时可能不咋咋呼呼,可国家要完蛋的时候,他敢硬劝,甚至逼着皇帝做决定。他的刚毅是“关键时刻,豁得出去”。

汲黯在汉武帝时做官,性子直,看到皇帝不对,当场就说。

汉武帝想当贤君,可又爱打仗、爱求仙。汲黯在朝堂上就说:“陛下心里欲望多,表面装仁义,怎么学得上古的贤君?”汉武帝气得退朝,跟身边人说:“汲黯太蠢直了!”

后来汉武帝又想打匈奴,汲黯又劝:“匈奴还没打下来,先把百姓的力气耗光了,会出乱子的。”虽然汉武帝没听,但这话也提醒了他别太过分。有人劝汲黯“少说点难听的”,他说:“皇帝设大臣,就是要说话的,难道要我拍马屁,让皇帝犯错?”

汲黯说话一点不含糊,哪怕皇帝发火也不怕,眼里只有对错,没有官位。他的刚毅是“敢戳皇帝的痛处”。

魏征是唐太宗的大臣,一辈子劝了唐太宗两百多次,大到国家政策,小到皇帝的生活,都敢说。

唐太宗得了只鹞鹰,正玩着呢,看见魏征过来,赶紧藏怀里。魏征故意说事情说很久,鹞鹰活活闷死了——他就是想劝皇帝别玩物丧志。

他还写了篇《谏太宗十思疏》,说“看到想要的东西,要想着知足;要建宫殿,要想着别劳民伤财”,提醒唐太宗别骄傲。唐太宗气坏了,说“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可长孙皇后劝他“魏征敢说,才说明您是明君”,唐太宗后来也想通了,还说“用魏征当镜子,能知道自己错在哪”。

魏征啥话都敢说,不管皇帝爱听不爱听,只要是对的就坚持。他的刚毅是“不怕皇帝翻脸,只怕国家出错”。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官至少师。纣王特别残暴,建鹿台、宠妲己、用炮烙之刑杀人,国家快完了。

比干说:“君主有错不劝,不是忠臣;怕死不说,不是勇士。”他连着三天劝纣王,说“你这么暴虐,国家会亡的”。纣王气坏了,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你是不是?”就下令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比干死前还说:“我生是商朝的人,死是商朝的鬼,只希望君王能改。”

比干是第一个为了劝皇帝而死的人,他用命告诉后来的人,有些错必须指出来,哪怕付出性命。他的刚毅是“宁死也要说真话”。

海瑞在明世宗时做户部主事,当时嘉靖皇帝迷上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朝政被严嵩一伙人搞得乱七八糟,百姓很苦。

海瑞写了篇《治安疏》,直接说:“陛下的错太多了,最大的错就是修道。”他还骂皇帝“因为猜疑杀大臣”“盖宫殿、搞祭祀花光了百姓的钱”,甚至说“天下人早就看不惯陛下了”。

上这道奏疏前,海瑞买好了棺材,跟老婆孩子告别,说“我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嘉靖皇帝看了奏疏,气得把它扔在地上,喊着“把海瑞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可后来又说:“这人像比干,但我不是纣王。”海瑞被关在牢里,没被杀,嘉靖死后才放出来。

海瑞知道说这些话会死,还特意准备好棺材,就是要逼着皇帝改。他的刚毅是“把命豁出去,也要让皇帝醒过来”,古往今来,没人比他更敢了。

这些谏臣,有的用巧劲,有的硬顶,有的甚至付出了性命。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心里装着国家和百姓。

来源:逆风追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