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研究显示,因为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地球生态系统正加速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超过五分之一的灾难性生态事件,可能最早在2038年就会发生。
最近,《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研究显示,因为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地球生态系统正加速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超过五分之一的灾难性生态事件,可能最早在2038年就会发生。
这些事件不是凭空出现的——像亚马孙雨林,因为长期砍伐,正面临降水循环崩溃的风险;北极的永久冻土在加速融化,格陵兰冰盖也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崩塌迹象。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人类曾经靠演化优势从动物界脱颖而出、一步步掌控世界,怎么就走到了被生态反噬的地步?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600万年前说起。那时候的人类,还只是非洲草原上众多动物中的一种,和黑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每天为了找食物、躲天敌奔波,和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
就像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的,“人类也是动物”,那会儿的我们,确实只是自然界食物链里的普通一环。
但慢慢的,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开始出现——人类学会了用石头砸开坚果,用树枝挖出地下的块茎,后来甚至掌握了火。
火不光能取暖、吓退野兽,还能把生肉烤熟,让食物更容易消化,大脑也跟着越来越发达。
更重要的是,人类开始积累“文化”:老人会把找水源的经验告诉孩子,部落里会用特定的叫声传递危险信号,这些不是靠基因遗传的知识,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优势——会用工具、能积累文化,让人类慢慢从生物界里站了出来,一步步有了“掌控”的念头,开启了后来改变世界的历程。
这些最初的工具和文化,只是人类掌控之路的起点。就像罗伯特·凯利在《第五次开始》里说的,人类后来又经历了四次关键的“临界转折”,每一次都把对自然的掌控往前推了一大步。
第一次是“技术转折”。从打磨第一块石器开始,人类就和其他动物划开了界限——旧石器时代的石斧能砍断树枝,新石器时代的骨针能缝兽皮,后来又学会了做陶器、炼金属,工具越来越趁手,获取食物、改造环境的本事也越来越强。
接着是“文化转折”。语言发展起来后,人类不光能说事儿,还能编故事、定规矩。部落里的老人把哪里有水源、怎么躲暴雨的经验编成顺口溜,年轻人跟着学;遇到打雷闪电,就想象出“雷公”“电母”,用神话把大家的想法拧到一起。这种文化让人类能协作,几十个人围着猛犸象扔长矛,靠的不是蛮力,是统一的信号和分工。
然后是“农业转折”。一万年前左右,有人发现掉在地上的麦粒能长出新麦子,干脆不再四处跑着找食物,在河边定居下来种庄稼。黄河流域种粟,长江流域种稻,西亚种小麦,人类第一次“固定”了自然——把森林砍了种地,把野草驯化成作物,把野猪、野羊圈起来养,不用再看天吃饭,还能存粮食,养更多人。
最后是“国家转折”。人多了,土地、粮食要分清楚,就得有管理者。于是有了城邦,有了军队,有了法律。古埃及人组织几万人挖尼罗河运河,巴比伦人修空中花园,国家把分散的人力、物力凑到一起,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从“小打小闹”变成“大规模工程”——大片森林被砍来建宫殿,河流被改道用来灌溉,地球表面开始染上越来越多“人类的痕迹”。这四次转折,一次比一次让人类觉得自己能“主宰”自然,可谁也没意识到,过度的掌控,正悄悄埋下生态危机的种子。
可“主宰”的欲望一旦没了边界,麻烦就跟着来了。人类觉得自己能随便改自然,砍亚马孙雨林种大豆、开牧场,一年就能砍几十万平方公里,雨林的树少了,蒸发的水汽就少,降水循环慢慢跟不上,专家说再这么下去,这片“地球之肺”可能真的会崩溃;
北极的永久冻土更不用说,这些年夏天越来越热,冻了几万年的土开始化,里面的甲烷拼命往外冒,甲烷又是温室气体,越化越热,越热越化,根本停不下来;
格陵兰冰盖也一样,边缘的冰每天都在往海里掉,科学家用卫星看,冰盖变薄的速度比十年前快了一倍,这些都不是闹着玩的——《自然》杂志说的那些“不可逆转”的临界点,就是这么来的。
生态系统就像一张网,雨林、冻土、冰盖,一个地方出问题,其他地方跟着受影响,压力堆在一起,比单独算着吓人多了,来得也比想的快。
其实回头看看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根本不是靠征服自然活下来的。就像赖瑞和在《人从哪里来: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里梳理的那样,从非洲草原上的南方古猿开始,人类的每一步演化优势,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是改造环境。
那会儿的人类,跟着雨季迁移找水源,用削尖的木棒挖块茎,用石片切肉,都是为了在自然里活下去,和其他动物没什么两样——遇到猛犸象绕着走,碰到洪水往高处躲,靠观察星辰辨别方向,靠记住植物的生长规律找食物。
后来学会种地,也不是一开始就砍光森林,而是选河谷边的空地,看天吃饭,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顺应着季节的节律,和土地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600万年里,人类能从自然选择中胜出,靠的从来不是“掌控”,而是“适应”——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到和自然相处的那个平衡点。
罗伯特·凯利在《第五次开始》里早就说过,人类现在正站在第五次临界转折的门槛上。
和前四次不一样,这次转折的核心,不是再想办法去“掌控”什么,而是得重新想想我们跟自然到底该是什么关系——过去那种“主宰”的念头该放下了,得学着“共生”。
人类600万年前从非洲草原走出来,靠的不是征服,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弯腰摘果实,什么时候该躲暴雨——这就是适应。后来有了工具、文化、国家,慢慢忘了这种本事,总想着把山移平、把河改道,觉得自然就得听人的。现在《自然》杂志的研究敲了警钟,2038年的临界点不是玩笑,亚马孙雨林的树砍一棵少一棵,北极冻土化一片就再也冻不回去。
其实和土地打交道,哪有什么“主宰”?你给它留片林子,它就还你场雨;你别往空气里排那么多废气,它就少发几次极端天气。这就是共生——不是说人类得退回到原始社会,是得记得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砍树时想想鸟去哪住,排废水时想想鱼能不能活。
第五次转折就在眼前,选敬畏边界,就能接着走下去;要是还想着征服,600万年的演化奇迹,可能真就成了历史。希望人类这次能学聪明点,和草木、鸟兽、山川好好过日子,让地球不光是人的家,也是所有生命的家。
来源:日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