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这个年纪,饭桌成了战场。不是和人斗,是和血糖斗。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早餐刚吃完一碗小米粥,心想着“我吃得多健康”,结果一查血糖,数字直接飙上天?
到了这个年纪,饭桌成了战场。不是和人斗,是和血糖斗。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早餐刚吃完一碗小米粥,心想着“我吃得多健康”,结果一查血糖,数字直接飙上天?
中午一碗白米饭下肚,午睡刚起来,手脚发软、头晕眼花,血糖像坐过山车?每次体检,医生皱眉头,你却摸不着头脑:“我都忌口了,怎么血糖还是不稳?”
说到底,问题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
今天,我们就来拆一拆吃饭这件小事,看看它是怎么悄悄影响你的血糖,让你原本以为的“健康饮食”,变成了“隐形杀手”。
钟南山院士曾多次提醒:管住嘴,稳住糖,吃饭这8个‘不要’,你要记好了。
吃饭的误区,不是吃太多,而是吃错了。
很多人喜欢早上来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或玉米粥,觉得暖胃、易消化,还有“天然降糖”的美名。可你知道吗?粥的升糖速度,快得惊人。尤其是空腹时喝粥,胃里没“垫底”的食物,糖分吸收更快,血糖直接“蹭蹭”往上飙。
尤其是白米粥、糯米粥这类精细粮,升糖指数高得吓人。长期这样吃,比你吃一块蛋糕还要刺激血糖。小米虽好,但对糖友不是万能药。
饭前喝粥,如同在血糖上点了一把火。
有些人一听“控糖”,就开始全面戒肉,只吃菜和水果。听上去清淡健康,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光吃素,尤其是碳水类的素食(例如白米饭、馒头、红薯),会让血糖起伏更剧烈。
蛋白质的作用是“稳糖器”,它能延缓食物在胃里的排空时间,让糖分释放得慢一些,不至于瞬间冲上去又掉下来。适量吃些鸡蛋、豆腐、鱼,是稳住血糖的重要一环。
不搭配蛋白质的饭,就像没有刹车的车,跑得快,翻得也快。
吃完饭“葛优躺”,舒服是舒服,但对血糖影响非常深。饭后是血糖最容易上升的时间段,如果吃完就躺着,血糖会在体内堆积,消化变慢,胰岛素负担加重。
正确的做法是:饭后散步十五分钟到半小时,哪怕是在阳台走几圈,也比窝在沙发上强。这个小动作,能有效帮助血糖平稳下降。
饭后一动不动,等于把血糖“锁”在身体里,越积越多。
有朋友说:“我中午不吃饭,就吃点水果,健康又减肥。”听上去很美,其实对血糖一点都不友好。尤其是香蕉、葡萄、哈密瓜等含糖量高的水果,血糖飙升速度比白米饭还快。
而且水果是“单糖”,进入血液几乎不需要分解,吃一口就吸收一口。当你用水果代替正餐,其实是在给血糖“灌油”。
水果再甜,也不能当饭吃;血糖一旦失控,代价很沉重。
吃饭狼吞虎咽,看似节省时间,实则对血糖极其不友好。进食速度太快,会让胃迅速被填满,糖分在短时间内大量吸收,胰岛素措手不及,血糖飙升。
老话说“饭要细嚼慢咽”,不是没道理的。每一口饭,咀嚼20~30次,不仅能减轻肠胃负担,还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我饱了”的信号,避免过量进食。
咀嚼,是和血糖打太极;快吃,是和血糖过招。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第一反应就是“我以后不吃饭了!”
于是主食全戒,改吃杂粮、蔬菜、肉类。听上去决心很大,但这个做法,长期会导致营养结构紊乱,甚至诱发低血糖。
主食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关键是选择对的主食。建议用全谷物替代精白米面,如糙米、燕麦、荞麦、玉米碎等,升糖速度慢,也更耐饿。
不吃主食不是控糖,是“拆东墙补西墙”,迟早出问题。
吃完饭来点甜的,是很多人多年来的“习惯”。但对于血糖不稳的人来说,这一步就像是给已经满负荷运转的胰岛素“再补一刀”。
饭后血糖本就处于高位,加一块蛋糕、两块糖,血糖直接上天。而且甜食的糖多属精制糖,吸收快,对胰岛细胞的刺激更猛烈。
饭后吃甜,是在给血糖“按下加速键”。
很多中老年人睡前习惯来点夜宵,尤其是晚上看电视、下棋,看着看着嘴就馋了,一碗面、一块饼悄悄下肚。
问题在于,夜间是身体代谢最慢的时候,夜宵吃进肚,糖分难以消耗,血糖就一直高居不下。
更危险的是,夜里血糖波动不容易被察觉,但却在默默损伤血管,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糖最怕的,不是白天的起伏,而是夜里无人察觉的“慢刀子”。
很多人控制血糖靠“饿”,靠“不吃”。其实,科学控糖靠的是“吃对”,而不是“吃少”。吃对时间、吃对顺序、吃对搭配,让身体在稳定中自然调节。
比如: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每餐控制在七八分饱;食材选择上,偏粗不偏细,偏慢不偏快。这些饮食习惯的细节,比任何一种“神奇食物”都更有用。
饭桌上的小改变,是控糖路上的大胜利。
控糖,不是件难事,但它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你每天的三顿饭,是自己给身体写的“健康日记”。每一口吃进嘴里的东西,都在为未来的血管、眼睛、肾脏打基础。
别再被“多吃点没关系”这种想法骗了。生活不是靠补救活下去的,而是靠预防活得好。
血糖稳不稳,饭桌上早就写好了答案。
参考文献:
[1] 郑云芝. 超重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结构调查分析[D]. 福建:福建医科大学,2018. DOI:10.7666/d.D01580822.
[2] 何健敏,陈超刚,戚以勤,等. 2型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患者膳食结构分析[J]. 护理学报,2009,16(11):1-3. 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9.11.001.
[3] 朱萍. 膳食结构调整后不同发病年限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规律[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1,9(3):189-190. DOI:10.3760/cma.j.issn.1674-635X.2001.03.018.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经纬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