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假,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常伴随着安全防护、学习教育和情感关怀的缺失。今年,在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一项由人大代表建议推动的暑期托管服务温暖启动,不仅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问题,也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学习、交友、筑梦,收获快乐充实的假期。
暑假,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常伴随着安全防护、学习教育和情感关怀的缺失。今年,在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一项由人大代表建议推动的暑期托管服务温暖启动,不仅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问题,也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学习、交友、筑梦,收获快乐充实的假期。
孩子们在暑期托管班的心理课上唱歌。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拼贴添画,现在用我们手中的树叶开始创作吧。”近日,在棚村村的暑期托管班手工课上,志愿者老师指导孩子们将采集的树叶、花朵精心拼贴在画纸上,创作出充满童趣的作品,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
“这个暑假,我过得很开心!”学生小婷兴奋地说,“妈妈给我报了这个托管班,让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以前暑假在家很无聊,现在每天都很充实。”
小婷的快乐,源于市县镇人大代表高小花的一份建议。
2024年11月,高小花在走访珠嘉镇棚村村群众时,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假期困境。2025年1月,她在眉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走访中我发现,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充分的关爱。”高小花告诉记者,“我提出这个建议,是希望通过暑期托管班等形式,帮助孩子们度过有意义的假期,让他们学有所获、玩有所乐,安全健康、快乐成长。”
这份饱含关切的建议得到了积极回应。今年3月25日,眉山市民政局在答复中明确表示,高小花代表的建议已写入《眉山市儿童福利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2025年工作要点》,一个名为“快乐小东坡·童伴托管”的儿童寒暑假托管暨监护支持试点关爱项目将在全市30个村(社区)示范性铺开,并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点。棚村村被确定为该项目首批试点点位之一。
项目落地棚村村的喜讯传来,村代表联络站迅速行动,组织人大代表、网格员入户走访宣传,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家庭都知晓政策、了解详情,能参与其中。
为确保质量与安全,人大代表们与社工机构反复研讨,精心设计了为期20天的托管活动方案。课程不仅包含了课业辅导,还囊括了绘画、手工、安全教育、心理关爱、户外运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力求寓教于乐,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在托管服务期间,多位人大代表主动排班担任“义工”,承担起了课间秩序维持、放学护送、对接家长需求等具体工作,将关爱落到实处。
家长胡德对此赞不绝口:“我们平时在外打工,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这个托管班太好了!有专业老师辅导作业,安全也有保障,我们在外面工作安心多了。”
从收集民意到提出建议,从认真摸排到细化服务,从方案落实到义务值守,这个暑假,人大代表的“民生触角”与社工的“暖心服务”紧密相连,让留守儿童家庭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民生温度,护航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接下来,仁寿县将继续让人大代表联络站大门“常开”、代表“常在”、实事“常办”,以群众“呼声”为履职“哨声”,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上,不断书写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温暖故事。
采访手记
凝聚多方力量 共同守护“希望”
高小花(右)走访棚村村群众。
“民生实事就像拼贴画,每个人添一片叶子,就能长出春天。”8月的棚村村,蝉鸣里藏着新的热闹,暑期托管班里,孩子们举着拼贴画欢呼,那份雀跃里,藏着人大代表高小花未曾言说的欣慰。
“每到暑假,孩子们的安全和陪伴都是问题。”这份牵挂,化作高小花在人代会上的建议,字里行间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处可去、有人可依”的朴素心愿。
让建议落地生根,需要更多人接力。民政部门将其写入工作要点,村代表联络站敲开每扇家门,社工机构设计出绘画、心理辅导等课程,人大代表轮流当起“义工”。短暂的托管时光,像一条线,串起了政策温度与民生需求。
采访时,家长胡德的话让人动容,他多次提到“安心”二字。这“安心”背后,是从收集民声到解决问题的闭环——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意,职能部门用行动回应期待,基层力量用温情填充空白。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群众的“愁云”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而这座村庄也证明:当制度的温度与人的温度交织,再深的“留守”鸿沟,也能架起希望的桥。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