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6月27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五人启程出发前往河南博物馆进行更深层次的历史了解。至此,一段针对于历史真正的挖掘翻开了第一页。
记赴河南博物馆实地了解历史发展
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12日电(通讯员 郑林 )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6月27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五人启程出发前往河南博物馆进行更深层次的历史了解。至此,一段针对于历史真正的挖掘翻开了第一页。
图为河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承载着人类发展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青年网王岩摄。下同
图为汉代时期的陪葬名器,体现了古人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人对于家畜的认知和艺术塑造力。
图为夏商周时期出现的青铜器,它们见证了古代金属工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需求。
图中展示的是“四大天王”,为唐代的三彩佣,它们作为陪葬品,寓意守护墓主,驱邪避凶,体现了唐朝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丧葬习俗以及高超的陶瓷工艺。
图为汉代出土的金缕玉衣,展现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体现了当时的丧葬观念和高超玉器加工工艺。
图为郑州大河村遗址,它包含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它见证了我国古代文明从原始聚落逐渐走向城市文明过度的历程,体现了当时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踏入河南博物馆的大门,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华夏大地的悠悠往事,带给我诸多震撼与感悟。
感受历史的厚重走进博物院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贾湖骨笛。这看似简单的骨制乐器,却拥有着跨越八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当考古学家吹奏出那悠扬而古朴的旋律时,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远古先民的心跳,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小小的骨笛,不仅是中国音乐史的奇迹,更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让我深深惊叹于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继续前行,妇好鸮尊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件商代晚期的青铜酒器,造型为一只昂首挺胸的鸮(猫头鹰),周身装饰着华丽的饕餮纹、夔龙纹等。它不仅展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一位杰出的女性军事统帅和政治家,鸮尊也从侧面彰显了她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凝视着这件文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到了商朝的强盛与繁荣。云纹铜禁则是另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珍宝。它是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而成的典范之作,其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细腻繁复,尤其是那如云朵般舒展飘逸的装饰,给人以灵动之感。失蜡法是一种在古代极为先进的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云纹铜禁的存在,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登峰造极,也为古人的精湛技艺而感到无比自豪。除了这些青铜重器,河南博物院还陈列着大量的陶瓷、玉器、书画等文物。唐三彩的绚丽多彩,展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繁荣昌盛的社会风貌;精美的玉器则体现了古人对美和品质的追求,以及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一幅幅书画作品,或工笔细腻,或豪放洒脱,记录着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留意到了博物院对文物的展示和介绍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的场景复原以及专业细致的讲解,让每一件文物都“活”了起来。我仿佛能够看到古人在制作这些文物时的专注神情,听到他们在劳作时的交流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脉搏。
二、领略文化的多元
河南作为中原大地,是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博物院里既有中原地区传统的华夏文化遗存,又能看到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这种多元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让我明白,正是这种包容与融合,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看到祖先们留下的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们的民族拥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卓越的智慧、如此伟大的创造力,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也激励着我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的瑰宝,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河南博物院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将带着这份感悟与收获,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探索和传承历史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阳光穿过河南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时,像给那些沉默的文物镀了层金边。我站在贾湖骨笛前,看8000年前的裂痕里渗出微光,忽然觉得空气里飘着的不只是尘埃,还有远古的风。那枚用鹤骨磨成的笛,七个音孔像七星缀在骨头上。当复原的乐声漫过来,清越得像山涧水打在石上,我恍惚看见篝火边的先民,手指在骨头上摸索着钻孔,眼里映着和今天一样的星辰。原来最早的诗,不是写在纸上,是吹在风里的。青铜器展区总让人屏住呼吸。司母戊鼎的纹路里藏着雷霆,莲鹤方壶的羽翼上沾着晨曦。那些绿锈不是腐朽,是时光结的痂,轻轻一碰,就能听见三千年前的铜水在流动,听见工匠们的咳嗽声混在熔炉的轰鸣里。它们站在那里,不是冰冷的器物,是一群沉默的巨人,守着一个民族的密码。汉代的陶楼里住着永恒的黄昏。仆役在舂米,庖厨在切肉,连猪圈里的陶猪都保持着拱食的姿势。我趴在展柜上看了很久,忽然发现那些陶俑的脸上,都带着点满足的笑意——原来千年前的幸福,和今天并无二致,不过是粮仓满,家人安。离馆时暮色已浓,街角的路灯亮起来,和展厅里的灯光渐渐重叠。忽然明白,那些文物从不是被锁在玻璃柜里的过去,它们是活的。贾湖骨笛还在吹着风的形状,青铜鼎还在煮着岁月的汤,而我们,不过是沿着它们的目光,继续走向更远的远方。风穿过博物馆的回廊,带着点陶土和青铜的气息。我回头望了一眼,仿佛看见所有的文物都在轻轻呼吸,在时光里,和我们一起,慢慢生长。
(通讯员郑林)
来源:日落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