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屁虫”变“金虫” 彝乡药农带富一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14:39 1

摘要:在云南省漾濞县金牛村杨金忠家中,一盘黑亮的虫子静静躺在青花瓷盘里。尽管云南人对“食虫”习俗并不陌生,但面对这盘会释放特殊气味的“臭屁虫”,初次接触的人仍不免面露难色。

提到“云南喙尾琵琶甲”,许多人或许感到陌生,但若说起云南人俗称的“臭屁虫”,不少当地人便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它!”

在云南省漾濞县金牛村杨金忠家中,一盘黑亮的虫子静静躺在青花瓷盘里。尽管云南人对“食虫”习俗并不陌生,但面对这盘会释放特殊气味的“臭屁虫”,初次接触的人仍不免面露难色。

云南喙尾琵琶甲成虫。杨秋燕摄

“咔嚓——”杨金忠率先夹起一只放入口中,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见主人吃得香脆,同行者纷纷试吃,竟意外品出独特滋味:初闻有淡淡药香,细嚼则带坚果般的醇厚。

这种小虫,如今已成为当地特色美食与珍贵药材,背后更承载着杨金忠二十年的坚守与梦想。

时间回溯到2008年。当时还在城市工作的杨金忠,因一次“抓虫”经历与这种小虫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世代研习彝药的家庭,祖辈常用此虫入药,疗效显著。

一次,有乡亲请母亲配制土方急需云南喙尾琵琶甲,他跑遍周边山林却收获寥寥。此后,求药者常因野生虫源稀缺失望而归,一句“不管多少钱,我们是拿来救命的”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经查阅资料证实,这种尾部能分泌特殊液体的昆虫,体内富含珍贵的“琵琶甲素E”,兼具药用价值与高蛋白食材潜力。返乡养殖的念头,自此在杨金忠心中萌发。

这一年,他放弃城市稳定生活,回到漾濞老家投身云南喙尾琵琶甲养殖。创业维艰,最初数年屡遭挫折:虫卵孵化率低、幼虫易染病、养殖成本高企……但他像着了魔一般,将虫盒置于床头,半夜也起身观察,逐渐摸清了虫子的“脾性”,掌握了温度控制、饲料配比等关键环节。

杨金忠在大棚给“臭屁虫”喂饲料。杨秋燕摄

从摸索到掌握核心技术,杨金忠用了整整16年。初获成功后,他满怀信心扩大规模,将屋后整片山坡地改造为养殖区。然而,因选址靠近蚁窝,一场蚁灾导致虫群遭遇灭顶之灾,刚有起色的生活瞬间跌入谷底。

“你在外已有房有车,何必再受这份苦?”家人劝他放弃。杨金忠却红着眼眶摇头:“养了这么多年,无论如何都要做成这件事!”

凭着这股韧劲,他重新投入到养殖研究中:优化养殖盒规格,将单盒成本从85元降至11元;创新“琵琶甲虫卵分离法”,使繁殖效率提升3倍以上。这套成熟技术,最终让规模化养殖从梦想变为现实。

养殖技术成熟后,效益逐步显现。据杨金忠介绍,商品虫市场价约1元一只,种虫价格可达每公斤2000元。他利用家中闲置空间建起仿生态养殖大棚,聘请附近村民参与管理,目前年产量已近一吨。

凭借养殖周期短、成本低、适应性强等优势,杨金忠的养殖模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求学者,甚至有来自新疆、内蒙古的学员。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也慕名前来交流合作。

杨金忠在直播。杨秋燕摄

为让更多人掌握技术,杨金忠将多年经验整理成教材并开设课程,每日通过直播分享养殖心得。他的无私传授,点亮了多地的致富希望:在楚雄,农户利用果园空地套养云南喙尾琵琶甲,每亩增收超万元;在贵州黔东南,返乡青年依托养殖技术建起合作社,带动20余户村民就业……

从守护“救命药”的初心,到带动乡邻共同走上致富路,杨金忠走了近二十年。将走过的弯路与探索的经验倾囊相授,助他人少走弯路,正是他坚持的意义所在。如今,这只曾被视为“另类”的小虫,正飞出大山,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枚“生态金钥匙”。(杨秋燕、李蓉、罗建磊、李然、韦清俊)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