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屁虫”已上桌,你~敢来挑战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2:03 1

摘要:说到云南喙尾琵琶甲,你可能很陌生,但要是说“臭屁虫”,很多云南人并不陌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当家住漾濞县金牛村的杨金忠把一盘黑黝黝的虫子摆到我们的面前,从小在云南长大,早已对“吃虫”见怪不怪的我还是没有勇气拿起手中的筷子,杨金忠夹起一筷子“咔擦咔擦”,

【”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主题实践活动】

【答好五问促增收】

说到云南喙尾琵琶甲,你可能很陌生,但要是说“臭屁虫”,很多云南人并不陌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当家住漾濞县金牛村的杨金忠把一盘黑黝黝的虫子摆到我们的面前,从小在云南长大,早已对“吃虫”见怪不怪的我还是没有勇气拿起手中的筷子,杨金忠夹起一筷子“咔擦咔擦”,我的同事也纷纷拿起筷子,尝了一口竟还舍不得放下筷子。这种学名叫云南喙尾琵琶甲的小虫,如今已成为当地特色美食和珍贵药材,而这背后,是一个坚持了二十年的创业梦。

一次偶然“抓虫” 引发的创业梦

杨金忠怎么也没想到17年前一次偶然的“抓虫子”,让他和这虫子打了一辈子交道。

杨金忠家里世代对彝药颇有研究,祖辈常用这种虫子入药,效果显著。一次有人让母亲抓点土方,因用药需要,母亲让他去野外抓一些琵琶甲,可抓了半天也没抓到几只,后来经常有人来找这种虫子,但野生的虫子越来越难找,看着求药者失望而去,杨金忠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人甚至说“不管多少钱,我们是拿来救命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杨金忠。他查阅资料发现,这种尾部能释放特殊液体的虫子含有珍贵的“琵琶甲素E”,既是良药又是高蛋白美食,市场潜力巨大。就这样,一个返乡养虫的念头在杨金忠心中生根发芽。

16年: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弄成功

2008年,杨金忠放弃稳定的城市生活,回到漾濞老家“养虫子”。

创业之路远比想象的要艰难,开始几年怎么也养不活,但杨金忠就像“着魔”了一样,越难养就越要养,有一段时间他把虫盒放到床头,半夜起来都要查看,慢慢的摸索出来它的“脾气”,熟悉了养殖的每个环节。

从开始养殖到见效,杨金忠用了16年的时间,在摸索到了门道后,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把屋后的整一片地都用来养殖琵琶甲,杨金忠对未来信心满满,用他的话来说“养了两年开始有些膨胀了”,结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因为养在蚂蚁窝旁边,琵琶甲全军覆没,刚有起色的生活好像又被打回原地,家人也劝他放弃:“你在外已有房有车,何必折腾?”但他不甘心,都养了这么多年,无论如何他都要把它弄成功。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也让杨金忠又重新投入研究,为了降低成本,他把养殖的盒子换小了,成本也由85元降到11元,仿照这个养殖模式,产量扩大了,还摸索出“琵琶甲虫卵分离法”,繁殖效率大幅提升,这套方法让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

就这样养殖技术成熟后,效益也逐渐产生。据杨金忠介绍,琵琶甲价格一元一只,种虫2000元一公斤,他将家里的闲置房间和角落都拿来养殖琵琶甲,并在家门口建起了养殖大棚,进行仿生态养殖,雇附近的村民进行日常养护,一年产量可达一吨。

开直播、出书:让更多人少走弯路

由于养殖模式简单,从产卵到孵化成幼虫再变成成虫只需要五个月,加上养殖成本低,喂养的饲料主要是草、酒糟、豆腐渣、瓜果蔬菜等,生存温度在0-32℃即可,全国各地,远到新疆、内蒙古的人都来向他学习养殖技术,很多高校、科研机构都来跟他交流经验。随着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杨金忠便把养殖方法写成书,做成课,每天通过直播跟大家交流经验,这种分享让琵琶甲养殖在多地开花结果。

从“救命”的初心,到如今带动更多人养殖致富,这条路杨金忠走了近二十年。把自己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分享出去,能让更多人少走弯路,这便是他坚持的意义。

新浪微博:@掌心漾濞新媒体邮箱:ybb7525776@163.com漾濞县“作风革命 效能建设”邮箱:ybb7525776@163.com“作风革命 效能建设”热线:0872-7521055如果大家对漾濞改革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有好的意见建议,或者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劳动保障、医疗服务、教育、安全等方面有所诉求,可以在每天推送新闻的留言区进行留言,或者通过拨打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反映,我们将如实向相关部门反映,尽全力帮助解决。(所反映问题务必实事求是。)

来源:漾濞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