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7月3日,终于等到这一天。”候机室里,头发花白的李志豪低声自语。对面的大陆代表轻轻点头:“飞机已准备好,你辛苦了。”不长的一句话,像极了落幕指令,也像一把钥匙,瞬间把记忆的闸门掀开。
“2015年7月3日,终于等到这一天。”候机室里,头发花白的李志豪低声自语。对面的大陆代表轻轻点头:“飞机已准备好,你辛苦了。”不长的一句话,像极了落幕指令,也像一把钥匙,瞬间把记忆的闸门掀开。
那是一场颇具冷战味道的换俘——地点选在台北桃园机场的机坪,双方各带一辆中巴,车门对开,人员依次下车交接。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却凝结了李志豪漫长十五年的囚禁与三十年潜伏的全部烈度。对局外人而言,这只是一则简短新闻;对圈内人,它却意味着一代“双面人”的任务圆满收官。
李志豪出生于1950年代末,广东人,早年在广州警备队服役,用军人话说,“水性好,胆子大,心思细”。八十年代初,他抓住边贸退役潮,摸黑游到香港。那时的香港,是两岸情报人员互换名片的天然码头。台湾“军情局”看中他的华侨身份与泳渡履历,递来第一根橄榄枝:学费住宿全包,前提是“帮点小忙”。李志豪没有立即点头,但也没摇头,外部诱惑与内心犹疑就这样来回拉扯。
对任何情报机构而言,新人入列前至少要经过三关:背景审查、忠诚测试、专业训练。李志豪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训练营待了足足十个月。密码破译、暗拍摄影、单兵通讯……课程安排得比大学期末还紧。培训结束,他获少校军衔,代号12,被编入对大陆方向的三处。但真正的转折,却发生在回港短暂探亲时。国家安全部门找上门来,用一句极简单的话刺中了他:“你也想当别人案头的一次性手套?”李志豪转身踏进另一条暗线,成为“双面间谍”。
头几年,他只是情报链最末端的小卒:查船期、抄报纸、跑口岸。按常规晋升节奏,要摸到核心至少得熬十年。偏偏1994年爆发的千岛湖杀人纵火案,改写了他的职场轨迹。台胞遇害,岛内舆论沸腾。台北恨不得分分秒秒掌握北京的侦办进度。国安顺势提供给李志豪一批真文件,让他递交上去验证。文件是真的,传递路径却被设计。对方一看资料精确可靠,立刻把这位“港澳线的无名小卒”奉为宝贝,授衔、提薪、开绿灯,“你要什么资源尽管提”,态度三连,一次到位。李志豪由此进入决策圈视线。
时间滑到1995年底。台海导弹试射在即,岛内战备等级突然跳到最高,外界原以为台军是虚张声势,结果李登辉一句“他们用的是空包弹”把谜底全部揭破。情报从哪里来?大陆总参二局连夜成立专案小组,内部排查六个月毫无头绪,只能反向将赌注压在李志豪身上——只能从台湾军情局内部逆向溯源。
让一个常委级别的内鬼脱层皮并不容易,但线索往往藏在意想不到的角落。李志豪没去翻机密柜,更没碰核心终端,他盯上了一个退休老情报员的银行流水。一次喝早茶,对方无意说出给“大陆朋友的家属”汇过一笔数额古怪的资金。这句话像石子落湖,激起涟漪。顺着银行渠道,他锁定了情报局前港澳站长叶炳南,并最终确认叶与岛内“少康一号”“少康二号”之间存在高频往来。
1999年4月,台当局悄悄收网,叶炳南落网后供出邵正宗大校与刘连昆少将。两人皆掌握我军后勤与装备资源要害,一个负责立项审批,一个掌握实弹消耗数据。刘连昆当年因为晋衔失利,一肚子怨气;邵正宗更直接,把“自由”挂在嘴边。金钱、仕途、私怨交错,两颗暗钉自1990年代初起就埋进军械系统。导弹装着空包弹的情报正是他们提供。与此同时,台情报高层开始怀疑:谁把叶炳南送进牢里?提前对比过往报送渠道,李志豪的名字赫然在列。
7月的台北又湿又闷,李志豪接到“局里”口头表扬让他去外岛度假。他明白这是“请君入瓮”。即便如此,他还是登上了班机——任务层面,他别无选择。三小时后,金门旅馆房间的门被军情局干员撞开,他在闪光灯与脚镣中结束十余年潜伏。随后被判无期,关在桃园监狱。十五年间,高墙电网、单人禁闭、心理劝降轮番上阵,他始终只回一句:“我姓李,广东人,编号12。”对方无从撬动,只能日复一日消耗。
两岸关系在2008年之后逐步缓和,双方互换服刑人员的议题被摆上谈判桌。2015年,李志豪的名字被列入第一批换俘清单。对台北而言,一枚价值已被榨干的“过期棋子”不如换回几个年轻情报员;对北京而言,老人归队也算功成名就。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中巴车对开,两批人错肩而过,现场无人鼓掌,无人欢呼,但所有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条暗线,总算安全收束。
回到广东后,李志豪做了三件事:写交代、补身体、学上网。他在回忆材料里提到一个细节:“1996年那四十亿白花花的军费,其实比不上一个人心的价码。”字句不多,却透出老情报人对“泄密”二字的冷峻认知。如今他已年过古稀,住在广州郊区的疗养院,偶尔跟年轻学员聊几句:“别迷信高科技,真正的防线是人。”语气平淡,却拎得清轻重。不得不说,一位间谍最锋利的武器从来不是密码本,而是他对立场的笃定。
李志豪的故事至此落点,并不轰烈,也不煽情。信息战无声,胜负往往取决于看不见的细节:一张汇款单、一句脱口而出的牢骚、一次错误的信任。对半生都待在阴影里的人来说,“回来”两个字,也许已是最高奖赏。
来源:探寻历史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