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史蒂夫:将云南故事翻译给世界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9:12 1

摘要:夏日午后,昆明地铁1号线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内,史蒂夫端起咖啡轻嗅香气,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与雨后初晴的阳光相和成流动的风景。“第一次来云南时,我连智能手机都没有。”他笑着指向吧台,“而现在,我能在国际连锁店喝着用本地豆子制作的咖啡,用5G网络直播苍山雪顶——这种传

夏日午后,昆明地铁1号线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内,史蒂夫端起咖啡轻嗅香气,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与雨后初晴的阳光相和成流动的风景。“第一次来云南时,我连智能手机都没有。”他笑着指向吧台,“而现在,我能在国际连锁店喝着用本地豆子制作的咖啡,用5G网络直播苍山雪顶——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是云南最动人的地方。”

英国人史蒂夫是一位在昆明生活了十余年的旅游博主和文旅达人。2015年,他从生活了10年的美国来到云南定居,从最初的“Just for fun”,到现在主动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窗口,他以“昆明老外史蒂夫”的账号活跃于各社交平台上,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国内外网友介绍云南的美食、美景、民族文化等,翻译着另一种名为“旅居云南”的生活方式。

云南春节联欢晚会表演

初遇云南

“我的普通话说得比他们好”

2002年,年轻的史蒂夫第一次踏上云南的土地。“我在美国认识了一位大理的朋友,他一直向我推荐,所以我第一站选择大理。”那是一个信息远不如今天畅通的年代。“我那时完全不会说中文,好在有一个中国朋友同行,他的帮助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他回忆起初次旅行的窘迫,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

身着白族服饰的史蒂夫

从昆明去大理,坐的是非常老旧的绿皮火车。“那时我听到车站有两层,以为是火车也分为上下两层,觉得非常新奇。可是我到车上一看,才发现是车厢分为了上下铺。我个子高,又分到了上铺,头顶几乎贴着车顶。”除了空间的狭窄,卫生条件不好,拥挤的过道和漫长的时间也是史蒂夫对中国火车的最初印象。

而当列车穿越崇山抵达大理,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穿民族服饰的白族老人牵着马匹走过石板路,夜色中篝火旁牙齿涂黑的村民纵情歌舞。“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美国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既神秘又特别,那不是表演,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真实生活。”

到大理参加文旅活动

这趟旅行的美好让他急于和朋友分享,可当时的通讯方式却较为受限。“那时我还不能用手机上网,只能跑到网吧去发邮件,一个月去一次。”而这种不便与缓慢,让他有了更多时间去感受云南。“比如在宾川,我从不知道原来橘子是那么好吃,从此橘子成了我最喜欢的水果。”

这场文化冲击让他念念不忘。2015年,已在美国生活十年的他重返云南定居。彼时的他,更像一个怀揣着对东方文化无限憧憬的旅行者,在踏上昆明这片土地的瞬间,他就被这里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昆明的风景、历史、文化,都跟我曾去过的很多国家不一样,那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回忆起与昆明的初遇,他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参加“我和红嘴鸥的故事”活动

为了真正融入中国生活,他下了狠心学中文。在中文学校,他学得认真刻苦,以为自己掌握了“标准答案”。然而,当他自信满满地走出校门,走上昆明或云南某个小县城的街头,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我很认真地学习拼音、汉字和语法,从中文学校学成出师时,以为自己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沟通。但我走到大街上发现大家说的我还是听不懂,换了一个地方发现更听不懂。我以为自己学了‘假中文’。”

随着接触愈发深入,他逐渐拥有一群中国朋友,他才慢慢知道,原来,云南各地大家还是习惯说各自的方言,很多老一辈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他恍然大悟:“哦,原来,我的普通话说得比中国人还要好。”这句带着点小得意的结论,成了他语言学习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理解中国地域文化差异的起点。

他开始对各种充满泥土气息,语速又极快的当地俚语,以及各种他从未在课本上见过的表达着迷。他饶有兴趣地学习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本地词汇。“么么三三”(昆明方言,表示惊讶),“Wa Shan”(晚上的方言发音),“板扎”(很厉害)……这些让外地人一头雾水的表达,在他听来是鲜活文化的切片。他开始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情境和情绪,甚至能活学活用。

这种语言上的和解,不仅仅体现在听懂和说出,更在于理解背后的思维方式。“摸一摸”“搞半天是你不知道太夸张了”……这些“土洋结合”的表达方式,让他感受到中文的“非常隐含”和“真的很聪明”。他意识到,学习语言不仅仅是掌握工具,更是打开一扇通往另一种感知世界方式的大门,而方言就是他观察当地生活的密码。

参与少数民族舞蹈

相识云南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行走

定居昆明后,史蒂夫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游客视角。他主动走进云南的“毛细血管”——那些散落在群山间的古老村落。昆明的海晏村和乐居村他都去了很多次。“我太喜欢那种感觉了,走进去就觉得很舒服。在很古老的村子里面,有很漂亮的咖啡馆,大大的落地窗可以看见外面的风景。”这种深度的文化“浸泡”,对于他来说“就像生活一样,非常真实,有非常古代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红河、大理、石林、晋宁等地,结识了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朋友。“云南的少数民族都极为好客,会热情地邀我分享美食和趣事。”他感慨道,“云南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他尤其珍视那些未经雕琢的民族节庆体验。在彝族的年猪宴上,丰盛的菜肴摆满长桌,餐后村民们围着熊熊篝火纵情歌舞,那份原始的热情与纯粹的欢乐让他沉醉其中:“这就像传统食物一样,在当地人看来是那么自然,那么好吃。”在哈尼族的新年,他受邀到朋友家吃“杀猪饭”,当地人的热情和松弛惬意的生活状态同样令他印象深刻。

到怒江寻访咖啡

春节时,浓郁的民族风情与阖家团圆的喜悦交织,让他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深厚人情。他跟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如白族的扎染、纳西族的东巴纸制作、傣族的傣锦编织等。他亲手参与制作,感受着这些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来云南前也和很多西方人一样,并不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但只要接触过,就会热爱上这些文化和风俗习惯。”

他喜欢自己亲手制作的那件白族扎染外衣,穿在身上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开玩笑“我感觉我都像一个外国人了”。他从第一次到西双版纳的橄榄坝体验到泼水节就爱上了这个特别的节日,到临沧双江县参加活动时,一下大巴,他就主动“引战”,“他们都用枪瞄准我的头喷水,大概是因为我全身就这里看起来最不一样”。

和朋友畅游洱海

此外,他也很喜欢城市带给他的另一番感受。他喜欢去品尝那些隐藏在小巷子里的地道美食,如豆花米线、小锅米线、炸洋芋等。每一种美食都让史蒂夫陶醉其中,他常常感叹:“昆明的美食就像一个宝藏库,每一口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他也喜欢逛菜市场,听卖菜嬢嬢用“么么三三”表达惊讶,告诉他昆明话中叫外国人“洋老咪”;他觉得传统的烤鸭炉像极了埃隆马斯克的Xspace火箭,他对茄子过敏却好奇地尝试茄子鲊(用茄子制作而成的咸菜);他觉得乳饼是中国的芝士,叉烧是中国的BBQ;却把地瓜误认为土豆……这些微小又细腻的快乐,让他认为云南是他的幸运之地。

在很多视频中,史蒂夫都以“1、2、3、4、5,老史带你走”作为开头。他解释这是因为他居住的楼栋下面就有一个小学和一个幼儿园,听他们做课间操的“8个八拍”听多了。“现在每天早晨,幼儿园一放歌我就醒了,小朋友们成了我的闹钟。”

起床后,每天一杯咖啡是绝对不能少的。他早已习惯用现代化的半商用咖啡机制作一杯来自普洱山林间的咖啡。随着一丝热气的氤氲,这种仿佛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感受让他感慨。“就像我现在依旧喜欢去大理,从依旧‘十小时绿皮车’或者要跑好几个地方买票的大巴车,到现在3个小时平稳直达的高铁,中国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在孟连参观牛油果园的经历,也成了他理解这种“土洋结合、老旧交融”生活哲学的生动注脚。一到地点,他就惊讶于这种墨西哥的水果是如何漂洋过海在此成林,反复练习着这个有些拗口的发音。可是,当拍摄视频时,他脱口而出的更像是“游泳果”。摄影师不断纠正他的发音:“不是‘游泳果’,是‘牛油果’!”他们继续参观,当他在加工厂目睹成吨的牛油果浸泡在巨大的清水池中进行清洗时,好像瞬间恍然大悟一般,孩子气地笑道:“哦,它们果然在‘游泳’啊!果然是‘游泳果’啊!”这种源于生活细节的“顿悟”,正是他在“古代”与“现代”之间自如行走、不断深化对云南理解的钥匙。

在临沧茶山体验采摘

讲述云南

做云南生活方式的“翻译者”

史蒂夫选择云南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的家乡伦敦是著名的雾都,所以我特别喜欢阳光。不同于伦敦的繁华喧嚣与冷峻严肃,昆明的阳光总是那么温暖而柔和,洒在身上,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

翠湖公园里,红嘴鸥欢快地飞舞着,与喂食的市民和谐共处,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让史蒂夫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漫步在昆明的老街,古老的建筑、斑驳的石板路,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街边小店中传出的云南民谣,那悠扬的旋律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着史蒂夫的心弦,将他彻底拉进了昆明的怀抱。

和小学生志愿者一同观鸥

这种对云南的热爱与深度体验,汇聚成一股强烈的分享欲,让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体验者,他主动拿起了相机,成为云南多元生活的“翻译者”。关于“翻译”些什么,他思前想后了很久:“在东西方各地生活十年后,我发现其实人们关心的本质相同——孩子的学费、屋顶的炊烟、邻里的笑声。”于是,他决定就拍摄日常的、充满乐趣的普通人生活。

这种尝试,也很快让史蒂夫认识到目前国际传播的一些痛点:“很多外国人不了解真实的中国,他们只知道看新闻,形成很多对中国不好的刻板印象。”他观察到,西方媒体往往只聚焦中国的政治或宏大叙事,普通人的生活面貌被遮蔽了。他立志用镜头打破隔阂:“我要改变很多西方人的想法,因为我的视频让他们感到亲切。”

和朋友点赞佤族文化

于是,“昆明老外史蒂夫”的镜头,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中外文化棱镜。在“老外大V采菌去”的网络直播活动中,他走进晋宁六街镇的苍翠山林,在村民指导下学习采菌的“门道”——轻轻拍打牛肝菌伞让孢子回归大地,为未成熟的干巴菌“搭窝子”细心呵护。30万海内外观众通过他的直播镜头,“云体验”了云南独特的采菌文化和绿色生态。他还走进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带领网友“云游”菌菇博物馆,在专家讲解下认识毒菌价值、了解人工驯化历程,传播菌菇背后的科学知识,提升观众对云南“菌文化”的认知和敬畏。

他探寻彝族的阿诗玛文化,在石林县的村落,围炉聆听老人讲述阿诗玛的动人传说,大快朵颐地道的杀猪菜,在敬酒歌中畅饮,与村民共舞欢快的大三弦。这段探寻“真善美”文化底蕴的旅程视频,引发了国内外网友对彝族文化和石林风光的向往。他也在昆明冬日赴一场浪漫的红嘴鸥之约,在滇池畔,他手持鸥粮,与漫天飞舞、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亲密互动,灿烂的笑容感染了无数观众。他不仅捕捉了这份冬日独有的浪漫,更讲述了昆明人几十年如一日保护红嘴鸥、建立深厚情谊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火塘边漫谈

在“三月三·耍西山”热闹的节庆现场,他被悠扬的民族乐声、欢快的左脚舞、热情的民歌和充满活力的民族街舞所包围。他兴奋地加入互动打跳的人群,对着镜头赞叹:“这里人流如潮,气氛热烈,民族歌舞表演精彩纷呈,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在大理“三月街”活动中,他穿梭于人群中的缝隙里,感慨:“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啊,好玩是太好玩啊,但是真不建议大家这个时候来。”

他的镜头语言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文关怀:金殿新年庙会的喧嚣、公园里孩童的嬉戏、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马拉松跑者的活力、村民制作竹编的专注……这些看似日常的片段,因其“老外”视角的惊奇感与真诚的沉浸感,在海内外平台收获了超高人气。网友们跟他真情互动:“在外省的云南人,想家了。(哭脸表情)”“已在云南买房,今天就去三次!”也开起玩笑:“史蒂夫,我赌一块钱的炸洋芋,你根本认不得‘憨斑鸠’是什么意思”“老外都认得怎么去大理耍比较便宜,我一个云南人都认不得!”

史蒂夫试图将云南的风景与文化都翻译成更符合时代潮流,更符合国内外观众乐于接受的语言。他深谙“接地气”的力量,认为“翻译”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理解的“转码”。在视频中,他不吝使用那些已融入他血液的方言词汇,“板扎”“wan shan”“么么三三”这些“土味十足”的表达,配合他略显夸张但无比真诚的表情动作,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国内观众倍感亲切,也让外国观众看到了一个打破刻板印象、鲜活有趣的“中国日常”。

参加网络达人活动

“天地人和,我爱昆明”——史蒂夫略显稚拙却饱含深情的书法作品,是他对昆明、对云南最深切的告白,也象征着他作为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一位跨越东西方,用镜头和心感受,致力于在“古代感”与“现代化”的交响中,将云南故事翻译给世界听的信使。正如他热情洋溢地邀请:“云南是一个特别包容,多元化的地方,雪山,湖泊,热带雨林,湿地,你喜欢什么,都能在这里找到。很适合旅居,更适合‘你’居。欢迎全球各地的小伙伴们来到云南,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不仅是邀请,更是他作为“翻译者”工作的最好注脚——让世界看见并爱上这片土地独特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今日的云南,既给我现代化的一切需求,又让我感受到独特的中式魅力。我很幸运去经历这一切。也希望远方的你能体验到。”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出品(作者 吴沛钊)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