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20年丨可以是怎样的一抹绿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19:17 1

摘要: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绿色是当下最时尚的热词之一。在这里,绿色并非是口号,也并非用来装装门面。过去二十年,浙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绿色低碳转型成果丰硕,能源清洁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人与

我们都在讲绿色,绿色究竟是什么?

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绿色是当下最时尚的热词之一。在这里,绿色并非是口号,也并非用来装装门面。过去二十年,浙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绿色低碳转型成果丰硕,能源清洁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能源电力为例,过去二十年,国网浙江电力谋布局、促转型,让绿色能源流淌于山水之间,书写了支撑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那么,透过这张答卷,电力给我们渲染了怎样的一抹绿色?

这一抹绿色,可以是阳光耀眼海风轻柔

八月的浙江,阳光耀眼,海风轻柔。浙西山岭之间,光伏矩阵如蔚蓝湖泊浸润群峰;东海碧波之上,巨型风机叶片悠然划破海风。如今这番景象,以二十年前的视角来看,无疑是梦幻中的一幕。

彼时,浙江还深陷“高依赖、高煤电、低自给”的能源困局。全省电源总装机3774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2768万千瓦,占比超7成,但能源短缺依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如何破局?漫长的东南海岸线、逶迤的浙西南高山,为浙江能源转型打开了新思路。直面资源约束与发展需求的双重压力,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借助产业发展契机,浙江将眼光锁定在这片连绵群山和曲折海岸上。二十年间,浙江加快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绿色供给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结果。

华东最大渔光互补项目——岱山双剑涂二期光伏并入国家电网丨俞凯文 摄

如今的浙江,光伏矩阵在山海间铺展,风电集群于云端起舞。截至6月底,浙江光伏装机5947万千瓦,“逆袭”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风电装机达到650万千瓦。光伏和风电的托举之下,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8567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比历史性超过50%。

当浙江在电源结构上实现从煤电为主到新能源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性转变后,浙江能源血脉也实现从“黑色动脉”到“绿色心脉”的自我净化。二十年后再看浙江,每一缕阳光照耀,都氤氲着绿色的光影;每一阵清风拂面,都散发着清新的味道。

这一抹绿色,可以是金沙水暖群山映翠

从熠熠生辉的光伏到呼啸而过的风机,从煤电清洁改造到核电串珠成链,能源清洁转型让更多人触摸到绿色发展的脉搏。但在浙江,能源转型从来不满足于电源结构的“改头换面”,而是由外及里的“脱胎换骨”。

今年上半年,浙江风光发电量36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1%。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约束下,仅靠风光实现浙江省内能源电力领域“双碳”目标,难度不小。

因此,这场改革注定需要既勤修内功,又善借外力。从2014年投运的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到2023年全容量投运的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浙江先后投运3条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金沙水暖,化为电流千里奔赴之江大地。仅溪洛渡-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累计送来清洁水电超3000亿千瓦时。

±800千伏金华换流站丨吴米佳 摄

如今,又一条西电东送电力巨龙已头角初现。未来,更多西北的光将照亮之江大地,更多戈壁的风将吹向东海之畔。

行走浙西南群山之间,层峦映翠,一座座抽水蓄能电站如同蓝宝石点缀其间,在峰谷间筑起绿色能量枢纽,借峰谷之势吞吐电流。截至6月底,省内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超900万千瓦,未来或将达到3000万千瓦。

缙云抽水蓄能站|楼拓斌 摄

从西北风光到西南绿水,从传统水电到大型抽蓄,从保障局部供电到服务全省电网调峰,浙江让每一道水流、每一座山峦都成为生态平衡的“节拍器”,亦成为存光储风的“充电宝”。

这一抹绿色,可以是鱼翔浅底燕鸥展翅

2019年,舟山500千伏联网工程建成,创造14项世界纪录。两座380米铁塔矗立云端,让人自豪于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实现新跨越。但有一个小细节却打动了笔者。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两基铁塔位于水中央。为方便施工,传统做法是铺设一条渣土道路,待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原貌。为保护水中鱼类栖息繁衍,负责施工的浙江送变电公司放弃铺设封闭的渣土道路,重资修建一条绿色栈桥。小小的改变,换来这片水域鱼儿的自由穿行。

什么是绿色?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让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个体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过去二十年间,这样的小故事笔者听到太多。在象山韭山列岛,供电公司建成净零碳观鸟屋,方便驻岛研究,让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栖息环境显著改善。

“绿电方舟”项目工作人员在智慧观鸟屋检查,确保中华凤头燕鸥直播孵化活动正常供电丨董玉燕 摄

在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和配电设备仿生改造,解决鸟类监测设备供电难题。绿电赋能提升生态成效,至2024年底,湿地鸟类物种增至310种,较十年前增长150%。

在百山祖国家公园,供电公司联合政府、学校等建立“电与自然”守护者联盟,实施减少碳排放、减少土地侵占、人类活动等行动,守护“植物活化石”。

这一抹绿色,可以是零碳小屋低碳出行

于电网而言,绿色是电力源头的低碳治理,是内外兼修的系统变革,是一花一叶、一鸟一鱼的悉心呵护,也是节能减碳的躬亲示范。

在安吉县递铺街道,一处房子外观与其他建筑一般无二,进去却别有洞天——这是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在这里,供电公司打造全生命周期零碳变电站。

围墙上,钙钛矿光伏板与建筑融为一体,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减少20%碳排放;屋面导光技术让阳光成为灯光,日间室内照明100%采用自然采光;二氧化碳替代六氟化硫,GIS设备的全球变暖潜能值减少为原来的万分之一;沥青道路是废弃轮胎二次利用,余热回收系统实现末端供热,每一处设计都别具匠心……

“通过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等举措,我们努力实现电网与自然和谐共生。”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变电中心徐成辉告诉笔者。

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在余村建设投运绿电服务中心,赋能余村“零碳”乡村建设丨董振茂 摄

从电网建设到产业链上游,绿色转型一路生花。绿色工厂、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被纳入采购评审要素,低能耗设备获得优先采购,350亿元绿色采购让电网供应链变成绿色产业链。物资运输新能源车替代、电力仓储绿电供应,电网仓储配送全环节低碳成为现实。如今,国网浙江电力已建成64个绿色仓库、5个零碳仓库。

电网建设中,低碳设计、环保施工、循环材料使用让变电站从“能耗单元”变为“负碳节点”,让输电线路成为生态友好型动脉,在铁塔银线间书写节能减碳、生态协同的绿色基建新范式。

回到最初的问题:绿色是什么?

笔者认为,绿色是一种生产理念、一种生活方式,是对大自然从掠夺到敬畏的转身。每一抹绿色的汇聚,终会将这个世界渲染成我们欢喜的模样。期待未来,目之所及,绿意盎然。

供稿:融媒体中心 张正华

编辑:朱斐白

校对:邓通

来源:国网浙江电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