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信号问题,也不是5G慢,而是老用户们集体炸毛,凭啥新套餐总轮不到我?
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这年头谁的手机里没几个运营商的App啊。
每天刷着新闻、聊着天、追着剧,离不开那张小小的SIM卡。
可最近,中国移动这家大块头运营商又摊上事了。
不是信号问题,也不是5G慢,而是老用户们集体炸毛,凭啥新套餐总轮不到我?
上万人逃离的传闻满天飞,让人忍不住多想两句。
说实话,我平时也爱在网上逛,看到那些吐槽帖,心里总有点共鸣。
记得去年底,北京有个老哥在营业厅里折腾半天,本想换个实惠套餐,结果发现资费不降反
增,还多出些莫名其妙的扣费。
他想着取消吧,又得排长队填表,真是气得他直摇头。
这事儿不是编的,北京日报当时就报道过类似基层闹剧,好多地方的用户都遇上过。
想想看,你用了十几年移动,感情深着呢,突然发现邻居新办的号,流量多一倍,价格低一半,那种酸爽劲,谁尝过谁知道。
这事儿一传开,网上就热闹了。
一个视频里,北京那位老用户晒出他的账单,每月140块钱,只给40G流量,还得防着自动扣费。
评论区全是“同病相怜”的故事,有人说“我家老头子用了20年,结果套餐越改越贵,转网后才松口气”。
播放量蹭蹭上百万,大家不是单纯哭穷,而是觉得心凉凉的。
为什么?
因为这不只是钱的事儿,而是信任被戳了个窟窿。
故事从这里开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或许你我就是下一个主角。
转眼间,全网热议像滚雪球一样大起来,某平台上用户们互怼运营商,吐槽“杀熟”套路深。
杀熟啥意思?
简单说,就是对熟客下黑手,新人宠上天。
老用户就被遗忘在角落里,优惠总到不了他们身上。
当时这风波不小,牵扯到上万人的转网潮,让人想深挖挖,到底怎么回事?
转回正题,这新老用户的差距,可真不是空穴来风。
翻翻2024年的报道,当时就扒过一堆事。
中国移动那会儿用户流失近600万,好多都是老用户觉得不值当,转网去了。
为什么呢?
套餐设计里藏着猫腻。
新用户办个19块钱的包,就能拿30G流量,随便刷刷视频不心疼。
可老用户呢?
38块钱只给5G,超了还得加钱。
去年3月报道过一个典型,一个浙江大叔,用了十年移动,同样38元套餐,邻居新号流量是他的六倍。
气不过去投诉,客服一口咬定“活动有门槛”。
什么门槛啊?
无非是老用户嫌麻烦,不爱折腾罢了。
太平洋科技也聊过年轻人反击的招数,在社交媒体上“发疯”吐槽,误导算法以为自己是新人,就能薅到羊毛。
听起来搞笑,其实挺心酸的。
再细讲讲这些差距怎么来的。
时间线上看,2024年初,携号转网政策刚松绑,中国移动的用户就开始动摇。
某平台有个用户分享过,他的老号所有身份信息都绑着,银行卡、支付宝啥的,转网太麻烦了。
可不转吧,新套餐又不给办。
还得先销号重开,那不是自找罪受吗?
还有更气的,APP上藏着玄机。
想要改套餐,得绕三四层页面,点着点着就迷路了。
那线下营业厅呢?
有时候有29元10G的“神仙包”,但线上死活搜不到。
信息差摆着,新用户一看广告就冲了,老用户还毫不知情。
还有个13年老用户每月129元只得20G,算下来每G得6块多。
新用户29元100G,还不要钱,老用户29元一G,差了22倍!
这根本不是优惠,这是赤裸裸的区分对待。
用户们在网上晒账单,流量莫名其妙暴增,一查居然是后台算法在搞鬼。
增值服务自动开扣费,扣得悄无声息。
客服呢?
排队半小时,等来机器人敷衍。
人工接了,还爱挂电话。
有篇实录里,用户投诉时被客服打断,“APP数据不准,后台为准!”挂了电话,用户气得直想砸手机。
这些事情串联起来,就像一部连续剧,每集都戳心窝子,让人忍不住追下去,这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
说起原因,得从电信这个大江湖看起。
中国移动是老大,用户超过9亿,覆盖全国甚至海外。
市场份额大,底气足。
可正因为这,策略有时就偏了。
早在2021年,中国电子银行网就聊过大数据杀熟,外卖平台用算法宰熟客,电信也沾边。
算法黑箱,分析你用了多久、消费习惯,然后精准“收割”。
老用户稳定,不爱跳槽,就成了“唐僧肉”。
新用户呢?得花大力气拉优惠砸过去。
2018年报道过三大运营商喊“新老同权”,但执行中,业绩压力大,省分公司爱用低价套餐冲KPI。
董事长杨杰去年喊反对价格战,可下面还是玩得狠。
2025年有用户吐槽,80元套餐20G,还乱扣增值费。
垄断地位下,他们觉得老用户离不开,就忽略了老用户。
站在咱们的视角,这其实是5G时代竞争加剧的镜像。
因为联通电信也抢人,所以移动为守江山,倾斜资源都给新人。
可这太失衡了,忽略了老用户是基石。
国家推崇数字经济,运营商得平衡拉新和留存,不然高质量发展就卡壳了。
说这些不是指责,而是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扒开,让人明白事情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风波闹大,影响可不止是用户生气那么小的事情。
2025年有视频显示,用户流失潮主要在老群体,累计超千万。
有推测,这趋势从2024年就开始了。
上万人转网,真不是闹着玩的。
还有人分享,改联通后8元保号套餐,超便宜。
转电信29元135G,还有宽带。
移动呢?
营业份额下滑,品牌声誉也没了。
人民日报批评过这种乱象,损害消费者信心。
在行业里,要是人人效仿,恶性循环就来了。
新用户拉来拉去,老用户跑光光,整个生态遭殃。
社会层面,更深远。
诚信是底线,国企像移动,得扛起责任。
可杀熟让舆论炸锅,质疑声四起。
国家数字经济稳定,需要用户信任。
要是流失潮继续,5G推广、云服务啥的,都得打折扣。
这些影响像涟漪,一圈圈扩散,让人警醒,小事儿酿大祸,得赶紧想辙。
好在,总有出路。
多方合力,就能建起公平环境。
转网前,多比比。
电信有老用户专享包,联通也友好。
移动呢?
最近推出新特权,满3年老用户可每月调套餐价,无额外费。
这算是回应吧,终于不是纯套路。
监管要加强,运营商内部管理也关键,奖励好员工,罚违规的。
学学联通,提升老用户关怀。
用户教育也不能少,宣传警惕杀熟,鼓励举报。
政府、运营商、用户齐上阵,肯定能扭转局面。
展望下,这些努力会让通信市场更透明,每个人用着都舒心。
权益保护,说到底,是助力数字中国梦的关键。
未来,多些透明政策,让老用户感受到温暖,国家数字化进程才会更稳当。
大家携手,通信生态会更好。
参考资料:人民网——2022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仍面临四方面挑战
中国日报网——中移动8元“保号套餐”回来了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