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如果身处乱世并且经常流离转徙,那么他要保存好自己的手稿,殊非易事。如陈寅恪,抗日战争期间,就有一批用于学术研究的书籍(书中大量的陈氏批注,实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手稿,下同),在长沙大火中化为灰烬;几年后的一次旅行中,他随身携带的两箱书籍又遭盗窃。多年的心血都
摄于成都杜甫草堂一个人如果身处乱世并且经常流离转徙,那么他要保存好自己的手稿,殊非易事。如陈寅恪,抗日战争期间,就有一批用于学术研究的书籍(书中大量的陈氏批注,实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手稿,下同),在长沙大火中化为灰烬;几年后的一次旅行中,他随身携带的两箱书籍又遭盗窃。多年的心血都白费了,这种损失造成的后果,要比钱财方面的损失严重得多,简直能令人精神崩溃。杜甫的后半生遭逢乱世,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多次濒临绝境。然而,杜甫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竟然有一千四百余首诗流传下来,这无论如何都堪称一个奇迹。对于唐朝的诗人来说,由于印刷技术的限制,如果本人没有保存底稿的意识,单靠自然流传,其作品是很容易湮灭的。少量的作品流传后世还是有可能的,成批量地流传后世,就很难实现了。当然,即使作者用心保存自己的作品,并且作者的知名度及作品的水平都很高,也未必就能够长久流传,还要看运气。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四百五十八首,其中一千零六十七首,是他入蜀以后写的,约占全部存诗的百分之七十三。我认为,杜甫之所以入蜀前后存诗数量差别大,一是入蜀之前产量不高,入蜀以后则进入高产期;二是入蜀以前的诗亡佚的多,入蜀以后的诗亡佚的少。杜甫的一生,尤其是入蜀以前,在保存诗稿方面,经受过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虽然杜甫入蜀以后保存诗稿也不易,譬如,杜甫在蜀期间,成都发生过徐知道兵乱,后来杜甫在潭州时,又遭遇臧玠暴乱,这两次兵燹,都很有可能造成诗稿焚毁或丢失,但是总的来看,还是入蜀以前保存诗稿的难度更大。譬如,天宝十五载(756)夏,安史叛军威胁到杜甫家眷的寓居地奉先。杜甫从长安奔往奉先,携家向北逃难,经白水、华原、三川到达鄜州,在一个叫做羌村的村庄落了脚。在这次逃难的过程中,杜甫的诗稿是怎样保存的?有两种可能,一是随身携带,二是托付长安或奉先的友人保管。由于长安及奉先已经受到叛军的威胁,托朋友代为保管并不保险,况且将来能否有机会取回,也是个未知数。因此,杜甫随身携带诗稿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随身携带诗稿,要确保诗稿完好无损,也是困难重重。杜甫的《彭衙行》写道: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从诗中的描述可知,杜甫一家人是徒步跋涉,风餐露宿,十天之中有五天是雷雨天气,道路泥泞难行,有时一天只能走几里,没有雨具,任凭风吹雨打,靠野果充饥,在树下过夜,途中种种艰辛,简直苦不堪言。其实更难走的路还在后边。经三川县时,遇山洪泛滥,杜甫有《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一诗纪其事:“……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秃。乘陵破山门,回斡裂地轴。交洛赴洪河,及关岂信宿。应沉数州没,如听万室哭。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何时通舟车,阴气不黪黩?……”此诗大概是到了鄜州以后作的,因为如此艰难而危险的路途,实在不具备写诗的条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杜甫是怎样保证诗稿不被雨淋的呢?唐人存放诗文稿,常常使用竹箱。杜甫在《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这首诗里说:“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意思是杨公拂拭竹箱,从箱中取出张旭的墨宝,把玩起来废寝忘食。“箧笥”即竹箱。从杜甫后来的情况看,他的诗稿以及朋友的书信,也是放在竹箱里:“……几度寄书白盐北,苦寒赠我青羔裘。霜雪回光避锦袖,龙蛇动箧蟠银钩。……”(《寄裴施州》)“龙蛇动箧蟠银钩”意为:打开竹箱,只见您的墨迹状如盘曲的银钩,势如龙蛇奔走。再如:“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留别公安太易沙门》)意思是:你多次问讯我的行期并赠诗于我,我经常打开竹箱欣赏你的大作,揣度你的心情和神态。存放诗文稿除了竹箱,还有“囊”和“帙”。“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囊,指锦囊,是一种类似于口袋的东西,古人习惯把诗文稿放到锦囊里。帙,古代装诗文稿及字画的布套,与囊类似。无论竹箱还是囊帙,都有不能防水的问题。杜甫赴鄜州途中降雨频繁,洪水泛滥,诗稿放在竹箱或者囊帙里边,淋也淋坏了。杜甫当时到底是如何保存诗稿的,我们不能乱下断语,只能姑且当成一个谜。我们应该为杜甫的诗稿感到庆幸,假如诗稿被雨水淋坏,甚至被洪水卷走,唐诗的损失该有多大?中国古典文学的损失该有多大?简直不堪设想。再如,杜甫身禁长安时,因官职卑微,没有引起叛军的注意。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等诗,都是与时局密切相关的政治诗,其中《塞芦子》还是希望传给官军的“情报诗”。这一类诗假如落到叛军手里,后果将非常严重。可以说,这些诗都是在非常秘密的情况下完成的。杜甫当时居无定所,这些诗是如何保存的?杜甫后来逃出长安时,携带这些诗没有?如携带,既困难,又危险。如未携带,会放在何处?这些问题只好存疑了。由此想到,我们今天能够读到杜甫的诗,何其幸也! 来源:细说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