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杏园记忆”里跨越山海的约定——从受助少年到支教夫妻的援疆接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15:11 1

摘要:初秋的新疆托克逊,天山南麓的秋风拂过郭勒布依乡,卡拉西小学的杏园里郁郁葱葱。“湘疆”教学楼前的球场上,孩子们组队打排球的欢呼声洒满校园。彼时,维吾尔族支教教师努尔夏提·夏热皮丁正在教室里整理支教队捐赠的书籍,他将一本本读物按类别摆放整齐,书籍的墨香混着窗外的瓜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钟镭 杨芝娟 亚森江•麦麦提于苏甫 吐鲁番报道

初秋的新疆托克逊,天山南麓的秋风拂过郭勒布依乡,卡拉西小学的杏园里郁郁葱葱。“湘疆”教学楼前的球场上,孩子们组队打排球的欢呼声洒满校园。彼时,维吾尔族支教教师努尔夏提·夏热皮丁正在教室里整理支教队捐赠的书籍,他将一本本读物按类别摆放整齐,书籍的墨香混着窗外的瓜果清香,飘向远方。除去新冠肺炎疫情和生娃的原因,这是他与妻子近五年来第三次暑期回母校支教。

在这片承载童年与希望的土地上,三段关于杏园的记忆,串联起一场跨越山海的约定。

2022年7月21日,努尔夏提老师和妻子一起(最左和最右),在卡拉西小学学生家中家访。

铁皮桶响在黄土坡:桑葚树下的童年追问

25年前的卡拉西小学,青砖教室的墙上留着煤炉熏烤的黑痕,水泥黑板上的粉笔印层层叠叠,像化不开的白霜。冬天上课,孩子们裹紧棉衣仍觉寒冷;课间的喧闹里,总混着操场边老桑葚树上铁皮桶的闷响——那是上下课的“信号”,老师用木条敲响桶身,“咚咚”声穿透嘈杂,唤回奔跑的孩子。

操场是裸露的黄土地,风一吹便沙尘漫天。春天开运动会时,跑步的同学带起一路尘土,孩子们个个成了“土猴儿”,脸上、头发里全是沙粒。课桌椅是硬杂木做的,桌面刻着前人留下的五角星,努尔夏提总盯着那些星星发呆。

老桑葚树歪歪扭扭立在操场边,树干上的铁皮桶锈迹斑斑。努尔夏提常坐在树下,看着远处的戈壁发呆:“外面的世界也是这样吗?什么时候能有不沾尘土的操场?”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多年后,这些追问会被远道而来的温暖一一回应。

2025年8月11日,杏园前漂亮的郭勒布依乡卡拉西小学。

湘音漫过戈壁滩:援疆人种下的“光”

湖南援疆郴州工作队的到来,像一束温暖的光,在2023年照进了卡拉西小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工作队带着总投资700余万元的援疆项目落地,让这所零海拔的乡村小学彻底蜕变:明亮的“湘疆”教学楼拔地而起,塑胶跑道、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相继建成,微机房、音乐室、绘画室、科学实验室一应俱全,电脑、钢琴等设备走进教室。

“绘画课有石膏雕塑可供临摹;电子白板上能展示流动的坎儿井,呈现全疆各地的春色。”努尔夏提的妻子热依拉·艾比不力仍记得丈夫带她初访母校时的激动——这个曾在旧教室憧憬未来的少年,望着崭新的多媒体设备,眼眶泛起泪光。

201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时,努尔夏提的生命已照进一束光。来自湖南的援疆教师团队不仅在学业上为他答疑解惑,还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他。那些带着湖南口音的叮嘱和跨越千里的关怀,像天山融雪浸润着戈壁。“我的物理老师何虎、数学老师张丽萍、生物老师李玉萍都是湖南援疆教师,他们带我看世界的课堂,让我第一次触摸到‘远方’的模样。”

从戈壁滩上那个懵懂的少年,到华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再到如今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讲师——一路走来,他的人生轨迹因时代的馈赠而愈发清晰。

“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湖南援疆搭的桥,我或许走不出这片戈壁。”这句话,总被他挂在嘴边。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从风沙漫卷的故土走向广阔天地的万千感慨,也凝着对每一份托举之力的深深感恩。那些带着湖湘气息的温暖,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要把这份光,传递给更多孩子。

2024年7月,帅气的努尔夏提老师在支教过程中,与卡拉西小学孩子们互动。

夫妻档接过“接力棒”:杏园里长出来的未来

这份感恩,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化作了行动——努尔夏提对着屏幕给新疆籍的孩子们上起了线上课,隔着网络传递知识与牵挂。

2022年暑假,他组织成立“粤疆石榴籽”社会实践队回到母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把线上的牵挂变成了校园里真切的身影。从此,每年暑假,努尔夏提总会组织社会实践队准时出现新疆的土地上。

努尔夏提的妻子热依拉·艾比不力同样在教育岗位上践行着这份初心,她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任职,始终关注着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今年暑假,她带领“花城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托克逊县博斯坦镇,开展内容丰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辅导游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以美育课程点亮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以职业规划为青少年指引前行的方向,借调研与访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思路。

除了在新疆托克逊,他们夫妇组织的支教队足迹还遍布新疆阿克苏、喀什,广东韶关乐昌、清远连山等地。

“支教不只是教知识,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民族之间没有距离,远方的牵挂一直都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努尔夏提说:“党让我实现了梦想,现在我要与妻子、与这些年轻人一起,把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种进孩子们心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组建的支教队,本身就是一幅“民族团结图”:5名广东大学生与5名新疆大学生组成10人团队,队员们在努尔夏提托克逊的家里同吃同住、同备课。课堂上,“石榴籽” 经典诗词课、书法课、普通话推广课等像春雨般浸润心田;教室墙壁上,各族孩子共绘的“家乡新貌”画卷格外醒目——坎儿井的水流过湖南的稻田,吐鲁番的杏花与湖南的芙蓉花在阳光下齐放。

夕阳为“湘疆”教学楼镀上金边时,努尔夏提抚摸着操场边的白杨树。树干上,汉语与维吾尔语的名字挨挨挤挤,像一串串饱满的青杏。风吹过杏叶沙沙作响,那是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破土生长——湖南援疆播下的希望,经他和妻子的双手浇灌,正在杏园里长出蓬勃的未来。这跨越山海的约定,还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续写更绵长的篇章。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