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统四年(1439)冬,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外的梅东渡口,薄雪覆地。十一岁的萧敬背着一捆干柴回家,听见母亲哭喊:“朝廷又派采童太监了!”三日后,他被装进摇橹的乌篷船,江水像一把钝刀,慢慢割断他与故乡的最后一眼。
正统四年(1439)冬,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外的梅东渡口,薄雪覆地。十一岁的萧敬背着一捆干柴回家,听见母亲哭喊:“朝廷又派采童太监了!”三日后,他被装进摇橹的乌篷船,江水像一把钝刀,慢慢割断他与故乡的最后一眼。
净身房里,老军医用烧酒替他擦身,低声说:“娃,进宫后别学坏,读书写字才有活路。”萧敬疼得咬碎木箸,把这句话烙进骨头里。
萧敬入宫第三年,选入内书堂。堂规辰起亥息,他却在寅时点一盏小油灯,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腊月里,手指生疮,他用白布缠了继续写。掌堂太监怀恩看见,叹道:“此子若生士大夫家,必中榜眼。”给他赐字“克恭”,号“梅东居士”。
十五岁那年,英宗在便殿赏赐近臣,金锭银锞堆成小山。萧敬在一侧飞笔登记,毫厘不差。英宗奇之,当场赐蟒衣一袭,笑问:“闻汝能文,亦能射乎?”萧敬翻身上马,三发三中,英宗拊掌:“朕得文武全才矣!”自此,宫中呼他“箭靶少年”。
天顺六年,英宗命萧敬奉使荆州、襄阳。地方官循例献“程仪”,他分文不取,只收下一把当地梅花插在船头。返京后,英宗问他:“沿途所见如何?”萧敬答:“江水浊,人心不浊。”英宗大笑,擢升他为御用监太监,仍兼文房诸务。
成化三年,萧敬转内宫监,专管仓储。他发现粮库“霉粮充新”之弊,立《三印封仓法》:库官、内监、御史三方同封同启,一年省耗米三万石。宪宗赞他“廉能”,却旋即派他与东厂尚铭同勘武冈藩案。尚铭贪酷,欲借案勒索金宝,萧敬当众撕毁贿单:“国法如山,山岂能卖!”案毕,尚铭被抄家流放,萧敬因曾同案,主动请去守陵,以避嫌疑。
弘治三年,孝宗召还萧敬,补司礼监掌印。时人称为“内阁外的次辅”。孝宗每夜召对,常命他“举祖宗故事”。萧敬口诵《大明会典》条文,一字不差。
张皇后二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骄纵,霸占民田。言官屡劾无效,案下司礼监。萧敬只说一句:“《大明律》在,老奴不敢废。”竟将张氏家奴十七人发配边疆,田产归民。京师百姓张灯三日,称他“萧青天”。
正德七年,七十四岁的萧敬第四次出任司礼监掌印。武宗赐他坐蟒袍、乘小轿,他仍每日步行入宫,说:“臣子腿软,心不软。”
正德十二年,武宗欲南巡。萧敬率文武跪阙三日,捧《皇祖训》哭谏:“江南花柳,蚀骨钢刀。”武宗大怒,以茶杯掷其额,血流被面。萧敬伏地不动,终使南巡延期一年。京师童谣唱:“白发萧公公,铁胆铜喉咙”。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萧敬早年与宁王有书画往来,被劾“交通逆藩”。武宗念其年老,不逮狱,只罚俸半年,罢归私第。出宫那天,他回望午门,自言自语:“五十年黄粱,一梦耳。”
世宗即位,召八十五岁的萧敬入直慈宁宫,备顾问。大礼议起,群臣争得面红耳赤,世宗独问萧敬。萧敬只说一句:“孝宗皇帝曾谕臣:‘礼以义起’。”世宗顿悟,遂定称本生父为“兴献帝”。
嘉靖元年,萧敬以“老病乞骸骨”,世宗赐敕奖谕,加月米十石、人夫十名,逢年过节仍赐膳,规格高于致仕大学士。朝野叹曰:“中官得此,千古一人。”
退休后的萧敬回到南平,筑“梅东草堂”,植梅百株。布衣芒鞋,与里中秀才讲《左传》。有人求书,他只写四字:“敬天法祖”。嘉靖七年(1528)春,他端坐梅树下,手抚一卷《通鉴》,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岁。
世宗震悼,辍朝一日,谕祭三坛,赐银三万缗、白金百两,命大学士翟銮撰墓志,杨一清书丹。
《明史·宦官传》赞曰:“敬历事六朝,奉职惟谨,出纳有度,谏诤无阿,宦官中佼佼者也。”
谈迁《国榷》:“萧敬之清,刘瑾之贪,并传于后,而敬独以寿终,天道可知矣。”
民国史学家孟森更谓:“萧敬一人,可抵一部《明会要》。”
十二、与诸阉比较:谁得善终
- 与王振比:王振挟帝亲征,身死土木;萧敬四朝谏主,以寿考终。
- 与汪直比:汪直创西厂,威风一时,谪死南京;萧敬掌司礼,不建私狱。
- 与刘瑾比:刘瑾立“内行厂”,富可敌国,凌迟菜市;萧敬家无余财,草堂十余间。
- 与魏忠贤比:魏忠贤生祠遍天下,自缢阜城;萧敬遗命“勿请祠额”,只留梅香一缕。
萧敬的一生,像极了一枝宫墙内的老梅:历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七朝风霜,却始终暗香浮动。他没有开疆拓土的武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权谋,只凭“敬天法祖”四字,在刀光剑影的明朝中叶,活成了最长也最干净的一段传奇。
当后人翻开《明实录》,在密密麻麻的宦官名录里,唯有萧敬的名字后面,没有“贪婪、酷烈、擅权”的注脚,只有一句淡淡的——
“性俭约,读书知大义,历六朝而名节不亏。”
这,或许就是历史对一个太监最高的褒奖。
来源: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