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朝鲜兵突现俄境!号称不是来打仗,只是来扫雷和帮助重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9 19:16 2

摘要:2025年8月,库尔斯克州长欣施泰因的一则声明震动国际:朝鲜将派遣“10万名扫雷专家和1000名军事建筑师”协助俄方战后重建。这一数字远超此前西方情报机构预估的3万人规模,也刷新了朝鲜援俄行动的历史纪录。而在去年10月,朝鲜已派遣1万名士兵参与库尔斯克战役,帮

2025年8月,库尔斯克州长欣施泰因的一则声明震动国际:朝鲜将派遣“10万名扫雷专家和1000名军事建筑师”协助俄方战后重建。这一数字远超此前西方情报机构预估的3万人规模,也刷新了朝鲜援俄行动的历史纪录。而在去年10月,朝鲜已派遣1万名士兵参与库尔斯克战役,帮助俄军夺回失地。如今援俄规模骤增十倍,表面是“战后重建”,实则是俄朝在战争泥潭中已深度捆绑。

军事分析显示,扫雷作为高危技术工种,朝鲜现役专业工兵总数恐难达此规模。更可能的是“混合编队”:据俄朝防长绍伊古此前协议,1000名工兵与5000名军事工程师构成技术核心,其余为普通建筑工人。这种模糊表述背后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俄罗斯急需人力填补战场与后方的双重真空,朝鲜则借机扩大战略存在感。

俄罗斯的“用工荒”已蔓延至军事与经济双领域。前线征兵日益艰难,而后方企业即使开出战前1.5倍薪资,仍难招到青壮劳动力。库尔斯克州需清理200平方公里雷区、修复被毁基建,还要处理数万难民安置问题,本土人力根本无力支撑。引入朝鲜团队不仅缓解人力短缺,更成为普京的政治宣传牌:在特朗普不断施压停火的背景下,高调展示“非孤立”形象,同时规避本土腐败——此前俄边境防御工程贪腐案已导致多名高官落马,交通部长甚至疑似畏罪自杀。朝鲜“承包制”模式省去招标环节,大幅减少权力寻租空间。

对金正恩政权而言,十万援俄绝非慈善,而是多重收益的精准布局:韩国情报部门证实,参与库尔斯克行动的朝鲜人员月薪至少2000美元,其中部分转化为朝鲜外汇储备。作为回报,俄罗斯向朝鲜输送的原油已超联合国制裁上限两倍,200万吨小麦正从海参崴运往南浦港,缓解朝鲜粮食危机。据估算,朝鲜通过向俄罗斯提供弹药、武器和部队,在2022至2025年间赚取了约200亿美元的收入,相当于过去几十年外汇收入的总和。

朝鲜还通过军火援俄换取尖端技术。俄方向朝方转让导弹分导技术,俄工程师在新浦船厂改造“火星”导弹;伊斯坎德尔导弹技术助力朝鲜固体燃料导弹射程突破1.5万公里,形成对美本土直接威慑。朝鲜军工厂更获得俄能源配额,开足马力生产炮弹,俄军六成炮弹已标有朝文。朝鲜还借鉴战场经验升级战术,从最初因密集冲锋导致重大伤亡的传统战术,逐步掌握无人机反制等现代化作战技能。

但双方当前合作高度依赖战争需求。一旦冲突结束,俄罗斯若转向与韩国缓和关系,缺乏经济纽带的俄朝联盟可能降温。朝鲜急于扩大援俄规模,恰是为固化普京的“人情债”,避免战后被边缘化。两国在战时建立的合作模式能否延续至和平时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十万朝鲜军靴踩实库尔斯克的冻土,推土机铲平集束炸弹摧毁的村庄,州长紧握朝鲜军官手的画面被刻意传播。但砖瓦之下,既砌筑着俄朝应对当下危机的现实互助,也埋藏两国的惺惺相惜——两个长期被西方孤立的国家以“被压迫者联盟”自居,用石油换炮弹、人力换技术的方式各取所需。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重塑了俄朝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也对美西方主导的制裁体系和地区安全架构形成了实质性冲击。未来,随着俄乌冲突走向新阶段,俄朝联盟的走向及其对东北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仍将是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

来源:火器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