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俨是我国科技史学者、中国数学史研究开创者之一,1892年生于福建福州,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后任职于陇海铁路局,1955年至中国科学院工作并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1963年辞世。从1917年在《科学》杂志第2卷2期发表《中
李俨是我国科技史学者、中国数学史研究开创者之一,1892年生于福建福州,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后任职于陇海铁路局,1955年至中国科学院工作并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1963年辞世。从1917年在《科学》杂志第2卷2期发表《中国算学史余录》开始,他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著有《中国算学史》《中国数学大纲》《中国数学史导言》《中算史论丛》等。
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开拓者
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数学曾取得辉煌成就,并出现刘徽、祖冲之、秦九韶、杨辉等众多数学家及重要著作,对世界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4世纪之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中国数学处于停滞状态。清代之后,由于康熙对数学的偏好以及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不过当时中国数学史仍采用《畴人传》模式,这大大影响到海外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了解和评价。更令中国学者感到不平的是,近代以来,日本在中国数学史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1913年,三上义夫的《中国和日本数学发展史》出版,这使许多中国学者深受刺激。李俨回忆说:“我看过一篇日本人叙述中国算学的论文,我十分感动和惭愧。以为现在中国人如此不肖,本国科学(特别是算学)的成就,自己都不知道,还让他们去说,因此立志同时要修治中算史。”(杜石然《从李俨先生的一些亲笔资料看他的生平和事业》《中国科技史杂志》2020年第2期)在民族主义思想激励下,以李俨等为代表的科技史研究者埋头苦干,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为目标,争取在学术研究方面超越日本。
李俨及好友钱宝琮等全面、系统研究中国数学发展史,构建了中国数学史学科基本框架、内容和方法。他们注重考察中国数学典籍成书年代、作者、版本嬗递、内容以及古代数学家生平、思想和成就。在弄清中国古代数学成果的数学内涵和意义基础上,把古籍“翻译”为现代数学语,按数学发展顺序编写中国数学史。为了扩大中国数学史的国际影响,李俨曾与美国学者史密斯联系,计划合作撰写中国数学史著作,惜未能实现。经过多年努力,1930年,李俨出版《中国算学小史》,后经过增补,1937年改名为《中国算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被岛本一男、薮内清翻译后在日本东京生活社出版,为传播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作出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期间,李俨与法国伯希和、英国李约瑟、日本三上义夫、小仓金之助等海外汉学家有学术交流。通过与这些汉学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算学的国际影响。
此外,李俨在中国数学教育史、中外数学交流史等方向也有重要成果,他对中国和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之间数学交流开展研究,通过一系列开拓性工作构建了中国数学史学科知识体系。
中国数学典籍的整理者
中国古代数学取得辉煌成就并留下丰富著述,但是很多数学典籍埋没于历史长河中。据统计,在保存至今的1.2万种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中,算学类只占约5%,以至于数学史长期被视为“冷门绝学”。对此,李俨认为:“研求中算史,应先从搜罗中算书籍入手,至公私收藏家,所藏中算书籍,亦须详细调查,编成书目,以供众览。”(《三十年来的中国算学史》《中算史论丛》第五辑,科学出版社,154页)李俨身体力行,不辞劳苦到各地征访数学书籍并拜访数学家后裔,还曾刊登广告征集数学资料。他还联系海外汉学家,通过他们协助查找流失海外的中国数学文献,他曾请伯希和帮助复印剑桥大学藏《永乐大典》中算学典籍、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敦煌算学文献等。
从1920年开始,李俨在《科学》连载《李俨所藏中国算学书目录》,至1937年,共12期,公布数学典籍524种。同时,李俨结合中国数学史上重大问题开展考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明代算学书志》《〈永乐大典〉算书》《增修明代算学书志》《十三、十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二十年来中算史料之发见》《〈铜陵算法〉介绍》《〈算法纂要〉介绍》等文章,深化了相关研究。
李俨的数学史研究以赶超日本为目标,他在1933年致友人李小缘信中提到:“查吾国算学书尚无详细目录,日本帝大所藏和算书尚印有目录一厚册,而吾国未有辑录,深引为憾。”对此,李俨联系友人裘冲曼编辑了《中国算学书目汇编》。此后,李俨开始《近代中算著述记》编纂工作,此处“近代”指清代,当时学术界对清代数学文献情况缺乏精确统计和整理。《近代中算著述记》最初连载于《图书馆学季刊》,收录500多位数学家著述2000余种。
《近代中算著述记》发表后,李俨即开始增补工作,他得知金陵大学出版“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的消息后,即致信李小缘提出合作计划,提到:“去(1932)年亲在北平图书馆各省志书所搜集者,尚可增出数百种,且两次在杂志所发表者,时有排印错误之处。今拟重编《近代中算著述记》上半部,以书名为系,下半部以人名为系,俾便查阅,全书共有三百叶。”由于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集中于考古、艺术等领域,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李俨坚守“不求急就,一年不足,期以十年,十年不足,期以终身”的治学信念,对《近代中算著述记》进行修订,1937年3月完成再编工作。此后不久,全民族抗战爆发,虽然李俨身处大后方,远离抗战第一线,因为工作原因,辗转于宝鸡、兰州、伊犁、西安等地,而日军经常对西部地区发动空袭,1939年3月,李俨在西安的住宅遭受日机轰炸,他不得不把藏书和资料寄存乡间,由于空袭不断,这些文献难以随时取出。同时,很多学术杂志因为战争停刊,大量书籍毁于日军炮火,李俨曾在信中向友人严敦杰咨询当时重庆可否买到中国数学史旧书,并感叹“在战争中一切图书甚感困难”,这严重影响到相关研究的进行,李俨在抗战期间发表的文章数量大为减少。
虽然如此,李俨在艰苦的环境和繁忙工作中仍坚持数学研究,1938年6月,他应邀到西北联大作《中算故事》的演讲,向广大学子普及中国数学知识,以此宣传文化抗战,并在1940年4月完成《近代中算著述记》增补工作。抗战后期,通货膨胀使李俨一家生活艰难,在此情况下,他还向钱宝琮和浙江大学捐赠自己所藏的数学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他又对《近代中算著述记》开展修订,在其逝世之前,仍不忘对此书的修改工作,这部著作倾注了李俨毕生精力。他数十年科研工作中收藏的670余种,1600多册中国数学文献,去世后全部捐赠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这些经历了战火和社会动荡的珍贵文献为后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俨曾总结自己的研究经验,包括:勤治西算、阅读书籍、选定题目、整理旧文,这些肺腑之言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而以李俨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体现的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潜心研究、团结合作的科学家精神,永远激励着新一代学者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姜庆刚)
来源:文史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