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做任何事都会不自觉地“紧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7:30 1

摘要:你有过这种经验吗?时常绷着肩膀、下颚紧咬、心跳加速,全身都处在紧绷状态,让你身心俱疲。

你有过这种经验吗?时常绷着肩膀、下颚紧咬、心跳加速,全身都处在紧绷状态,让你身心俱疲。

其实你不是不想放松,是身不相信:你已经安全了。

生活明明没什么大事,身体却日日绷紧如弦,随时可能因拉太紧而断裂。

这种“不自觉的紧绷”,其实是一种身体记忆的残响,来自那些你以为早已忘却的过去。

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洛温(Alexander Lowen)曾说:“身体记住了心灵忘记的一切。”

那些你没说出口的委屈、强忍的害怕,和不得不乖巧、忍让、隐忍的岁月,都没有真正离开。它们只是藏进了身体的角落,不时就会默默浮现。

你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时候?犯错后,大人要你低头认错;你说你怕,他说你矫情;你想哭,他说“别给我丢脸”。

于是你学会了收起所有“不被允许”的情绪,把它们推进身体的某个角落。

肩膀,像替你扛下了无法说的压力;下巴,咬着没说完的话;背部,挺得像要证明你“够坚强”。

根据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冈(Jacques Lacan)的观点,“一切未被说出的东西,最终会以其他方式说出来”。

一个小孩若在年幼时期,曾经历过控制、忽视、情绪勒索或无法预测的环境,那些无法被消化的情绪,会成为一种潜在张力。
由于儿童无力处理这些巨大压力,只能将其压抑进身体,好比把滚烫的水倒进玻璃瓶中,盖紧了,却从未真正冷却。

精神分析学派指出,5岁前的经验会构筑出我们的基本防御机制。

你可能因此学会了“不闹”、“不哭”、“不拖累他人”来获取爱,但这些模式长大后就成了对自我需求的否认,也成了你身体的紧箍咒。

你的大脑,就像一只被吓过的猫。即使四周无声无息、空无一人,它也总怀疑:是不是有危险?会不会有人来抓我?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指出:当大脑感受到不安全时,会启动交感神经系统,使肌肉进入紧绷状态,即便并无实际危险。

换句话说,你不是太敏感,是你的身体还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例如:当你在工作中被批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其实不是因为上司的语气多凶,是他太像童年时怒骂你的父母。

童年幸福的人,或许以为放松很简单。其实对某些人来说,放松才是最不安全的状态

因为从小学到的,是一放松就会出错,一出错就会被责备。久而久之,你用“绷紧”来确保自己万无一失:
工作时全神贯注,人前时小心翼翼,连与人聊天时,呼吸都像提在半空中。

这是一种过度警觉的生命状态。如同一头兽群中的小鹿,哪怕四周风平浪静,也总要准备逃亡。

情绪不只是心理现象,它们有具体的生理对应。

焦虑会让肩膀上提,恐惧会让胃收缩,羞愧会让下巴微收。这些小小动作,日积月累,变成了你身体的习惯。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人处于慢性紧张状态时,大脑的杏仁核(处理恐惧的区域)会被过度激活,而前额叶(负责理性判断)则相对迟缓。
也就是说,你的身体比你更快进入对抗状态

哪怕只是同事多问一句、对话稍有停顿,身体就不自觉发出警报。

有个女人说:“我不觉得我很紧张,可是牙齿总是不由自主地咬紧。”

她小时候常被要求当妹妹的榜样,不能哭、不能抱怨,哪怕自己受了委屈,也只能默默咬牙。

多年后,即使已是独立的职场女性,那副“咬牙撑住”的身体记忆,仍旧自动启动。

情境早已过去,但反应还在延续

你不是不好,你只是太用了。

但撑久了,就会忘了:其实可以不用那么累。

你可以呼吸得慢一点;你可以让自己倚着椅背坐下;你可以说“我有点累”,而不必觉得羞耻。

真正的放松,不是跑去大吃大喝或一场狂欢,而是给身体一个安全的许可。以下几个方式,可以逐步解开你的内在结:

觉察身体的微紧:从肩膀、背部、眉心、牙关开始,温柔地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用力吗?”

觉察自我对话:当你发现脑中有“我不能失败”“我不能让人失望”的语句,尝试换成“我已经很努力了,能喘口气没关系”。

情绪有出口:每天写下“我今天担心什么”“我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哪怕只是记在手机备忘录,也能减少心理压力。

身体释放的练习:如温水泡脚、轻柔的瑜伽、散步时配合呼吸;选择能让你感觉“被自己照顾”的小行动。

寻求有温度的关系:找一个安全的人或心理谘询师,不需解释太多,只是让你可以“不被纠正地被理解”。

结语

人这一生,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再失控,而是能够不再为了控制一切,而绷紧自己

有时,放松不是懒惰,而是终于学会对自己仁慈。

有些人从小就没有“做自己的空间”。父母太爱,爱到不给你选择;太担心,担心到你也不敢放松。

你活得像在扮演“好孩子”的角色,一旦犯错,就怕爱会被收回。

这样的人,长大后也很难放松。因为一松懈,好像就会被遗弃。

心理学家Winnicott曾说:“成为真正的自己,是被允许的结果。”而我们很多人,从未被允许。

来源:午乐悦的小红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