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为何不直接杀掉慈禧夺回实权?溥仪:这三个后果他无法承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05:00 2

摘要:1908年深秋,光绪帝躺在冰冷的木床上呼吸微弱,这位名义上的大清皇帝,此刻正等着生命终结的时刻。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08年深秋,光绪帝躺在冰冷的木床上呼吸微弱,这位名义上的大清皇帝,此刻正等着生命终结的时刻。

他或许想起了1898年那个闷热的夏夜,自己在奏折上写下朕意已决时的激动,那时的他也曾想过彻底摆脱慈禧的控制。

但最终,他什么也没做。

多年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光绪帝不敢动慈禧,不是因为懦弱,是因为他承担不起三个后果。

1875年正月,慈禧太后站在太和殿的丹陛上看着过继来的光绪帝,用手帕擦了擦他的眼泪,告诉他,以后你就是大清的皇帝了。

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个孩子只是个傀儡,真正的权力牢牢握在慈禧和她的亲信手中。

光绪帝的成长是在慈禧的严密控制下进行的,每天清晨,他要先去给慈禧请安,然后才能去上书房。

无论干什么,慈禧都会在一旁默默监视他,这种无形的压制贯穿了他的整个少年时代。

1889年光绪大婚,按照祖制太后应该归政。

但慈禧首先任命自己的亲信荣禄掌控京城防务,接下来她将侄女隆裕立为皇后,最后规定重要奏折需先呈太后阅示。

光绪帝名义上亲政了,却发现军机处、内务府、户部这些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全是慈禧的人。

他想提拔自己信任的官员,吏部会以不合规制驳回,他想减免某地赋税,户部会说国库空虚,需太后定夺。

最让光绪无奈的是军权,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李鸿只认慈禧的懿旨,负责京城卫戍的神机营统领是慈禧的侄子。

有一次光绪想调派神机营去镇压地方叛乱,指挥官直接回复,没有太后的手谕,一兵一卒也动不了。

至此,光绪帝就像个穿龙袍的演员,舞台、剧本、配角,全由慈禧说了算。

随着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光绪帝在养心殿伤心欲绝,他骂道,祖宗的江山要毁在我手里。

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决心变法,发布了一百多道改革诏令。

但这些诏令大多成了废纸,两江总督刘坤一看到裁撤冗官的上谕后对属下说,这是小孩子过家家,不理他。

张之洞则在奏折里敷衍变法固善,需慢慢来,这些封疆大吏心里清楚,没有慈禧的点头,任何改革都是空谈。

光绪帝也意识到了问题,9月他召见袁世凯,想让他带兵进京保护新政。

袁世凯表面答应,转头就把消息告诉了荣禄,荣禄连夜向慈禧报告,慈禧第二天一早就回到紫禁城,当着光绪的面把变法的奏折撕得粉碎,

你想把祖宗的家业都败光吗?

这场政变让光绪帝彻底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被软禁在瀛台,每天能看到的只有隆裕皇后和几个监视他的太监。

有一次他想给康有为写封信,让太监偷偷送出去,结果信被慈禧截获,那个太监被杖毙,从此光绪帝再也没试图反抗过。

溥仪在自传里分析了光绪帝不敢动慈禧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后果是孝道崩塌。

清朝以孝治国,慈禧名义上是光绪的母亲,如果光绪杀了慈禧,无论理由是什么,都会被贴上弑母的标签。

在那个年代,皇帝的德行比权力更重要,明朝的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到死都被人骂乱臣贼子。

光绪要是杀了慈禧,只会比朱棣更惨,士大夫会联名反对,老百姓会觉得天要塌了,统治的合法性就没了。

第二个后果是政权崩溃,慈禧掌控的不只是几个大臣,而是整个官僚体系。

从中央的军机大臣,到地方的督抚,大多是她一手提拔的,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的权力、财富,都依赖于慈禧的存在。

如果慈禧突然死亡,这个集团会立刻分裂,张之洞可能会支持光绪,荣禄可能会拥兵自重,李鸿章可能会联合洋人观望。

到时候,不用列强动手,清朝自己就会乱起来。

第三个后果是列强干涉,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利益错综复杂,他们更愿意和慈禧这样熟悉的统治者打交道。

因为慈禧懂得如何满足他们的要求。

如果光绪杀了慈禧,搞出什么新花样,列强很可能会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到时候清朝可能会像印度一样被彻底殖民。

这些后果,光绪帝不是没想过,他在日记里写:

朕欲强中国,必先安内;欲安内,必先得民心;欲得民心,不可违祖制、失孝道,这段话道尽了他的无奈。

后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两天内先后去世,有人说光绪是被毒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

但无论真相如何,他的一生都成了清朝衰落的缩影。

溥仪在长春伪满皇宫里,曾对着光绪的画像发呆,他后来对人说,

光绪帝比我幸运,他至少还有变法的勇气,但他也比我不幸,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傀儡,却挣脱不了。

其实,光绪帝的困境,也是整个晚清的困境。

一个腐朽的制度,一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一个虎视眈眈的国际环境,让任何改革都举步维艰。

光绪帝不敢杀慈禧,不仅仅是个人的懦弱,更是时代的无奈。

晚清的问题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重建 。而这一点,无论是光绪帝,还是后来的溥仪,都做不到。

《清史稿・德宗本纪》(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 年)

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 年)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9 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8 年)

康有为《戊戌奏稿》(中华书局,1981 年)

《光绪朝东华录》(朱寿朋编,中华书局,1958 年)

来源:司空知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