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23岁的徐婉红是一名来自天津某三甲医院的内科护士。4月16日早上,她刚结束夜班,从医院值班楼走出来,天色才微微发亮。徐婉红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正准备去附近的早餐摊买杯热豆浆时,突然看见医院门口的保安挥着手在驱赶着什么。
2017年,23岁的徐婉红是一名来自天津某三甲医院的内科护士。4月16日早上,她刚结束夜班,从医院值班楼走出来,天色才微微发亮。徐婉红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正准备去附近的早餐摊买杯热豆浆时,突然看见医院门口的保安挥着手在驱赶着什么。
她顺着视线看去,只见一只脏兮兮的哈士奇蹲在门口,毛发打结发灰,胸前沾着泥巴,眼神呆滞却又透着戒备。保安皱着眉不断驱赶,还不忘提醒路人别靠近。徐婉红作为护士,知道流浪犬身上肯定有不少细菌,可看到它那副又饿又脏的模样,心里还是涌起一丝不忍。
于是她试着轻声呼唤,慢慢把哈士奇引到不远处的小卖部门口。徐婉红推门进去买了几根火腿肠,蹲下来一点点撕开包装递过去。哈士奇似乎闻到了食物的味道,犹豫片刻,还是伸头开始大快朵颐起来。就在徐婉红轻轻为哈士奇拍去身上的灰尘时,很快发现哈士奇脖子上的毛发间藏着一块金属狗牌,上面刻着狗主人的电话号码。
徐婉红立刻拨了过去,告诉对方狗在医院门口,没多久,一名中年男子急匆匆赶来。可就在男子靠近的瞬间,这条哈士奇的反应陡然变得异常——眼睛瞪大,喘息急促,口边涌出一串串白色泡沫,后腿微微发抖。徐婉红还没来得及开口提醒,男子下意识地伸手去抱它。
此时哈士奇更加兴奋了,疯狂地围着两人转圈、摇尾巴、狂叫。可就在男子连连向徐婉红道谢时,这条哈士奇突然转头扑向她,牙齿一口咬住她的右前臂。剧烈的疼痛让徐婉红瞬间失声,鲜血顺着手臂流下,火辣辣地灼着皮肤。男子慌了神,立刻拉开狗拉住徐婉红的手臂,急切为她止血并说要马上送她去医院。
不到十分钟,徐婉红就被送进了自己工作医院的急诊室。主治医生迅速检查她右前臂的伤口——长约3厘米,牙印清晰,边缘翻起并伴有明显出血,判定为Ⅲ级暴露。护士们迅速准备器械,用大量生理盐水持续冲洗伤口足足20分钟,将伤口缝隙内的污血挤出,再用碘伏彻底消毒。
此时,狗主人也跟着赶了进来,在和医生的谈话中一再强调这只哈士奇一直身体健康,所有疫苗都按时打过,前阵子体检还很正常,只是两天前趁看门不注意跑出去溜达,直到刚才才被找到。尽管狗主人的话听起来很有底气,徐婉红作为医护人员仍然清楚——任何被不明情况的犬只咬伤,都必须按照暴露后预防的标准流程来处理。
于是为了稳妥起见,医生建议她立即开始狂犬病暴露处置,包括全程疫苗接种和联合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很快,医生就在徐婉红的上臂完成了第一针狂犬疫苗注射(0、3、7、14、28天各一次),并按体重足量将免疫球蛋白局部浸润注射在创口周围。
狂犬疫苗是目前全球公认的预防狂犬病最有效手段之一,它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从而在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前将其清除。通常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全程,可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阻断病毒发作。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则属于被动免疫制剂,含有高效价的抗狂犬病毒抗体,注射后可以立即在局部形成“防护网”,直接中和创口处的病毒,为机体争取时间建立自身免疫反应。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实现“立刻保护+长期防御”的双重屏障。
医生在完成处置后,还特别叮嘱徐婉红:接种期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确保充足睡眠;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补充蛋白质、蔬菜和水果;保持伤口干燥清洁,不要碰水、不要涂抹任何外用药膏,以免影响免疫球蛋白在局部的作用。同时,每一针疫苗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表接种,不可提前或延迟,否则可能削弱保护效果;若在接种期间出现发热、皮疹、恶心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回院复查。
回到家后,徐婉红丝毫不敢懈怠。作为护士,她深知狂犬病的致命性,于是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调整生活作息。夜班一结束,她就尽量保证充足睡眠,戒掉了平时爱喝的火锅、冒菜和烤串,饮食以清淡为主,并坚持按时去医院接种疫苗。从第一针到最后一针,她一针不落地完成了全程免疫。与此同时,狗主人也履行了承诺,将那只咬人的哈士奇送到宠物医院做血清与病原检测,并向徐婉红保证会第一时间反馈结果。
没过多久,狗主人发来消息,附上了宠物医院的检测报告,显示哈士奇体内未检出狂犬病毒。一个月后,徐婉红手臂上的伤口已经完全结痂脱落,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她按计划回到医院复查,医生为她抽血检测狂犬病抗体水平,并进行了常规体格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抗体水平也达到了保护性范围。得知结果的那一刻,徐婉红原本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缓解,觉得这场惊险总算画上了句号。可她并不知道,真正的危机,其实才刚刚开始。
2017年7月11日,这天徐婉红刚帮病房里最后一位病人完成换药,忽然觉得身体像被闷热的空气包裹着似的,背脊微微发烫,汗水也不知不觉从发际线慢慢渗下。她转身低头在护理记录单上写字时,却发现自己字迹似乎变得模糊,仿佛隔着一层水波在晃动。与此同时,走廊的灯光刺得她下意识眯起眼,心口隐隐还有些发紧。
徐婉红强忍着完成交班记录,转身走向更衣室,双腿不知怎的轻飘飘的,脚步一虚差点绊到椅脚,怀里的护理用品险些掉落。那一瞬间,她只觉胸腔有股压迫感,呼吸并不畅快。回到值班室,徐婉红摸了摸额头,感觉有些发热。于是拿出体温枪一测量,37.9℃,低热。她便随手吞了两片退烧药,半小时后体温果然降了下来,徐婉红以为只是夜班疲劳引起的小感冒,没有太在意。
此后的日子里,异常情况开始频繁出现。7月27日上午,刚下夜班的徐婉红正在补觉,突然被一种诡异的瘙痒感惊醒——不是皮肤表面那种能挠到的痒,而是来自伤口下方深处,像有细细的金属丝在神经里缓慢缠绕并搅动,还伴着灼热。她翻来覆去,伸手去挠反而更难受,甚至向上延伸到上臂和肩窝。徐婉红试过用凉毛巾敷止痒,可那股从内部涌出的感觉丝毫不减,反倒愈发明显。她心里嘀咕着也许是伤口神经在恢复,不至于太严重,于是避开伤口,涂了点炉甘石洗剂止痒后,又继续补觉了。
然而症状并没有就此消失。三天后,徐婉红在病房为患者更换输液瓶时,桌上的水杯不小心被碰翻,冰凉的水珠很快溅到她手背,她却像触电般迅速收回手,喉咙忽然收紧,呼吸短促,几秒钟后才缓过气来。还有一次夜班,输液泵刺耳的报警声骤然响起,徐婉红的太阳穴一阵急跳,眼底泛起血丝,情绪莫名变得急躁,握着笔的手指关节僵硬发白。她开始有些隐隐担心,却又告诉自己可能是夜班劳累、精神紧绷所致,继续硬撑着上班。
变故发生在8月8日下午,徐婉红下班回家后,准备冲个热水澡放松一下。水流从花洒倾泻而下,顺着肩颈滑落,原本只是温热的触感,却突然让她全身像被电流击中一般绷紧。下一秒,徐婉红的喉咙骤然痉挛,像被无形的绳索勒住,气息被硬生生截断,胸口发闷。她本能地想伸手关掉水龙头,却发现自己的肩背猛地抽动,双臂僵硬不已。此时,热水还在继续冲刷着皮肤,徐婉红的身体开始无法控制地颤抖,她脚步踉跄着后退,背部很快撞上冰凉的瓷砖,整个人像被锁在原地,并缓缓瘫坐在地上,眼前的浴室渐渐失去焦点……
正在厨房忙着准备晚餐的徐母,忽然听到浴室传来一阵沉闷的碰撞声。她皱了皱眉,试着喊了几声女儿的名字,却没有回应。徐母赶紧放下菜刀跑过去,透过磨砂玻璃看到女儿蜷缩在浴室一角,全身在剧烈抖动,手脚僵直,脸色涨得通红。她吓得立刻推门冲进去,慌忙用浴巾裹住女儿,将她从浴室抱出,喊着邻居帮忙拦车,直接往最近的医院赶去。
到达急诊时,徐婉红已呈半昏迷状态,呼吸急促而不均匀,体温飙升至39.4℃,心率接近每分钟140次。她的颈部和肩部肌肉不时抽动,喉咙间断发出低沉的呜咽声,明显的阵发性喉肌痉挛让她每一次呼吸都像在挣扎。接诊医生见状立即指示护士为其吸氧,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推注镇静药物缓解痉挛。与此同时,抽取了血液、唾液及脑脊液样本送检。
不到半小时,化验单传回——唾液中检测到狂犬病毒核酸阳性。结合不久前的犬咬伤暴露史和当前神经系统症状,确诊为狂犬病发作期。医生立刻下达病危通知,将她转入ICU隔离病房,启动镇静、抗惊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全套抢救方案,但徐婉红的呼吸驱动仍在逐渐衰退。
没过多久,监护仪的报警声一次次刺破空气,徐婉红的心电波形从急促到紊乱再到接近平直。医疗团队只好不断轮换进行胸外按压,按规范推注肾上腺素,并配合多次电除颤,试图唤回徐婉红心脏的自主搏动。然而,即便全员倾尽全力,依旧没能挽回心跳。最终,主治医生缓缓停下按压,摘下口罩沉声宣布:“抢救无效,时间——20时46分。”那一刻,ICU内只剩下监护仪持续的长鸣声。
门外的徐母在听到死亡宣告的瞬间,整个人像被重锤击中,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扑到医生面前,双手死死抓着他的衣袖,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她哽咽着声音几近破碎:“会不会哪里弄错了?我女儿自己就是护士,知道被咬后该怎么做!那天她明明第一时间就到急诊,按规范彻底冲洗清创,当天就打了第一针;后面每一针都按医院给的时间表来,一个不差。她也没有用什么土办法,我们家谁都不敢往伤口抹药酒、红药水,也不去揉按热敷,怕影响恢复。此外,饮食全换成清淡,她还把夜跑和健身都停了,按医嘱好好休息。我真的想不通——这些该做的都做了,我女儿为什么还是突然就撒手人寰了啊?”
一旁的徐父站得笔直却浑身发抖,压着沙哑的嗓音一条条补充:“不只是流程到位,细节我们也逐一盯着。每针接种我都在手机设了闹钟提醒女儿记得打疫苗,0、3、7、14、28天准点到;免疫球蛋白当晚就打,按体重足量、围创面注射,单据都在家里。接种期间她还把辛辣刺激的食物全停了,科里也尽量给她调休不连夜班;洗澡还会用防水贴把伤口遮好,保持干燥,不让任何外用药膏沾上去。一个月后我女儿抽血复查,抗体明明没问题;狗主人把宠物医院的检测发来,也是阴性。我们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结果还是这样……医生,我女儿都做到这份上了,到底是为什么啊?”
医生听后感到十分差异,随后赶紧调出徐婉红所有的病历资料。可资料显示,徐婉红被咬后的处理,可以说完全符合最严格的临床规范——伤口第一时间进行了彻底清创,持续冲洗时间超过十五分钟;当天就在急诊完成了首针狂犬疫苗的启动接种,并围绕创口按体重足量注射了免疫球蛋白;整个过程没有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也未进行缝合封闭处理,几乎是标准化处置的范例。按理说,这样的防护流程足以阻断病毒的入侵。然而,事实让医生同样困惑。
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医生在医院的会客室里单独与徐父徐母对话。医生一边翻看徐婉红的病例,一边低声和徐父徐母交谈。看着资料,他停顿了一下,像是想起什么似的问道:“徐婉红在打完针之后,这段时间里,有没有去做过一些理疗?比如针灸、拔罐、热敷之类的?”徐母愣了下才反应过来,连忙摇头:“没有,她自己是护士,清楚这些可能会影响伤口和注射部位的恢复,我们家谁也不敢碰这些。”
医生微微点头,目光又落回病历上,语气放得更缓:“那接种后的前几天,有没有因为其他病服过药?尤其是那种需要医生开的大剂量激素药,或者会压制免疫的药物?”徐父沉思片刻,语气很笃定:“绝对没有,她连普通感冒药都很少吃,更别说这种药了。”医生听完,手里的病历翻到最后一页,眉头反而皱得更紧了,这让他心中的疑惑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深——在理论上,这样的病例几乎不可能出现狂犬病发作。
面对这种局面,感染科主任决定亲自介入第二轮全面复盘。作为资深传染病专家,他曾主持多项涉及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研究,对相关流程和标准极为熟悉。他调取了当日医院监控、使用的疫苗批号和免疫球蛋白来源,确认所有批次均在有效期内,冷链运输全程无中断记录。
后续的血清抗体检测报告同样让人意外——在第五针接种完成后的第28天,徐婉红体内的抗体水平已达到足以抵御狂犬病毒的保护阈值。按数据推算,她的免疫系统早已建立防护屏障,本应安全无虞。可结果却是,她仍然倒在了狂犬病这种一旦发作几乎无法逆转的病毒性脑炎面前。
主任甚至调阅了同批次疫苗接种者的后续健康记录,未发现任何类似异常。他又查询了徐婉红居住区域内近几个月的犬类狂犬病发病报告,依旧没有找到疑似传播链的痕迹。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两个月后,这场突如其来的死亡,依旧是一道难解的医学之谜。
但主任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徐婉红的所有病案资料被他小心封存,并特意整理成一份“特殊案例”档案。一个月后,在全国病毒性脑炎防治高峰论坛上,他与徐婉红的主管医生一道,将此案以《暴露后全程免疫联合免疫球蛋白干预仍发病的狂犬病个案分析》为题,做了二十分钟的专题报告。从犬只接触的经过,到第一时间的创面处理,从疫苗接种流程到抗体监测曲线,他几乎逐环节剖析,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会场里安静得能听到笔尖落在纸上的声响。与会专家都意识到,这并非单纯的“疫苗无效”案例。主任在汇报中抛出了三点尖锐的设问:第一,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沿特殊神经通路逃避免疫屏障的可能性;第二,野生毒株中是否已出现具备“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型;第三,个体机体在抗体分布与神经屏障之间,是否存在延迟或缺陷。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现场的沉默更显凝重,没人能立即给出确切答案。
就在此时,台下前排的一位白发老人抬起了头,在手边的会议记录本上写下几个字:“抗体阳性≠病毒清除?”随后,他推了推眼镜,定定地看着大屏上的病案影像,逐页翻阅,神情渐趋凝重。终于,他举起手,打破了沉默:“这个病例,我认真看过。全程接种、免疫球蛋白补充及时,操作规范没问题。但我仍有几个疑问……”
循声望去,主任眼前一亮——发言的是夏咸柱院士。
夏咸柱,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中枢神经感染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是国内神经疾病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便率先在国内开展神经免疫相关研究,对多种病毒性中枢感染的病理机制提出了系统性论述;他主持建立的多中心临床协作网络,为我国神经重症和疑难感染病例的救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正因如此,当看到徐婉红的病例时,夏咸柱院士心中颇感沉重。这样一位在暴露后接受了规范处理、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均按标准执行、依从性极佳、生活中未见明显风险因素的年轻女孩,竟依旧在病魔面前失去了生命,这让他难以释怀。
夏咸柱院士缓缓点头,目光转向主任,语气不急不缓,却带着探究的锋利:“在整个接种周期里,有没有评估过患者既往的免疫接种史,排查是否存在免疫耐受的风险?她在暴露后的数日里,是否经历过大量体力消耗或极端的环境温差变化?另外,有没有检测过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细胞免疫的反应速度?”
主任沉声回答:“我们查阅了她既往接种记录,没有出现过对同类疫苗的异常低反应史。伤后几天内,她仍然正常上课和生活,未报告过异常体力透支或极端气候暴露。当时并未常规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因此没有这方面的实验室数据。”
“不。”夏咸柱院士却微微抬手,打断了他的陈述:“你们的关注点,一直停留在程序是否规范,却很少去深挖生活细节中的潜在变量。”说罢,他建议立即与徐婉红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他深知,在无数疑难病例的背后,真正的破绽,往往藏在家属并未当回事的日常里。
接通画面时,徐母已泣不成声,仍尽力复述了女儿被犬抓伤后的经过,以及后续每一次接种时的配合情况。但说着说着,她的声音越来越低:“要说特别的……好像真有那么一两件事,不过我们觉得那都很小,不可能影响身体,更何况她以前一直这样,也没出过什么事,怎么会突然……”
夏咸柱院士听到这里,眉头锁得更紧,叹息道:“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容易被忽视的病例!徐婉红看上去伤口处理、疫苗接种、生活管理都十分规范,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一针不漏,连医生找不到异常。但恰恰就是在这份完美背后,却2个极小却关键的细节被忽视了!难道你们都没有意识到吗?在她接种完狂犬疫苗的这段时间里,有两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才是最终让她的病情急转直下、无力回天的真正导火索啊……”
第一件事:喝咖啡
接种狂犬疫苗后,机体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稳定的免疫屏障。这个过程依赖免疫细胞的分化、抗体的产生以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而这些环节都对休息质量和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有很高要求。徐婉红平时上夜班的疲惫习惯,让她在接种后的几天里依旧离不开咖啡。她认为只要不熬夜,咖啡只是提神,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然而咖啡因是一种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物质,会让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改变免疫细胞的分布和活性,削弱抗体生成的效率。这种影响并非立刻显现,却在关键的免疫反应窗口内,悄悄拉低了防御反应的速度。
在她看来,一杯美式只是帮助完成下班后的家务和复习资料,但在生理层面,咖啡因的半衰期可达数小时,尤其在晚间饮用时,会干扰深度睡眠的比例。睡眠是免疫系统进行记忆和巩固的重要阶段,缺乏充足而稳定的深睡,会让新生成的抗体在数量和亲和力上都打折扣。这样一来,本应快速达到保护阈值的免疫水平,可能延迟数天甚至更久,这段延迟恰好给了病毒沿着神经末梢推进的机会。
更隐蔽的是,咖啡中除咖啡因外还含有多酚类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成分在部分人群中会刺激胃肠蠕动和代谢速率,导致蛋白质消耗增加。对于需要合成大量免疫球蛋白的机体而言,这种额外的代谢负担无异于分走了关键的原材料供应。徐婉红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接种期间保持的“提神习惯”,已经在无形中给了病毒一个微小却致命的时间差。
第二件事:热水泡脚
在北方的初春夜晚,热水泡脚是一种舒缓疲劳、助眠放松的常见习惯。徐婉红从实习时起就有睡前泡脚的习惯,她觉得热水能放松肌肉、改善睡眠质量。被咬伤后,她依旧延续了这个习惯,并且在接种疫苗的几天里,还刻意延长泡脚时间,希望借此缓解工作带来的腰腿酸胀。热水泡脚会明显扩张末梢血管,加速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只是促进代谢;但在她的情况下,这种循环加快可能加速了病毒从伤口周围神经末梢向中枢的迁移。
狂犬病毒在入侵后会在局部组织中潜伏一段时间,寻找机会沿神经轴突上行。此时,免疫球蛋白和早期产生的抗体会在伤口周边形成一道暂时屏障,延缓病毒进入神经系统。热水泡脚带来的循环加速,虽然与伤口不直接接触,却可能改变整个肢体的血液动力学,让屏障的局部浓度下降,削弱中和作用。对于速度极慢的神经传播过程而言,这种加速作用虽小,却可能在数日内积累成足以突破防线的变量。
此外,长时间高温泡脚会使全身交感神经活跃度降低、外周血管持续扩张,这种生理变化容易让局部组织的免疫因子被迅速稀释。免疫球蛋白是蛋白质结构,对局部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浓度降低意味着它们在伤口周围维持有效中和的时间被缩短。本来应当在局部长期驻守的防御力量,因为一次次的热刺激而被迫分散,等到新的抗体体系完全建立之前,病毒或许已经悄然跨过神经屏障。
最终,这两件在日常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杯提神的咖啡、一盆助眠的热水——在关键的免疫反应期里共同作用,让徐婉红原本严丝合缝的防护出现了细小缝隙。病毒就是从这些缝隙里,缓慢却坚定地走向了中枢神经系统。当外在一切检测结果都显示安全时,内部的破坏已在暗中进行,直到临床症状出现,所有补救都已来不及。
内容资料来源:
[1]万加武,王玲力,周明,等.狂犬病mRNA疫苗的研究进展与面临挑战[J/OL].武汉轻工大学学报,1-16[2025-06-05].
[2]冯婷.科学预防狂犬病,保护生命健康[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5):98-99.
[3]张娜,许晓诺,张明慧,等.2019-2023年中国狂犬病疫情监测分析[J].病毒学报,2025,41(03):757-764.
(注:《23岁女护士被哈士奇咬伤,打了5针疫苗仍走了,医生:犯了2个错误》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