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像一个专业的“负能量收集器”,精准地捕捉生活中每一个不如意的瞬间。
文|微微笑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生活好像一个巨大的灰色毛线团,找不到线头,理不清头绪。
对工作不满意,觉得老板在针对你。
对伴侣有怨气,认为他根本不理解你。
刷着朋友圈里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为只有自己没有变好的现状而叹息……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
一度,我的口头禅是“好烦”、“真倒霉”、“为什么偏偏是我”。
我像一个专业的“负能量收集器”,精准地捕捉生活中每一个不如意的瞬间。
然后,独自反复咀嚼,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情绪泥潭。
我以为这是清醒,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
直到我像溺水的人抓住浮木一样,偶然间读到了贾尼丝·卡普兰的《感恩日记》。
书里提到一个观点,瞬间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
“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生活本身有多糟糕,而是我们看待生活的眼光出了问题。”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一直痛苦挣扎,不是因为命运不公,而是我主动关闭了感知幸福的天线,任由自己被抱怨和挑剔的情绪所绑架。
原来,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那颗习惯了“差评”的心。
“我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改变自己的想法让我感觉很棒。”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感恩”这件事是嗤之以鼻的。
每天写几句感谢的话,就能改变人生?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鸡汤”了?甚至觉得有点虚伪。
但《感恩日记》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坚持下去的理由。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几年读过最温柔、最深刻,也最容易上手的幸福实践指南,我愿称之为“灵魂疗愈手册”!
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她并非在灌输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在提供一种经过科学验证的“大脑重塑练习”。
在书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的大脑天生有“负面偏好”,更容易记住痛苦和危险。
而感恩练习,就是刻意地、主动地去训练我们的大脑,让它从自动化的负面思维中跳脱出来,去关注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好。
“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而是一种需要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力。”
当你开始记录“今天早上的咖啡很香”、“陌生人对我微笑”、“顺利找到了停车位”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时,你不是在自欺欺人,你是在给你的幸福肌肉做“力量训练”。
而在“付诸行动,练习爱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时,作者则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比如如何通过感恩改善夫妻关系、如何教孩子学会感恩、如何在工作中发现价值感。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个观点:
记录,是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却有着最高的回报。
“你的不幸来自于抱怨,你的幸福来自于感恩。”
我们常常觉得迷茫,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
而“大量地记录自己,频繁地记录自己”,无论是感恩、感悟、甚至是不堪的念头,都是在绘制一幅专属于你的“人生地图”。
你记录的不再是流水账,而是你情绪的脉络、思想的轨迹、成长的足迹。
你不是在记录生活,你是在通过记录,重新创造和定义你自己。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
这么简单的方法,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但对幸福的渴望是相通的。
我看到很多朋友在我的推荐下开始实践,有人说:“坚持一个月,和老公吵架的次数明显变少了”;
还有人感叹:“以前觉得人生无望,现在每天都能找到一点小确幸,感觉自己被爱着。”
《感恩日记》的核心,就是通过“每天5分钟书写感恩”这个简单的动作,撬动你人生的正向循环。
它帮助你从抱怨的泥潭中走出,让你拥有看见美好的眼睛、感受幸福的内心、以及创造爱的能力。
市面上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很多,但这本书比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好读太多了。
作者的文笔温暖而真诚,充满了生活智慧,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读书有时候就是这样,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观念改变了你,让你的人生从此变得不同,那么这一切就都值得了。
我很庆幸,我开始了我的感恩日记,也开始了更广泛的自我记录。
我不再焦虑地向外寻求认可,而是平静地向内探索自我。
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曾经充满戾气的自己,正在变得柔软、平和而坚定。
因此,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停下来,开始这个简单的练习。
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秘诀: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它变成自己的。
提升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获得丰盈喜悦的人生,就从这本《感恩日记》的理念开始吧。
把别人验证过的幸福方法,变成你自己的。
改变你的视角,迎接你的新生吧。
感恩无止境。
来源:微微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