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挽回被击落的颜面,印度空军参谋长面对媒体镜头,掷地有声地宣布:在当日空战中,印军“至少击落了六架巴基斯坦战机”。此言一出,南亚次大陆的舆论场瞬间沸腾。然而,话音未落,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便以闪电般的速度作出回应。
为了挽回被击落的颜面,印度空军参谋长面对媒体镜头,掷地有声地宣布:在当日空战中,印军“至少击落了六架巴基斯坦战机”。此言一出,南亚次大陆的舆论场瞬间沸腾。然而,话音未落,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便以闪电般的速度作出回应。
阿西夫的回应并非隔空对骂,而是一份堂堂正正的“英雄帖”。他代表巴基斯坦军方,正式向印度发出邀请:两国可否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段,通过全球同步直播的方式,各自敞开空军基地的大门,让国际媒体、中立观察员以及第三方核查机构现场清点——印度拿出全部现役“阵风”,巴基斯坦亮出全部歼-10CE与F-16C/D ——用镜头告诉世界,到底是谁的飞机在空战中真正受损。此提议一旦落地,任何一方若存在战损,便会在全世界眼皮底下无处遁形。
巴方的这一招可谓刀刀见血。事实上,印度国内早有小股反对声质疑莫迪政府:既然你说阵风战机没有战损,为何从来不将这些阵风摆出来给大家报个平安?只不过这些国内声音被印度主流媒体的喧嚣淹没,未能形成舆论焦点。如今,巴基斯坦把“阵风数量之谜”搬到国际聚光灯下,并附加“现场直播“的硬条款,等于将印度逼到了墙角。新德里若拒绝,便等同默认“确有战损”;若硬着头皮答应,却又无法凑齐 36 架阵风(巴方已宣称打下2架),同样会瞬间穿帮。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巴基斯坦敢于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底气正是源于自身在空战中零战损的自信。换句话说,巴方敢把全部家底端到阳光下,而印度未必敢。
在巴方的“擂台”摆出之后,全球社交媒体热闹了:各国防务记者、航空博主,军事爱好者都在打赌印度会不会接招。有人调侃:“印度空军的阵风就像宝莱坞电影里的隐形斗篷——平时吹得震天响,一到关键时刻就找不到。”也有人认真分析:如果印度最终只拉出 30 架甚至更少,该如何向国会解释那 2.4 亿美元一架的采购价。
面对山呼海啸般的戏谑,印度国内的危机公关机器开始运转。部分印媒试图转移焦点,但收效甚微。另有消息称,印度国防部高层曾秘密探讨向法国达索公司“应急租借”三到四架阵风,以补缺口。然而,这一设想在内部评估阶段即被否决——原因并非技术,而是难以预见的风险。
首先,法国人绝非慈善家。若印度不付高额押金,达索断然不肯把价值数亿美元的战机交到南亚火药桶;若印度咬牙支付押金,又担心法国趁机“强卖”——毕竟此前法国在潜艇交易、阵风追加订单上已多次展现“合同捆绑”的娴熟套路。一旦巴黎方面借直播之机,将“租借”改“出售”,并威胁向全球媒体放出风声,新德里将陷入“哑巴吃黄连”的尴尬。更严重的是,若租借的阵风被现场记者发现机身喷涂或发动机编号与印度空军现役序列不符,印度不仅颜面扫地,还可能背上“战时造假”的指控,国际信誉将一落千丈。
此番交锋,让外界看到了现代战争中“舆论战场”的残酷与精妙。传统空战胜负往往由雷达、导弹与飞行员决定,而信息时代的胜负,却可能由一场直播、一次透明展示来改写。对于印度而言,阵风战机不仅是空军装备,更是莫迪政府“印度制造”与“大国雄心”的象征;一旦数量缺口坐实,损害的不仅是军事威慑,更是执政合法性。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歼-10CE 与 F-16 的完整亮相,将成为其外交与军售的双重广告——前者证明中国装备的可靠性,后者凸显美国盟友的持续支持。
此刻,全世界的镜头都已对准南亚。有人把这场尚未举行的直播称为“21 世纪第一场不流血的空中对决”。无论印度最终接招与否,新德里都已陷入两难:拒绝,则坐实战损与说谎;接受,则可能暴露天价军购背后的黑洞。正如一位欧洲防务分析师所言:“阵风与歼-10的库存之争,或许不会改写边界线,却可能改写国际舆论对南亚两强的力量认知。”
至于印度是否会像坊间猜测的那样,在最后关头“临时抱佛脚”——向法国借机、一切仍是未知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谎言的雪球从喜马拉雅滚到恒河平原,碎裂的声音将格外震耳。现在,全世界的麦克风都已打开,准备收录这一声巨响。
来源:洪超飞军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