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庚解读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之河澎湃“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1 17:25 1

摘要:日前,广东省博物馆暑期“粤博之夜”第二场活动在《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走向高潮。舞台上,情景剧《黄河壮歌》生动再现《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窑洞横空降世的历程,不朽战歌的精神力量直抵人心。

Transparency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日前,广东省博物馆暑期“粤博之夜”第二场活动在《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走向高潮。舞台上,情景剧《黄河壮歌》生动再现《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窑洞横空降世的历程,不朽战歌的精神力量直抵人心。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适逢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值此重要的历史节点,羊城晚报记者邀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金旭庚解读《黄河大合唱》,重温那段中华儿女气壮山河的动人旋律。

金旭庚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伟大的艺术来自生活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它用音乐语言,将日寇暴行、人民苦难以及积压已久的民族悲愤,进行了最直接、最震撼的艺术表达。”重温经典“黄河”,金旭庚又一次被磅礴歌声所深深打动。

金旭庚介绍,在这部长达八章的大型合唱套曲中,冼星海创造性地将船工号子、民间对唱、山西民歌等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交响乐技法相结合,为《黄河大合唱》注入强大感染力。

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伟大的艺术则来自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的身影穿梭于武汉街头、延安窑洞之间,他采风、授课、作曲,带着满身风尘为前线将士演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作出《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富有战斗性的声乐作品。这一切,为《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奠定了音乐语言与情感上的准备。

这部中华民族的声乐史诗之所以不朽,不仅源于作曲家多年积累的音乐功底,更因其创作脉搏与民族存亡的历史时刻同频共振。

《黄河大合唱》总谱(延安稿)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1938年11月,冼星海接受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奔赴延安。昏暗窑洞里,他没日没夜地谱曲。困了,就喝用黄豆粉加红糖制成的“土咖啡”提神;累了,就拿几颗红枣煮水补气。如此六天六夜,几乎不眠不休,终成《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首演大获成功。观众挤满了走廊、窗台,甚至讲台两侧,现场掌声雷动。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观看后赞不绝口。周恩来曾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冼星海在延安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资料图) 延安文艺纪念馆提供

随后的数月,《黄河大合唱》的排演在敌后根据地迅速展开。各抗日文艺宣传队、学校、群众组织纷纷排练、演出。由于乐谱传抄困难,许多段落干脆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越来越多的战士唱着“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走上抗日战场。

“《黄河大合唱》能迅速从延安传遍中国、传向世界,是因为它并非在音乐厅里供人欣赏,而是在战场、在后方、在群众集会上,成为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精神武器。”金旭庚指出,《保卫黄河》中轮唱展现的“此起彼伏”,正是全民抗战、前赴后继的生动写照。

歌唱黄河,也是对人民力量的礼赞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黄河大合唱》开宗明义,以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的搏斗为象征,尽显中华民族“怒吼”的抗争精神。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在壶口瀑布驻足,只见奔腾黄河水裹挟泥沙流经此处,因河宽骤然收束从陡崖上倾泻而下。浊浪排空之势,使他不由得慨叹“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随后作下一首400多行的长诗,即《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因此它首先是一条自然之河。”金旭庚表示,《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描绘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隐喻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严峻与先民的坚韧。第二乐章《黄河颂》气势恢宏、深情豪迈,赞颂黄河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唤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金旭庚指出,在抗战背景下,“黄河”这一意象超脱自然属性,化身为“精神之河”。“保卫黄河即是保卫中国,‘怒吼吧,黄河’的呐喊,是民族觉醒与反抗的最强音。”

他进一步补充,尽管《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核心意象,但实际上,它的歌颂主体是人民。“作品歌颂的不是个人英雄,而是觉醒的、团结的、敢于斗争的中国人民的集体伟力。”《河边对口曲》中的普通农民,《保卫黄河》中的万千民众,《怒吼吧,黄河!》中的四万万同胞,共同构成了抗战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

对人民力量的礼赞,始终是冼星海所作的音乐史诗中最激昂的底色。

“顶硬上,鬼叫你穷,哎呵哟呵哎呵哟呵……挨得好,发达早,老来叹番好。”冼星海在准备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之前,将这首《顶硬上》,附在了写给母亲的家书中。铿锵的粤语唱词,源自广东码头喊着号子的搬运工人,迸发出原始生命力的粗粝与抗争。

一首《顶硬上》,唱出珠江两岸劳苦大众在时代洪流中不屈抗争的心声,更折射出作曲家创作“救国的音乐”的崇高理想。“岭南文化务实进取、开放包容的特质,与冼星海融汇中西、敢于探索的音乐创作有着必然联系。他是广州人,自然离不开广东音乐对他的滋养。”金旭庚说。

一批岭南音乐家发出抗战强音

作为祖籍广州番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一生始终与民族命运、乡土情怀紧密相连。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在贫苦的疍民船工家庭,父亲在其出生之前不幸早逝。外祖父的吹箫声,疍民母亲的唱咸水歌,是他童年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6岁那年,冼星海随母亲赴新加坡等地谋生。新加坡养正小学的音乐老师欧建夫发现了冼星海的音乐天赋,推荐他加入学校军乐队,接受正规音乐训练,自此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

1921年,冼星海回广州岭南大学求学。当时岭南大学虽未设立音乐系,但有鲜明的音乐文化,有男女歌唱团,也开设了西洋音乐理论教育、音乐鉴赏等课程。冼星海加入了岭南大学银乐队,担任单簧管吹奏,因在一次独奏中的惊人表现,获得“南国萧手”的称号。

在广州,他逐渐坚定了要从事音乐专业的决心,也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音乐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黄河大合唱》总谱(莫斯科稿)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1929年,冼星海在时任岭南大学语言文学系讲师冼玉清先生的资助下,远赴巴黎学习音乐,成为巴黎音乐院首位中国高级作曲班学生。经过六年深造,他在1935年学成归国,开启了以音乐为武器,谱写“救亡图存”音乐篇章的道路。

在冼星海的艺术成长历程中,多位广东籍音乐家构成了重要的精神坐标。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奠基人、广东香山人萧友梅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校长期间,冼星海曾赴该校短暂求学。这位在抗战烽火中坚守教育阵地的师长,其组织创作的爱国歌曲,曾激励了冼星海等后辈音乐人。

《黄河大合唱》莫斯科稿 封面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的同乡挚友、原籍广东汕尾的马思聪。马思聪的留法经历,直接促成了冼星海的海外求学之路。即便在延安时期,两人仍通过书信往来持续探讨音乐创作,这种艺术对话成为战时特殊的精神纽带。

粤籍音乐家群体在抗战音乐创作中谱写了辉煌篇章。除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还创作了《到敌人的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马思聪的《绥远组曲》《思乡曲》等作品,“将每个音符都献给祖国”。肇庆籍作曲家黄友棣在粤北坪石创作了混声四部合唱《杜鹃花》,先在中山大学师生中唱响,后从粤北传遍大江南北……

“这批岭南音乐家创造性地融合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兼具艺术高度与传播广度的抗战歌曲。”金旭庚说,这些诞生于南粤大地的音乐瑰宝,不仅响彻华夏,更传遍世界,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永恒旋律。

经典“黄河”走出国门穿越时空

诞生86年来,《黄河大合唱》如黄河之水奔涌不息,跨越山海,登上了欧洲、北美、东南亚的舞台。世界各地的华侨社团将它作为“中华民族魂”的象征进行演出——

1951年,柏林公演;1955年,莫斯科纪念会演;1979年,菲律宾国际合唱节;1985年,香港黄河音乐节;2000年,澳门国际音乐节……

这部旷世经典不仅是中华儿女面对苦难不屈抗争的心灵写照,更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面对强权与暴政时发出的共同心声。

正如指挥家严良堃所言:“《黄河大合唱》在海外侨胞中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在其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下,来自不同地域的华夏同胞融在共同的民族情感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校、侨团,将《黄河大合唱》纳入校内合唱队的保留曲目。在新加坡养正小学,冼星海当年教过音乐的老校舍中,至今仍回响着《黄河颂》的旋律。

拜卡达莫娃向广州番禺捐赠冼星海珍贵物品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供图

8月7日,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之女拜卡达莫娃,把一批冼星海相关物品捐赠给广州番禺。其中包括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共同使用过的钢琴座椅,被拜卡达莫娃称为“友谊之凳”。

拜卡达莫娃表示,冼星海的作品备受哈萨克斯坦人民欢迎,其中诸多的抗日救亡歌曲,鼓舞了无数人奋起抗争,蕴含中哈两国共同的历史记忆。

冼星海(左)与拜卡达莫夫(右) 图源新华社

“《黄河大合唱》不再仅仅是硝烟中的战歌,更是一部镌刻民族记忆的史诗,一座矗立民族精神的高峰,一口长鸣不忘历史的警钟,一束照亮复兴之路的火炬。”金旭庚这样揭示经典的新时代内涵。这部诞生于岭南的杰作,启示着今天的广东文艺工作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手法,续写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大合唱》穿越时空的雄浑旋律,将永远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奔涌,化作民族复兴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文 | 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视频、图 | 记者 何文涛 李娇娇

封面 | 记者 余梓涛

监制:陈桥生

策划:邓琼

统筹:朱绍杰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