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气势汹汹地用外交压力对日本进行威胁,日本吓得光速滑跪,表示美国“爸爸”我现在就签,最后放弃了多年来对美国贸易的优势,只为向美国表忠心。
如何评价“大名鼎鼎”的《广场协议》?
很多人提起这个协议都会联想到这样的场面:
美国气势汹汹地用外交压力对日本进行威胁,日本吓得光速滑跪,表示美国“爸爸”我现在就签,最后放弃了多年来对美国贸易的优势,只为向美国表忠心。
更有腹黑的说法说,日本“失去的30年”其实是美国蓄谋已久的“阳谋”等等。
这些说法虽然有噱头,但有些地方是说不通的。
比如,《广场协议》如果真那么“丧权辱国、奴颜卑膝”,日本那边就没一个提反对意见的吗?
并且当时签订《广场协议》的还有英、德、法三国,他们的本国货币也都相对美元升值了。
怎么就日本崩了呢?
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是,1985年签的协议,可到1990年~1991年左右日本才开始崩盘,这五六年的时间里怎么没出问题呢?反而还过得更好了呢?
事实上,《广场协议》签订的背景,就好比电影《教父》中老柯里昂把五大家族都叫到一块开会那样。大家都明争暗斗了几十年了,互相知根知底。
作为东道主的“老教父”美国,希望大家停停手,只要各位大佬愿意抛售点外汇储备,帮美元进行贬值,我老美就保证,停止各种暗戳戳的贸易战之类的小动作。
于是各方一拍即合,就共同签了这么个协议。
事后大伙还在纽约广场饭店一起愉悦地合了个照。
至少在当时看来,日本更像是这个协议中受益最大的一方,散会之后,其他几国对日本还有点羡慕。可谁也没想到,进入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竟然就那么水灵灵的倒下了。
美国就算再精明,也没有完全预测到《广场协议》会对日本造成这么大危害。
日本前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2004年撰写的论文中说:“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那么,到底日本干了哪些“蠢事”呢?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广场协议》签订的前夕。
广场协议
作为共和党人,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一直是奉行自由贸易理念的,他没打算对日本商品采取任何形式的“限制”,而是希望日本自己有点眼色,进行“自主出口限制”。
但是这肯定没用。
到1984年时,美国政府已经被巨大的财政赤字困扰,国会的责难声不绝于耳,大家对里根的“贸易政策”信心降到了冰点,每次开会都有人在抱怨美国在贸易上遭受了“不公平”。
他们认为什么不公平呢?
答案是——汇率。
“美元币值被高估”,导致贸易商品生产者遭受了强烈的价格压力,制成品价格在里根在任的5年里上升了19%,服务价格上升了两倍多,达到41%,美国贸易赤字严重。
到1984年时,美国贸易赤字甚至破天荒的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
这让美国社会的行行业业,都被迫遭受着“美元升值”带来的痛苦。
这里给不太懂经济的观众们,简单说一下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逻辑链条: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将“滞胀”推到了顶峰,美国经济陷入“低增长+高通胀”困境,黄金避险需求激增,进而推动了“石油-美元”体系的形成。
美元的市场需求开始大增。加上里根政府推行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同时增加国防开支、军费扩张,导致赤字急剧上升,美国政府只能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
而当时美国国债的利率极高,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高收益资产”,这让全世界的海外资本都想来分一杯羹,结果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需求,推高了汇率上涨。
照常理来说,美国当时逆差那么严重,美国货币在做买卖时,一来一回会贬值才对,但好巧不巧的是,因为上述的时代背景,美元的价格不降反增,市场来不及对汇率进行调节。
致使美元高估了30%至40%。
假如你是一个欧洲人,想买一台5万美元的福特汽车,按照正常汇率1比0.8的话,你4万欧元应该能拿下,但是现在美元升值了,你得4.5万欧以上才能买到这台车,你会怎么想?
然后一看丰田的一辆车3万欧就能拿下,很难让人不动心。
逻辑就是这么个逻辑。
一向信奉自由贸易的里根,在他在任的第五个年头终于忍不住了,决定打破这种现状。
而美国四下打量一下,发现从自己身上薅羊毛最狠的就是日本。
1985年3月,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对日本采取制裁”的决议,第二天众议院更是92比0决定对日本进行报复。
日本一听这个都傻了,老美这是要拿自己“开刀”啊?
为了缓和日美“父子”关系裂痕,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甚至亲自在电视频道直播中呼吁,日本国民“每人购买100美元的外国商品”,以向美国表示自己绝对的忠诚与孝心。
同时中曾根还跟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进行了会晤,共同探讨了货币问题,表示愿意配合美国,采用对日元升值的方式进行合作。
事实上,中曾根是愿意日元升值的。20多年来,他一直都在鼓吹日元升值,他认为,日元升值代表了日元购买力的上升,代表着日元“硬通货”的地位被肯定。
可以说,中曾根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
他将“日元强势”视为自身强大的象征、视为日本“强大的勋章”,甚至视为向美元霸权发起挑战的必要步骤,唯独没有意识到这很可能是“风险的预兆”。
一边向美国示弱,恳求民众买美国货;一边暗自盘算将日元作为压美元一头的政治武器。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就很“日本”。
当时世界上其他最有钱的五个国家,美、日、英、法、德,从1975年开始每年都要开一次会,被称为“G5”集团,也就是现在“G7”的前身,他们对于未来货币体系有不同的诉求。
其中联邦德国是日本的拉拢对象,是的,他们又“勾搭”到一块了。
他们都担心美元硬着陆会影响稳定;
法国基本也这么想,但是法国还有别的小九九,那就是警惕德国的“货币霸权”,不能让德国代表整个欧洲讲话,它想利用国际协调的机会给予联邦德国压力;
英国则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想趁这个机会让英镑跟德国的马克联系紧密一些,毕竟当时德国在欧洲最有钱;另一方面对于是否加入欧洲货币体系(EMS)还不确定,所以它没打算掺和。
就在这样各怀心事的背景下。
1985年9月22日,五国代表来到了纽约广场饭店一楼的白金会议厅。在长达5个小时的开会时间里,美国作为“东道主”和发起者,理所应当的占据了主导地位。
讨论内容是保密的。
但与我们大多数人以为的“美国霸凌日本”不同的是:
日本代表——大藏大臣竹下登,表现出的态度非常积极,不仅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10%以上,甚至为了阻止欧洲国家不配合美国的立场,还抛出可以升值17%的狠话。
这让美国瞠目结舌。
为什么日本会如此“慷慨”,容许日元升值?
在协议发表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这样问道。
对此,竹下登打趣地回答:“因为我的名字叫‘登’啊。”(“登”与“升”在日语中同音)。
这里多提一嘴。
这个竹下登是个极为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被首相中曾根和外相安倍晋太郎置之于幕后,如果不能通过该会议展示出大藏省对货币外交的垄断权力,估计日本政界都快把他给忘了。
这让一心想往上爬的他很不爽。他深知,如果有当首相的意愿,就要获得美国人的支持。因此他还主动提出,希望和日美关系展开“政治家间的对话”,而非仅限于金融事务。
你猜怎么着,两年后,竹下登还真的成为了日本的首相。
《广场协议》功不可没,因为这个协议带给了日本人永远怀念的、如梦似幻的“天堂”。
泡沫时代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个月里,日元汇率升值了10%左右,达到了1美元兑210~215日元;到了年底,达到了1美元兑200日元。
汇率是升值了,但日本很快就尝到了升值带来的经济衰退、出口困难的苦头。
当务之急,是先稳住汇率别再往上升了,于是竹下登开始向日本银行施压降息,下调了0.5个百分点,但是汇率还是刹不住,到1986年4月时,已经升到1美元兑169日元了。
急得日本银行开始逆《广场协议》操作,大规模抛售日元,购买美元。
可一连抛了几个月都没用,日元已经升到1美元兑53日元了。
此时的中曾根也是火急火燎,坐在办公室烦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原日本银行总裁——前川春男给他递交了一份报告。
里面的内容简单说就是:
既然制造业玩不下去了,那就减少出口,扩大内需,给民众涨工资,印钱给民众,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让他们把钱拿出来买买买,以此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同时干脆把资本市场放开让美国人进来,让东京成为纽约和伦敦一样的金融大都市。
这份报告成为了日本政府的行动指南,一场盛大的狂欢就此拉开序幕。
既然要拉动内需,就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霎时间,日本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东京大阪与周边,高速公路新干线,填海造陆港口建,买地囤积挣大钱。
为了刺激经济和对抗升值压力,日本货币政策也转向宽松,到1987年2月时,日本央行已经把利率砍到了2.5%,降到了历史上乃至国际上的最低水平。
以前不敢贷款的个人和中小企业一看借钱更容易了,于是纷纷都去找银行贷款。
日本银行贷款的余额,开始以每年增长25%的速度蹭蹭往上涨。
当时日本政府在到处搞基建盖房子,房价每天蹭蹭蹭往上涨,银行也不担心钱收不回来。
毕竟你把你房子抵押了,我银行还担心没钱补亏空吗?
这时候日本财团的影响力就体现出来了。
上一期我们讲过,他们是一群与银行紧紧绑定的人,他们在看到日本政府的动向之后,开始不再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扩张,而是贷款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来钱更快的股市和楼市。
比如三菱公司旗下三菱地产的贷款额度,三年里就增加了3倍;曾经的制造业巨头——三井物产也转向炒房,1988年财报显示,他们靠土地增值获得的收益占到了净利润的40%;
此外,丰田、日产等知名车企,也竞相把生产汽车的流动资金转向土地投机。
上一期我们讲过,财团内企业是稳定抱团的共同体,他们相互持股。
一时间,所有成员的“账面收益”都在涨——1985-1989 年,日经指数从1.3万点飙升至3.9万点,六大财团旗下企业的股价平均涨幅超 300%。
当时流行这么一句话——“就算闭着眼睛买股票,也能赚钱”。
因此几乎日本进入了全民炒股热。
日本平民百姓向来以“储蓄率高,消费谨慎”著称,但那是过去穷怕了,现在利率这么低,谁愿意把钱存银行啊?在他们来看,“土地才是永不贬值的资产”。
超前消费观念开始流行。
1985年时,日本信用卡发行量还仅1000万张;到1990年时已经增至1.5亿张。
不光如此,上班族还讲究起了必须穿“杰尼亚”,抽烟必须用“都彭”点烟,连家庭主妇都得用10万日元一个的“象印”牌电饭煲蒸米,才能算“小康”。
1988年,日本奢侈品的市场规模更是突破10万亿日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六成以上,其中80%由普通家庭贡献,而非传统富豪。
1989年,日本的出国旅游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欧美的奢侈品店挤满了日本人,巴黎春天还特地为日本游客开通了专门退税通道,甚至出现了日本游客包下飞机去纽约买黄金的奇观。
在日本泡沫最盛之时的1989年,三菱地产甚至以8.46亿美元的天价买下了纽约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此举被称为“经济版珍珠港”。
更是有媒体惊呼——“日本人买下了美国”。
然而,正当日本正沉溺在这场纸醉金迷中傲视世界时,殊不知一场危机正悄然来临。
来源:文史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