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革命已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揭示未来十年的黄金机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1 10:45 1

摘要:8月8日,全球顶级机器人盛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200余家顶尖企业带来1500余件展品,其中100余款是"全球首发"黑科技。更令人振奋的是,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同台竞技,数量创下历史之最。

"叮咚,您的人形机器人管家已上线!"——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即将展示的日常。

8月8日,全球顶级机器人盛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200余家顶尖企业带来1500余件展品,其中100余款是"全球首发"黑科技。更令人振奋的是,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同台竞技,数量创下历史之最。

作为投资者的我们,该如何从这场科技盛宴中识别真正的"机器人浪潮"机会?本文带您一探究竟,从明星企业到核心技术,从投资主线到风险防范,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拆解机器人产业的投资密码。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会有三大看点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看点1:参展阵容豪华程度前所未有。200余家国内外顶尖机器人企业齐聚一堂,较去年增长25%,包括ABB集团(Asea Brown Boveri Ltd,瑞士全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导企业)、库卡(KUKA Aktiengesellschaft,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费斯托(Festo,德国气动与电驱动自动化技术的家族企业)等国际巨头,以及埃斯顿、宇树科技、银河通用、中信重工等国内领军企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等28家国际机构提供支持,国际参与度创历史新高。这种规模不仅反映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更预示着行业即将进入加速期——当顶尖企业和机构同时聚焦一个方向时,往往意味着重大机遇的到来。

看点2:技术展示颠覆您的想象。大会设置了创新馆、应用馆和技术馆三大展馆,让观众既能"看门道"也能"看热闹"。在创新馆,您能看到大载重工业机器人、仿生蜜蜂等尖端成果;应用馆则上演真实场景秀——人形机器人化身"打工人",娴熟地叠衣、分拣、搬运;技术馆则揭秘机器人"底层密码",展示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00余款全球或中国首发新品亮相,数量是去年的近两倍,其中包括精度接近日本产品90%的国产谐波减速器、误差仅±0.05mm的机器视觉分拣方案等突破性技术。

看点3: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本届大会的"顶流"。50家整机企业同台竞技的盛况,创下了同类展会的历史记录。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透露:"自今年年初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火爆出圈,国内企业订单爆满"。展会期间,您可以看到宇树科技的舞蹈机器人、银河通用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的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等各具特色的产品。更令人期待的是,大会同期举办"E-Town机器人消费节",让高端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产品商业化提供"试验场"——这将是判断技术实用性的绝佳机会。

> 小贴士:普通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大会期间的"新品发布"和"场景演示"环节。这些信息往往能够揭示未来3-5年的行业趋势,比如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的表现,可能预示着下一个爆发性增长点。

参展企业阵容堪称机器人产业的"全明星赛"。在这些企业中,哪些可能成为未来的"特斯拉"或"苹果"?让我们聚焦几个最具潜力的代表:

宇树科技无疑是今年的"流量担当"。这家因春晚舞蹈机器人表演而"出圈"的企业,展示其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与港股上市公司巨星传奇和涛涛车业的战略合作,为其商业化提供了强大助力。值得关注的是,宇树在运动控制领域的突破——其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复杂舞蹈动作,这在技术上意味着平衡能力和精准控制达到新高度。如果能在家庭服务场景进一步验证实用性,想象空间大幅打开。

上海智元机器人(借壳上纬新材上市)则是"实力派"代表。该公司刚刚拿下中国移动7800万元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订单,并可能在8月21日发布新一代产品"精灵G2"或情感交互系统。智元的技术优势在于"具身智能"——将AI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深度融合,使机器人不仅能执行命令,还能自主决策。这种技术路线如果得到市场验证,可能成为行业标准。

绿的谐波是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隐形冠军"。作为谐波减速器国产龙头,其产品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上半年营收增长达40%。减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关节",占整机成本的35%左右,而绿的谐波的产品精度已接近日本品牌的90%,国产替代空间超过50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放量,作为核心供应商的绿的谐波有望迎来持续增长。

埃斯顿则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国产之光"。作为国内少数能对标国际巨头的企业,埃斯顿将在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高端领域发力。工业机器人市场虽然增长平稳(年增速约19.2%),但国产替代空间巨大——目前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仅为全球第三,与第一梯队仍有差距。埃斯顿若能突破高端应用,增长曲线可能更加陡峭。

图表:重点企业亮点一览

奥比中光是机器人"眼睛"的提供者。其3D视觉分拣方案精度达到惊人的±0.05mm,在建筑废料处理中实现降本30%,二季度订单同比增长50%。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复杂化,高精度视觉系统将成为刚需——从工业分拣到家庭服务,几乎每个场景都离不开"看得清"这一基础功能。奥比中光若能保持技术领先,增长天花板将非常高。

> 小贴士:对机器人板块的分析逻辑为,一看技术壁垒(如机器人产业目前的重点关卡——减速器、3D视觉),二看商业化进度(如是否获得大量的订单),三看应用场景空间(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目前确定性最高,整机厂商想象空间最大但风险也更高。

四重引擎正推动机器人产业进入"黄金十年"。理解这些深层次趋势,才能把握投资主线而非盲目跟风:

图表:机器人整机发展史

第一重引擎:政策东风越吹越劲。现已将机器人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的目标。更具体的是,北京市近期专门出台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可能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正在加速——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3,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自主研发。这种"政策推动→技术突破→市场认可"的正循环,是投资的最佳环境。

第二重引擎:技术融合创造新可能。AI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的结合,正催生"具身智能"新赛道。简单理解,就是让机器人不仅按程序行动,还能感知环境、学习适应甚至做出决策。大会展示的多模态感知技术(如电子皮肤)、灵巧手操作(如关节模组)等,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技术融合大幅拓展了机器人能力边界——过去只能在固定场景完成简单动作,未来则能在复杂环境中自主作业。这种变革将打开数倍于当前的市场空间。

第三重引擎:市场需求爆发在即。两个数字说明一切:据高工咨询预测,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1.42 亿美元,2024-2030年CAGR为56.85%,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9.70亿元,CAGR达61.29%,增速快于全球市场,将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引领者。驱动这一增长的,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可逆趋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指出,人形机器人已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显现巨大潜力——这些场景的订单爆满,正是需求爆发的前奏。

图表: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

第四重引擎:产业链成熟度是信心的保证。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45%。广东等地的产业联盟正推动"研发-应用-反馈"良性循环,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将占全球44%。这种产业链优势带来两个投资利好:一是整机成本持续下降(过去五年工业机器人价格下降约40%),二是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中国企业能够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图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

资料来源:GGII,英诺嘿呀研究,2024.12.31

> 关键数据:机器人产业已进入"投资甜蜜点"——技术可行性得到验证(专利申请全球占比2/3),市场需求开始释放(人形机器人订单爆满),产业链趋于成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40%)。这种"技术-市场-产业链"三重共振的窗口期,往往能孕育巨大投资机会。

四条主线把握机器人投资机会。面对复杂的机器人产业,普通投资者可以聚焦这些最具潜力的方向:

主线1:核心零部件是确定性的首选。占机器人成本70%的减速器(机器人的关节)、伺服系统(机器人的肌肉)、传感器(机器人的感官)等,技术壁垒高、竞争格局稳定。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中大力德(行星减速器)、柯力传感(力控传感器)、步科股份(伺服电机)等龙头企业已进入业绩兑现期。特别是减速器领域,国产替代空间超过50亿元,且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这意味着头部企业可能获得超过行业平均的增速。选择这些"卖铲子给淘金者"的企业,风险相对较低而收益可观。

图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各细分赛道当前价值量(万元)、国产化率(%)及当前市场规模(亿美元)

主线2:人形机器人整机提供想象空间。整机厂商虽然商业化进度不确定,但一旦突破将带来巨大回报。需要关注三个节点:一是产品发布,二是大客户订单,三是场景验证(家庭服务机器人能否真正实用化)。这类投资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

图表:国内外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梳理

主线3:具身智能是未来的黑马。科大讯飞的情感交互、软通动力与智元的合作、汉威科技的电子皮肤等技术,正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具身智能的本质是AI与机器人深度融合,这可能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该领域尚处早期,投资者可通过ETF分散布局,或小仓位参与技术领先的企业。重点关注大模型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进展——这可能是行业下一个引爆点。

主线4:场景应用稳健增长。家庭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已实现稳定盈利。这类投资虽然缺乏爆发性,但波动较小、分红稳定,适合保守型投资者。特别是工业机器人领域,随着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从全球第三向第一梯队迈进,稳健增长可持续多年。

策略同样重要。结合券商分析师建议,可以分三期布局:

l 短期(大会前后):关注事件驱动,如新品发布、订单公告等;

l 中期(3-6个月):跟踪订单兑现,关注技术壁垒高的企业;

l 长期(1-3年):布局人形机器人放量受益的龙头,如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供应商。

> 风险提示:机器人板块当前平均市盈率72倍,远高于高端制造行业35倍的平均水平。部分概念股可能存在泡沫,需警惕大会后回调风险。建议投资者避免追高,通过定投ETF或分批建仓方式参与。记住,即使是前景广阔的产业,也需要理性投资!

值得关注的ETF标的

> 机器人ETF,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截至2025年8月7日,其规模为167.13亿,同赛道规模第一,以自动化设备为主导,从硬件制造到系统集成,直接覆盖机器人全产业链,人形机器人含量超60%(含量计算标准是万得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

图表:机器人 ETF重仓明细

> 人工智能AIETF,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截至2025年8月7日,其规模为39.87亿,其成分股中自主可控概念股占比达36.95%,DeepSeek相关概念股占比达24.65%,人形机器人相关概念股占比达14.85%。该指数从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中精选人工智能产业链个股,全产业链布局人工智能赛道,科技个股波动大,选择难度大,指数相关ETF一键打包多只赛道龙头股,即可避免单只个股的巨大波动,也可享受赛道整体的投资机会。

图表:人工智能AIETF重仓明细

风险提示:以上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以上基金属于股票基金,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个股不作为推荐。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指数表现不代表产品业绩,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不代表净值业绩。本基金为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本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华夏基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