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哀呀可哀!曾是辽宁辉煌军工城,20000多人城镇,已是一片荒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1 00:01 1

摘要:475厂,辽宁凌源,杨杖子镇。你要是上了年纪、或者小时候家里有军工厂工人的亲戚,应该对这些名词都有点耳熟。可现在,这一片地儿,风吹过来的声音比人声还密。雕像落灰,老楼破败,清风也带着点悲哀。我每次路过,都忍不住琢磨:这些破墙碎瓦里,到底留着多少人的眼泪与笑声?

475厂,辽宁凌源,杨杖子镇。你要是上了年纪、或者小时候家里有军工厂工人的亲戚,应该对这些名词都有点耳熟。可现在,这一片地儿,风吹过来的声音比人声还密。雕像落灰,老楼破败,清风也带着点悲哀。我每次路过,都忍不住琢磨:这些破墙碎瓦里,到底留着多少人的眼泪与笑声?

但听老人们闲聊,475厂这块地方的故事,其实比它看上去更折腾。它最早的根不在辽宁,而是远在黑龙江密山县。那会儿叫“向东化工厂”,东北头一号军工大厂。这名字,带着那个年代的昂扬气势——化工厂向东,兵工厂向前。1947年,时代正疯跑着往前赶。谁也没想过,这个厂有一天会被拆掉、迁走,又被遗忘。

后来风云突变,说到底还是夹在大国博弈里。中苏交恶、珍宝岛冲突,各种紧张的气氛像烟在厂区弥漫。北京来文件,说得搬,工厂也得跟着上路。1970年,703工程开工,这就是475厂的新生。听说那会儿工人们远赴辽宁,到了凌源一看,满地是荒草、砂石、风沙。不少人夜里住在搭的棚里,孩子们窝在箱子里睡。也是奇迹,两年多,愣是盖出了一个“军工小城”,比周边那些村镇还气派。

我小时候在厂区里见过些旧人——他们说,475厂最鼎盛时,工人加家属能凑出两万多人。食堂热气腾腾,大礼堂里蹦迪、看电影、办年会。厂区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不用出远门;还有牛奶场、雪糕厂,夏天老人家领着娃直接在厂门口买雪糕吃,不用等外面推车进村。体育场边的欢笑,和棒球、足球队的训练,都是真实的。那时候,好像只要是厂里的正式职工,日子稳当着——孩子们都盼望长大能留在厂里当个干部;考大学的,也舍不得离开,觉得市区再好也没有这里靠谱。

有一阵,市场太忙了,军品订单根本做不完。珍宝岛打过仗,备战得紧,对越自卫反击,前线要啥厂里就上啥。最夸张的还是两伊战争,伊拉克、伊朗都来买装备,475厂夜班白班连轴转。有工人说,那几年饭都蹲着吃,就怕耽误工期。东北化工厂就这么火了,风光透着一种军工人的骄傲。

说起来,475厂的气派不仅仅体现在工厂生产,有关体育的传说也不少。沈阳体育学院的足球队,那会儿就是厂里赞助的,还专门取了个名字“沈体向东队”。1987年全国体育学院的足球赛,工人们一窝蜂地坐在食堂看转播,赢球那天大礼堂里差点爆满。足球、排球、篮球,厂里有自己的队伍,厂长有时候亲自去看球。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大礼堂下的地板也见证过泪与汗。

但风水总是轮流转。90年代,一阵大裁军,军工厂生存压力大得像胸口压了石头。国家搞“三线产业”调整,厂里开始想着军转民。于是老化工厂也试着做牙膏、做洗衣粉,甚至还有果汁和饼干。但终归底子不是干这个的,钱没赚上,经营也越来越难。听说厂党委开会都有人掉眼泪——而那些被转岗分流的人,大家聚在小区里骂娘,数落着“不如以前了”。

最终,2006年,475厂破产。一纸清算,曾经的两万职工流散别地,有的内退,有的转去新城区——营口新建家属区,离这儿有点远。老人带着孙子走的时候,还叹气,说再见“咱这厂是没了”。厂区一下子人去楼空,信号灯再也不亮,食堂门口的猫没人投喂,一天之内,这座城仿佛被从地图上划掉了。

几年后我去走过厂区,最闹的那几条街已经空了。楼道里剩下老旧的瓷砖,墙角锈蚀的铁架还在,大澡堂的门总是半开着。体育场的椅子上落满了灰,旧电影院门口的海报没人撕,时间仿佛就是停滞在2006年那个夏天。听说现在住的人只剩大约五千,再也不见当年的熙熙攘攘。那些清水河边的房子,窗子碎了,草从缝里钻出来,风吹得像在找旧人。

要真说伤心,其实不只是厂破了,人也散了。老厂工有些留在营口,有的去别的小厂,还有的就此回了农村。孩子们有的出省读书,留下的中年人,大多靠做小买卖维生。杨杖子镇政府门前那座铝像,本来光闪闪,现在成了参观的标志物,谁也不会特意停下来看几眼。

这么说起来,辽宁向东化工厂那段岁月,是一座城的兴衰,也是一代人的命运。有人问过我,“你觉得这些旧厂区值不值得留遗址?”我说,这事没标准答案。那些砖头和石头,堆着的不只是工业,还有人家的希望——恋爱、婚姻、家庭、子女读书、老人退休,这座小城早把军工和烟火揉到一起了。谁还记得大礼堂有场电影放到午夜?谁还记得工厂食堂的蘑菇汤一碗能喝完?连毛主席像也落灰了,只有风知道那些笑声和争吵去哪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讲情面地洗去高光,也不专门留念悲伤。475厂最后归于寂寞,也许是时代的必然,可那些住在小城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小小的骄傲和失落,往后还有谁会细细念叨呢?荒草乱生的旧楼间里,我也走过不少回头路。或许,过去的故事改天还会有人讲起,也许又没人再提。

可就像清水河一样,安安静静流着。故事和时间,总会随水而去吧。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