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如一日守护一湾碧水 湘江“美容师”徐建平的夏日坚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0 16:11 1

摘要:8月8日,长沙烈日当空,波光粼粼的湘江上温度高达40℃,57岁的徐建平一如往常带领其他作业员开着清洁船在一望无垠的江面上清除漂浮垃圾,为湘江及时做好“美容修复”。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金 实习生 彭傲)8月8日,长沙烈日当空,波光粼粼的湘江上温度高达40℃,57岁的徐建平一如往常带领其他作业员开着清洁船在一望无垠的江面上清除漂浮垃圾,为湘江及时做好“美容修复”。

三瓶藿香正气水、五条吸汗毛巾和两副棉纱手套——这是徐建平在湘江上坚守12年,总结出的“夏季生存装备”。他的保洁范围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综合枢纽,全程15公里。自长沙综合枢纽大坝截流12年来,每天早上7时准时开船,8时抵达长沙综合枢纽水域开始作业,这样的节奏,他已重复了4380天。下午2时,记者跟随徐建平体验湘江里打捞垃圾。

“桑拿船”上的十二载坚守

徐建平正在湘江打捞垃圾。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 摄

三伏天里的湘江,像被扔进了火炉。太阳带着灼人的温度,水面反射的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徐建平的铁皮船在水面上颠簸,船板被晒得滚烫,脚踩上去像踩在热锅上,哪怕穿着胶鞋,也能感觉到热量透过鞋底往上蹿。

“这船就是个移动桑拿房。”徐建平抹了把脸,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深蓝色的工作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不过几分钟,他的后背就已被汗水浸透,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消瘦却结实的轮廓。他说,夏天最热的时候,船板温度能超过50℃,鸡蛋打上去都能烫熟。

徐建平的作业工具很简单:一把长杆捞网,一个铁钩,还有几个大容量的黑色垃圾袋。他站在船头,目光像雷达一样扫过水面,只要看到漂浮的塑料瓶、泡沫块、枯枝败叶,就立刻举起捞网。长杆有三米多长,举一次不算费力,但一天下来要举上百次,手臂难免发酸。

“塑料袋最难捞,风一吹就跑。”他瞄准白色塑料袋,手腕轻翻兜入网中,倒垃圾的动作非常娴熟。下午2时,阳光甚烈,水面反射的光和天上的太阳形成“双重炙烤”,他的额头、下巴、脖颈全是汗珠,顺着皮肤往下滚,在下巴尖汇成水。

“现在天气太热了,我们中午的上班时间从一点调整到了两点。”12年的清洁工作,让徐建平的皮肤晒成了深褐色,像江边老树皮。他笑称“比非洲朋友黑三个色号”。

家人曾不解:“快60岁了,犯不着遭这罪。”而他却眼里闪光:“湘江像家人,脏了我心疼。”

碧水重生的“湘江答卷”

看到湘江越来越干净,徐建平心里也越来越舒坦。

徐建平最乐意见到的,是这几年橙色大型全自动保洁船的加入。他告诉记者,如今,负责这片水域保洁的环保公司早已形成成熟的作业体系:每天安排6名打捞人员,调配3艘船只——1艘大型全自动保洁船负责大面积清扫,2艘小型打捞船配合清理边角,像一张细密的网,把江面的漂浮物兜得干干净净。

“机械扫面,我们清死角,效率翻倍。”徐建平介绍道。

协作的力量藏在一组组数据里:7月份,大型全自动保洁船已出动60余次,小型机械打捞船186次,巡查车沿着江岸跑了30余趟,372人次的打捞人员接力作业,不仅确保了水面无明显漂浮物、河滩无明显垃圾,更让日均打捞量稳定在约0.48吨,全月下来共打捞垃圾约15吨。

这组数字和徐建平刚入行时比,早已是天壤之别。他记得,那时保洁队一天最多能打捞7~8吨垃圾,而现在垃圾量减少,既是河道保洁长效管理的成果,更藏着湘江生态变好的密码。

12年里,排污口封了,污水处理厂建起来,垃圾分类让江里垃圾少了大半。他指着江面自豪,“水从浑黄变清透,能看见水下石头了。”

这变化里,长沙综合枢纽是关键。“枢纽的守护范围虽然仅含上游1.5公里到下游1.8公里,共3.3公里,却串联起多重使命。”长沙市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办公室综合部部长运文学介绍,这里保障千吨级船舶通航,为长沙城区供着放心水,每年发的2亿度电点亮万家,更扛着水生态补偿的重任。

每年,他们人工繁殖湘华鲮、胭脂鱼、中华倒刺鲃等珍稀鱼种20万尾,并向市场采购的四大家鱼鱼苗2000万尾,放归湘江;4月到8月鱼类洄游季,人工鱼道成了生命通道,鱼群逆流而上的身影,是湘江生态越来越好的见证。

“‘洞庭清波’行动里,枢纽就是碧水屏障。”运文学的话,徐建平深有体会。他最爱在作业终点——枢纽附近停留。以前鱼道边总有人偷捕,鱼虾少得可怜。现在经过相关部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宣传,划鱼捕鱼的市民没了,20多只白鹭却来了,浅水区觅食、掠水,像画里的精灵。

“五年前哪见得到这么多?”他举手机拍照,“鱼多了,鸟多了,这才是湘江该有的样子。”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