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较劲的人生,藏着最通透的活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3:37 1

摘要:周国平曾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不和自己较劲,不和他人较劲,不和命运较劲。”生活中那些鸡飞狗跳的困局,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总在试图与“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的人”“难以掌控的情绪”死磕。就像逆着风奔跑,越是用力对抗,越

周国平曾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不和自己较劲,不和他人较劲,不和命运较劲。”

生活中那些鸡飞狗跳的困局,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总在试图与“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的人”“难以掌控的情绪”死磕。

就像逆着风奔跑,越是用力对抗,越容易被吹得踉踉跄跄。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张牙舞爪的对峙,而是坦然承接生命里的每一场阴晴,在柔软中生出坚不可摧的力量。

01 不与事实对抗:接纳是改写结局的开始

苏轼在《定风波》里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份从容,不是因为他从未遭遇风雨,而是他懂得:风雨已至时,与其怒斥天公不作美,不如撑开伞往前走。

生活里的许多痛苦,都源于对“事实”的抗拒。就像手里的杯子摔碎了,有人非要蹲在地上骂它“怎么就不能结实点”,结果不仅捡不回完整的杯子,还可能被碎片划伤手。

史铁生在21岁那年,双腿突然瘫痪。最初的日子里,他像一头困在笼子里的野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摔碎过眼镜,砸碎过收音机,对着母亲怒吼:“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他对抗着“再也站不起来”的事实,对抗着命运的不公,却在日复一日的拉扯中,把自己拖进了更深的绝望。

直到某天,他摇着轮椅走进地坛公园。看着夕阳把古柏的影子拉得很长,看着蜜蜂在草丛里钻来钻去,看着老太太们坐在石凳上晒太阳,他忽然愣住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那一刻,他终于肯停下对抗的脚步。他接纳了轮椅上的人生,开始在文字里寻找出口。后来他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接纳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看清“杯子已经碎了”的真相后,弯腰捡起碎片,转身去买一个新的。

余华在《活着》里塑造的福贵,一辈子都在失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难产而亡,妻子病逝,女婿工伤去世,就连唯一的外孙,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换作任何人,恐怕早就对着命运嘶吼“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可福贵没有。

他买了一头老牛,给它也取名“福贵”,每天牵着它耕地、吃草、晒太阳。他对老牛说:“今天有庆、二喜、家珍、凤霞、苦根都在这儿,你也在这儿……” 他没有对抗苦难,只是把所有的失去都揣进心里,然后继续好好活着。

人生总有一些“既定事实”:一场失败的考试,一段走不下去的关系,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对抗它们,就像用手挡住太阳,以为这样就能阻止黑夜降临,最终只会累得筋疲力尽。

不如学着对自己说:“没关系,事情已经这样了。” 接纳不是认输,而是给生活一个转弯的机会。

02 不与他人对抗:不争是最清醒的体面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位老人在院子里养了一群鸡,邻居总说“你的鸡太吵了”,老人笑笑:“它们叫得欢,说明活得好。” 后来邻居又抱怨“你的鸡屎弄脏了路”,老人还是笑笑:“我明天就扫干净。”

旁人不解:“他明明在刁难你,你怎么不跟他争?” 老人说:“我争赢了,他记恨我,以后日子更不安生;我争输了,自己气半天,不值得。鸡是我的,日子也是我的,何必为了别人的一句话,搅乱自己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往往就像两条相交后又分开的路——你有你的方向,他有他的终点。非要拽着对方跟你走同一条路,不是执念,就是自寻烦恼。

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一辈子都活得像“隐士”。有人说钱钟书的《围城》写得“刻薄”,把婚姻扒得太透;有人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不够通俗”,普通人看不懂。面对这些声音,他们从不辩解,更不与人争论。

钱钟书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在乎钱吗?”

杨绛则在《百岁感言》里写:“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他们不争“谁对谁错”,只守着书桌和彼此,把日子过成了一首安静的诗。

余华在访谈里说:“我年轻时总想着说服别人,现在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纹,你不可能让所有人的指纹都一样。”

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后,有人骂他“不负责任”——放着好好的妻子儿女不管,跑去当和尚。他听到了,只是平静地说:“悲喜自渡,他人难悟。” 他没有试图解释“我为何要出家”,因为他知道,不懂的人,再解释也不懂;懂的人,无需多言。

不与他人对抗,不是懦弱,而是清醒。你不必逼谁认同你的喜好,就像不必逼猫学会游泳;你不必强求谁理解你的选择,就像不必逼鱼学会爬树。

真正的体面,是懂得“你有你的渡口,我有我的归舟”。不争辩,不纠缠,把省下的力气用来修自己的船,才能在人生的河里,行得更稳、更远。

03 不与自己对抗:和解是内心强大的根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内耗”,说的就是一个人总在和自己较劲:“我为什么这么笨?”“当初要是选另一条路就好了”“他是不是觉得我很差劲?”

这些自我对抗,就像在心里养了一只刺猬,时不时就刺得自己遍体鳞伤。

黄永玉先生活得通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跟自己过不去”。他年轻时穷得叮当响,做过瓷场小工,在街头画过肖像,有人嘲笑他“画的什么玩意儿”,他听了哈哈一笑:“我觉得好看就行。”

后来他成了著名画家,有人说他的画“太孩子气”,没有大师的“厚重感”。他照样不往心里去,还在文章里写:“我这辈子,骂我的人不少,夸我的人也多,但我从不跟自己较劲。画得不好就改,被骂了就笑一笑,第二天接着动笔。”

80岁那年,他还能写出“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这份底气,不是因为他从不犯错,而是他懂得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完整,就意味着接纳自己的阴影——那些缺点,那些遗憾,那些偶尔冒出来的负面情绪。

荣格自己就曾陷入过深深的自我怀疑。他童年时孤僻敏感,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出现过幻觉。但他没有抗拒这些“异常”,反而把它们当成探索内心的入口。

他在日记里记录下那些奇怪的想法,慢慢发现:这些看似“不好”的部分,恰恰是自己独特的天赋。后来,他创立了“集体潜意识”理论,成为心理学界的巨擘。

我们总在对抗自己的“不够好”:工资不如别人高,长得不如别人漂亮,说话不如别人圆滑。月亮有圆有缺,才显得真实;花儿有开有谢,才更懂珍惜。

你不必逼着自己“必须优秀”,承认“我就是这样”,反而能卸下千斤重担。

与自己和解,不是放弃成长,而是带着“不完美”的勇气,一步步变得更好。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从不会对抗石头,却能穿石;水从不会对抗山谷,却能填满每一道沟壑。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也是如此。


不与事实对抗,是懂得“事已至此,先接纳再改变”;不与他人对抗,是明白“各有归途,不必强求同路”; 不与自己对抗,是深知“接纳不完美,才是完整的开始”。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少一点对抗,多一点接纳。

毕竟,能打败你的从来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你与生活较劲的样子。当你学会不对抗,就会发现:原来强大,是温柔里藏着的力量。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