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假过半,共青团暑期“稼穑之路”社会实践持续推进。作为学校共青团品牌活动,本次实践以“百廿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青年学子深入乡村、社区、边疆等地,开展支教帮扶、科技助农、文化传承等多元化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强国先强农”的使命。校团委精
暑假过半,共青团暑期“稼穑之路”社会实践持续推进。作为学校共青团品牌活动,本次实践以“百廿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青年学子深入乡村、社区、边疆等地,开展支教帮扶、科技助农、文化传承等多元化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强国先强农”的使命。校团委精选了发生在社会实践中的12个生动瞬间,希望串联起985新农人的实践轨迹,展现农大青年将专业知识融入社会需求的担当。
初遇:以真诚拉近距离,用温度搭建信任
实践初期,队员们以青涩却真挚的姿态融入基层,与服务对象从陌生到熟悉,在一次次真诚互动中拉近了距离,用掌心的温度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赴云拾光”云南支教队的同学在首日课堂上,关注到反复举手又放下的学生高以诺。在志愿者的鼓励下,高以诺勇敢发言并获得玩具戒指,她主动将戒指戴在志愿者指尖,稚嫩的举动传递出纯真的信任,成为跨越隔阂的温暖注脚。
在红色文化产业调研中,红炬领航队带着青涩方案走访李奶奶家,老人“甭管啥点子,奶奶都举双手支持”“你们肯回村办实事,比啥都金贵”的肯定,不仅化解了队员的忐忑,更让方案在质朴建议中愈发完善。人文科考队在赴西藏调研的列车上,与藏族母女结下跨越语言的情谊,临别时收到的开光香囊,承载着高原人民的纯粹祝福,为调研之旅注入温暖力量。
深耕:以专业扎根实践,用创新服务需求
随着实践深入,队员们逐渐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土地上长出“新本事”。
“破土者小队”在智能农场邂逅特殊生菜,其辣度直逼“鬼椒”却在日本市场售价高昂,农场团队正攻关量产技术,计划推出“蔬菜刺身礼盒”,展现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风起下营,语润桃乡”假期农校小队为下营村设计IP“桃小生”时,从“鹌鹑蛋版”“小龙女版”到最终定稿的“花生小蛋糕”,在与村干部的头脑风暴中,将乡村元素与创意完美融合,成为助农宣传的鲜活符号。
“阳帆启航”小队在曲阳田垄间,不仅帮老农诊断作物病害,更让代码在田间“苏醒”,用智慧农业技术为乡村发展插上科技翅膀。“青桃知行”团队在北京大华山村尝试直播助农,从生涩怯场到从容展示桃园风貌,用电商思维为农户拓宽销路,让专业实践更接地气。
联结:以真情双向奔赴,用牵挂温暖彼此
实践中的情感联结,超越了单纯的调研,在双向奔赴中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春风化雨,耕识耘知”春耕小队在河南鹤壁带孩子们制作植物标本时,队员季旭昊娴熟的操作让孩子发出“老师的手好大呀”的感叹,童真话语中满是对陪伴者的信赖。
朱彤灵小队走访贫困家庭时,患病老人一句模糊的“天天开心”,与儿子数十年如一日的照料,让队员在沉默中感受到亲情的重量;而孩子小俊从沉默到比出“耶”的手势,更显纯真背后的坚韧。“彝迁新程•筑梦西昌”小队在四川越西调研时,收到易地搬迁儿童“祝你赚很多钱,变漂亮”的纸条,稚嫩祝福中藏着最真挚的善意,让队员深刻体会到真诚无需修饰的力量。
成长:以实践沉淀感悟,用行动诠释担当
情感联结的深度,决定了实践的温度;而实践的温度,终将沉淀为成长的厚度。中期实践的沉淀,让队员们在汗水与感动中找到成长的答案,更深刻理解了“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
“培田客履,宗迹遗拾”小队在福建培田古村落见证非遗传承时,看到老师傅手把手教孩子拓印技艺,在无声的掌心相贴中,领悟到传承不是高声宣讲,而是星火相传的坚守。拓梦青桥支教小队在河南潘集小学支教时,被孩子们对农作物的熟稔所震撼,从“知识输出者”转变为“倾听者”,在泥土气息的课堂中明白:教育应像农作物一样扎根土地,农大学子更要做土地的“学徒”。
截至目前,“稼穑之路”社会实践已涌现出一批生动案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没有刻意设计的剧本,却有“用专业温暖生活”的真诚。接下来,青年学子们将带着实践中的感动与成长,继续在三农土地上书写青春答案。校团委也将持续跟踪各小队进展,推动实践成果转化,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中锤炼本领,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贡献农大力量。
来源:来自农村的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