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激烈博弈的关键期,特斯拉突然宣布解散内部孵化多年的 Dojo 超级计算机项目。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其自研算力基础设施战略的重大转向,更催生了由前 Dojo 核心团队创立的 AI 新势力 DensityAI,为全球自动驾驶算力竞赛注入变数。
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激烈博弈的关键期,特斯拉突然宣布解散内部孵化多年的 Dojo 超级计算机项目。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其自研算力基础设施战略的重大转向,更催生了由前 Dojo 核心团队创立的 AI 新势力 DensityAI,为全球自动驾驶算力竞赛注入变数。
一、Dojo 项目谢幕:七年自研之路的戛然而止
2025 年 8 月 10 日,特斯拉内部邮件证实,已正式终止 Dojo 项目的全部研发工作,涉及硬件团队 300 余人将被整合至自动驾驶部门或选择离职。作为特斯拉 2018 年启动的战略性项目,Dojo 曾被马斯克寄予厚望,计划通过定制化芯片与集群架构,为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提供专属超算支持,累计投入超 10 亿美元。
项目的巅峰时刻出现在 2023 年,当时特斯拉发布基于 D1 芯片的 ExaPod 计算集群,宣称单集群算力达 1.1EFLOPS,可支撑每天 1000 万英里虚拟路测数据的训练。但实际应用中,Dojo 始终未能突破量产瓶颈 —— 其定制化架构与主流云服务的兼容性问题,导致实际算力利用率不足 3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内部人士透露,2024 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已悄悄将 70% 的训练任务迁回 AWS 与谷歌云平台。
Dojo 的技术路线争议成为解散的核心诱因。该项目坚持全栈自研,从芯片设计到集群调度系统均拒绝采用行业标准,导致研发成本高企。对比来看,英伟达 Drive Thor 芯片通过开放生态吸引 20 余家车企合作,而 Dojo 的封闭模式使其仅服务于特斯拉内部,规模效应难以显现。2025 年特斯拉财报显示,Dojo 项目年度运营成本达 2.3 亿美元,却仅贡献 15% 的自动驾驶模型迭代算力。
二、核心团队出走:DensityAI 携 "轻量化算力" 理念登场
几乎与 Dojo 解散同步,前 Dojo 项目负责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联合 11 名核心成员创立 AI 算力公司 DensityAI,并宣布完成由红杉资本领投的 1.2 亿美元 A 轮融资。新公司的定位直指自动驾驶行业的算力痛点 —— 提供兼容主流云平台的轻量化训练解决方案,与 Dojo 的封闭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DensityAI 的技术方案展现出明显的 "去特斯拉化" 特征:放弃定制芯片,转而基于英伟达 H100 与 AMD MI300 构建混合计算集群;开发模块化训练框架,支持客户按需调用算力资源,将单次训练成本降低 40%。其核心产品 "AutoTrain" 平台已与 Rivian、Lucid 等三家车企达成测试协议,计划 2026 年一季度正式商用。
团队配置上,DensityAI 几乎复刻了 Dojo 的技术核心 —— 包括前芯片架构负责人、分布式系统主管等关键角色均已加盟。这种 "整体迁移" 现象引发行业关注,有分析师指出,这不仅是人才流动,更意味着 Dojo 项目的技术资产可能通过非公开渠道转移,特斯拉已就此启动内部调查。
三、行业连锁反应:自动驾驶算力竞赛转向 "务实主义"
特斯拉的战略转向迅速引发行业震荡。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标杆企业,其放弃自研超算的决策被解读为 "算力军备竞赛" 降温的信号。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车企在自研算力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达 87 亿美元,而实际利用率超过 50% 的企业不足五家,大量资源被闲置。
传统 Tier1 供应商开始加速布局中间市场。博世集团宣布与微软 Azure 合作推出 "车云一体训练平台",大陆集团则收购 AI 算力优化公司 Neural Magic,均聚焦于提升现有算力的利用效率。这种 "轻量化" 趋势使得英伟达、AMD 等芯片巨头受益,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分别上涨 3.2% 和 5.7%。
对于特斯拉自身,解散 Dojo 并不意味着放弃算力投入。其与谷歌云签署的新协议显示,未来三年将采购价值 5 亿美元的定制化算力服务,重点提升 4D 毫米波雷达数据的处理效率。马斯克在内部信中强调:"算力策略必须服务于量产目标,而非技术炫技。" 这一表态标志着特斯拉自动驾驶研发进入 "结果导向" 新阶段。
四、未来挑战与格局重构
DensityAI 的崛起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需证明其技术方案能突破 Dojo 的瓶颈,另一方面要摆脱 "特斯拉影子" 的市场认知。其商业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在车企自建算力与公有云服务之间找到差异化空间。目前,该公司已申请 17 项专利,重点保护动态算力调度算法等核心技术。
行业层面,这场变动可能加速自动驾驶算力领域的整合。有预测显示,到 2027 年,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车企将从当前的 12 家缩减至 3-5 家,其余企业将转向第三方解决方案。这种集中化趋势可能导致算力服务价格进一步下降,推动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从更宏观视角看,Dojo 的谢幕与 DensityAI 的登场,折射出 AI 技术商业化的残酷逻辑:再宏大的技术愿景,最终都需接受成本与效率的检验。当自动驾驶行业从 "技术竞赛" 转向 "量产冲刺",那些能平衡创新与务实的玩家,将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先机。
来源:生活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