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有个小军官叫郭子仪,年轻时犯了军纪,差点被砍头。这时候有个诗人正好在并州待着,听说这事后到处求人,最后把郭子仪救了下来。后来郭子仪成了大将军,带兵打了很多胜仗,还救过唐朝的命。可他一直记得那个诗人,等诗人晚年倒霉时,反过来又救了他一命。
复制
唐朝有个小军官叫郭子仪,年轻时犯了军纪,差点被砍头。这时候有个诗人正好在并州待着,听说这事后到处求人,最后把郭子仪救了下来。后来郭子仪成了大将军,带兵打了很多胜仗,还救过唐朝的命。可他一直记得那个诗人,等诗人晚年倒霉时,反过来又救了他一命。
这个诗人就是李白。郭子仪被救时只是个小兵,李白却没嫌弃他。后来李白因为卷入永王李璘的案子,被判流放夜郎。半道上突然被赦免,很多人说是因为郭子仪在皇帝面前求情。这事在晚唐裴敬写的碑文里提过,说李白救过郭子仪,郭子仪后来报恩。
李白这辈子认识的人可多了,上到皇帝贵胄,下到挑夫和尚,连道士、隐士都交朋友。他写诗喜欢写小人物,比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里写去山里找道士,结果扑空了,只能对着松树发呆。还有《听蜀僧濬弹琴》讲个和尚弹琴弹得像松涛一样响,李白听得入迷,连天黑了都没发现。
他年轻时在四川待过,跟着道士学道,养了一大群鸟。25岁离开家乡,带着个叫吴指南的朋友去闯荡。结果朋友在湖北病死了,李白哭得撕心裂肺,还守着尸体不让野兽叼走。后来又专门回去挖出骨头,好好埋了。这事他写了好几首诗,看得出来真当朋友是亲人。
李白想当官,但总碰壁。倒是跟道士混得不错。在江陵遇到个叫司马承祯的老道士,夸他有仙风道骨,说他能上天入地。李白听了可得意,写赋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后来司马承祯死了,李白看到他画的画,又写了《上阳台帖》,这可是他唯一留下的真迹。
有个叫元丹丘的道士,跟李白关系特别铁。两人一起在嵩山学道,李白写了二十多首诗给他。元丹丘还参与了《将进酒》的创作,诗里直接喊他名字:“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们一起喝酒、炼丹、采药,李白还想去拜访个女道士焦炼师,没找到人,只能写诗表达心意。
李白交友不挑身份,但也有原则。比如贺知章当朝做官,却和他喝得烂醉,还称他“谪仙人”;杜甫追着他写诗,他却回得少,可能觉得杜甫太认真。他帮郭子仪时,郭子仪只是个小兵,但他不在乎,只认谁对谁错。
安史之乱时,李白跟着永王李璘造反,结果被牵连判了死罪。郭子仪这时候已经是大将军,跑去跟皇帝求情,说李白救过他,皇帝最后放了他一马。这事在裴敬的碑文里写得明白,但有人说李白被赦是因为诗名太大,皇帝顾忌舆论。
李白晚年还想着学道,找了个叫盖寰的道士给他“真箓”,算是正式入了道门。他写的诗里既有权贵也有平民,既有神仙也有凡人,像《蜀道难》给皇帝看,《赠汪伦》写普通朋友,全凭心情。
他跟吴指南的交情,跟郭子仪的恩情,还有跟元丹丘几十年的道友情,说明他重情重义。但仕途不顺,最后还是靠朋友救了命。他写的诗流传千古,但那些真实的故事,比如救小军官、千里寻友骨,才最让人觉得他是个活生生的人。
唐朝是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李白却不管这些,跟谁都交朋友。他帮郭子仪时不知道对方会成大人物,救吴指南时也不图回报。这种性格让他诗写得好,活得也痛快,但总在官场碰壁。后来的人读他的诗,总能看见那个爱喝酒、爱交友、爱讲义气的李白,而不是史书里那个“流放又赦免”的标签。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朋友不看身份高低,关键时刻能互相拉一把。郭子仪和李白的恩情,从救命到被救,跨越几十年,比那些权谋算计实在多了。至于李白为什么被赦,或许就像他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更可能是因为有人记得他当年的仗义。
来源:老体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