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评价清朝覆灭:老佛爷安排得挺好,但扛不住少年亲贵乱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18:20 1

摘要:宫里到底乱到了什么地步,才让一个眼见清朝从兴盛到颓败的徐世昌,忍不住脱口一句“扛不住那些少年亲贵乱折腾”?是老佛爷的算盘出了差错,还是有人故意把牌打烂?不过说句实话,家里要真有俩啥也不懂的少爷天天捣乱,再好的底子恐怕也盖不住糟心事。

宫里到底乱到了什么地步,才让一个眼见清朝从兴盛到颓败的徐世昌,忍不住脱口一句“扛不住那些少年亲贵乱折腾”?是老佛爷的算盘出了差错,还是有人故意把牌打烂?不过说句实话,家里要真有俩啥也不懂的少爷天天捣乱,再好的底子恐怕也盖不住糟心事。

最怕的不是冰灾火灾,而是家里“自家人闹腾”,乱得连邻居都看热闹。要说清朝末年的戏,也差不多是这种感觉。风头浪尖上,人们都热议是革新派点了火,还是虎视眈眈的西洋列强一锤定音,其实,真正能把一锅好粥搅成糊糊的,恰恰是在朝堂里长大的那群“爷们”。

徐世昌,官做得不小,说话也带着点“局里人”的抽离。他总觉得亡国的主因不是外患,而是自家那帮“有身份”的少爷们。说难听点,这群富贵人家的后生,生来就觉得世界该围着他们转。国家大事?那不过是换着花样争地盘、抢面子的借口罢了。你看,有的争着谁牌子大,有的暗地偷换人脉,满嘴忠君爱国,却全是“各人打算盘”。

这些人哪懂什么山河社稷?大清这么大,他们关心的不过是自家屋檐下能否风调雨顺。他们身边永远围着谄媚的仆从、献殷勤的师爷,久而久之,耳朵里除了奉承的甜言蜜语,就再也灌不进去别的了。外面百姓早已吃糠咽菜,朝堂里还在“谁比谁牛”地争花头。你说这样,江山还怎守得住?

说起来,朝廷风气像水,越搅越浑。张之洞这个老谏臣,算是眼睁睁看着风向变坏。1909年夏天,老人家卧病不起。摄政王载沣亲自去探望,想听点“临终遗言”。张之洞明知药石无灵,还是忍不住劝了两句,不过句子绕得婉转,说白了,不就是“可得防着那帮没个正经的年轻人,别让他们连锅端”?

老张这辈子,满脑子主意——修铁路、开矿山、设新学堂,奔着“改革”绕了一大圈。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一干守旧的皇亲国戚像猫见黄瓜一样“避改革如蛇蝎”。他们怕触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老张写好了一篇满篇忧国忧民的遗折,天气再热,老头子都能愁得冒汗。可是递到朝廷里去,仿佛一阵风刮过,没有一点回音。这些贵族们依旧爱怎么胡来怎么胡来,老张的心血,还没捂热就凉了。

载沣,这位摄政王,听过这些话,没当回事。要说他是糊涂也罢,心太大也好,总之看不出一丁点“危局已到”的自觉。他只是反复圈定宫里的“自己人”当心腹,越是年轻、越没阅历的,越是被他提拔得高高在上。家事国事,终于全都落在一帮“只会耍嘴皮子”、整天“瞎兴奋”的少爷们身上。

这些人掌权之后,能干出啥名堂?不是把重要的官位塞给自己的叔伯兄弟,就是用满朝文武换一屋子狐朋狗友。有哪个能听进去底层百姓的诉苦?就算偶尔觉察,十有八九也当耳旁风。

整个大清末年的朝堂,就像个走味了的火锅,底下全是翻滚的油,浮上来的都是杂碎。有本事的人要么靠边站,要么干脆自己找门路。那些被招进宫的翰林啊、御史啊,就算有点抱负,也动辄被掐死在胚芽里。要混得下去,只能学会忍、会顺毛捋。想据理直言?轻的给小鞋穿,重的就得“喝凉水去”了。

闲话说回来,哪怕是摄政王也不见得是个坏人,只是他那股说不上来的糊涂劲,恨不能让一切都让“好亲贵”自己折腾。跟袁世凯的明争暗斗倒是很精彩——明里一铁腕,暗里全靠官场手腕,最后成就的也不过是让一大帮“自己人”把持大局。袁世凯虽有手段,却成了过街老鼠,驴唇对马嘴。结果大清的最后点“精气神”,也跟着这场权力轮换一起被消磨净了。

徐世昌其实也清楚局面。他在东三省呆的时候,经常和袁世凯对视叹气,嘴上不说,心里却明白——这帮少年亲贵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徐世昌那种半隐半官的姿态,倒有点像现在的退休老干部:一边忍不住关注新闻,一边又怕气出高血压。

你要问,“大清怎么就塌了?”想来,答案其实不复杂——上头的人只顾自己小算盘,下头的百姓只配看热闹。老张的遗言,“国运尽矣”,没几个人记得。只剩徐世昌这样孤独的见证人,在后来的日记里几句牢骚一带而过。

没错,外患、内忧,谁都有份。可细究起来,比外敌还伤人的,其实是自家兄弟手中的“小算盘”和小圈子。最后鲜衣怒马的少年贵族,折腾到头,打烂的偏偏是自己的老宅子和江山。转眼成了“昨日黄花”,再没了往日的风光。

现在想想,那几年也确实像场大戏。台上的人越换越没经验,台下的观众越看越泄气。等戏唱到散场,真正该登场的“英雄好汉”,却都被乱哄哄的掌声和谄媚堵在门外。

其实,江山社稷也好,一家小业也罢,能不能守得住,关键还在心里知冷知热。老张的遗折再厚重,徐世昌的叹息再深,终究敌不过一屋子的“大少爷瞎折腾”。也许我们现在指点江山,还是容易一头雾水。可故事落幕,总要有人为当年“少年气盛”买单。

你觉得,要是那群人多一点自知、少一点争斗,大清还会以那样的姿态散场吗?还是这不过又是一桩“家底太厚养出败家子”的老故事罢了。

来源:大海里破浪的船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