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陈佩斯的艺术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23:10 1

摘要:今天去看了《戏台》。武大校友会包场,感谢《戏台》的导演、编剧、主演陈佩斯先生在武汉疫情期间的百万捐款。他不留名不宣传,记者问时只说了句“江湖救急,天经地义。”但恩情,记在武汉心里。

今天去看了《戏台》。武大校友会包场,感谢《戏台》的导演、编剧、主演陈佩斯先生在武汉疫情期间的百万捐款。他不留名不宣传,记者问时只说了句“江湖救急,天经地义。”但恩情,记在武汉心里。

其实,即便不是校友会屡屡包场,也一定会自掏腰包捧场。《戏台》还在点映期,妈妈就说要去电影院支持陈佩斯,主要还不是因为武汉,而是因为喜欢当年的喜剧之王和其几十年的艺术坚守。《戏台》这部电影,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上映,历经13年,期间困难重重,经历了5次投资方撤资,每一次都差点让这部作品夭折,但陈佩斯始终没有放弃,倾尽身家,咬牙把这部戏搬上了大银幕。老艺术家的执着,可见一斑。

我对陈佩斯的印象也很深,至今记得他与父亲陈强合作的讲述普通父与子生活的系列电影的一些桥段。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与朱时茂搭档的系列小品,《主角与配角》《吃面条》《警察与小偷》《羊肉串》《姐夫与小舅子》《拍电影》等等。陈佩斯是一个浑身是戏的天赋型喜剧演员,记得他有一次上《正大综艺》,主持人杨澜问,“你能不能不说话逗笑我?”陈佩斯摘下礼帽露出光头,微微一笑,杨澜就绷不住笑了,他的微表情也是有笑果的。

然而,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喜剧舞台表演却在巅峰之际戛然而止,留下无数传说和遐想空间,令观众扼腕叹息,尤其在近十年小品水平江河日下之际。曾经的国民级喜剧小品演员,连续11年站上春晚舞台,突然某天就从大众视野里消失了,事业在黄金期猛烈转向,无论是什么原因,个中的委屈和不甘恐怕都难为外人道。这部《戏台》,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当然并不全面的答案。

片中不懂戏的“棒槌”洪大帅不能接受项羽乌江自刎,将自己艰难兴兵的经历也投射进去,定要改戏,项羽不能死,刘邦得上吊。形象又生动的讽刺,“人家手里有枪”,所以什么规矩都能破了。不同意?毙掉。毙掉,既可用枪,也可用权。想要活着?想要唱戏?想要谋生?就只能对强权委曲求全。影片里军阀拿枪逼戏班改《霸王别姬》结局时,观众笑声渐弱,化作一片唏嘘,既为戏中人,但恐怕也不只是为了戏中人。

面对军阀的怒吼,陈佩斯所扮演的老班主的困境,未必没有他当年创作时遇到的阻碍和不公的嫁接。多少台词,亦真亦假,脱口而出,是否有为自己声张的意味?为了一班子人的性命,他选择了妥协,毕竟地头蛇八爷下午才在他眼前成为洪大帅枪下的冤魂。然而,老班主还是会喃喃自语“还是不改的好”。当金啸天无所畏惧,在舞台上霸气十足,面对洪大帅的枪口坚持一字不改,当霸王和虞姬无视隆隆的炮声和应声而下的墙土继续演绎经典的《霸王别姬》,而台下的资深票友也会为这出真正的好戏甘冒风险不舍离去,“戏比天大”被具象化了。老班主热泪盈眶,像电影表演,又像真情流露。他看到的是一方戏台,或许也是曾经意气风发、不肯妥协的自己。陈佩斯把多年来累积的愤懑,套了一个京剧班子的外壳,搬上了大银幕,他下定决心,喝点黄龙汤,把“该吐的不该吐的都吐出来”。

《戏台》本身就是对这个浮躁时代的反抗。原创,没有网络梗,没有流量明星,没有主义,没有歌颂,有的只是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抽丝剥茧和人性的尴尬。陈佩斯用13年打磨的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对艺术本身的坚守。在《戏台》上映之际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陈佩斯说,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

来源:法苑群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