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肝病70年,吴孟超教授分享3个最佳的护肝方法,值得了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9 23:09 1

摘要:1922年8月31日,福建闽清县一个山清水秀却贫苦的小山村里,吴孟超出生了。他家境清贫,父亲在南洋务工,母亲独自拉扯孩子。5岁那年,他随母亲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诗巫投奔父亲。那是一个闷热潮湿的小城,热带雨林环绕,空气里混着橡胶汁的酸涩味。

1922年8月31日,福建闽清县一个山清水秀却贫苦的小山村里,吴孟超出生了。他家境清贫,父亲在南洋务工,母亲独自拉扯孩子。5岁那年,他随母亲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诗巫投奔父亲。那是一个闷热潮湿的小城,热带雨林环绕,空气里混着橡胶汁的酸涩味。

清晨三四点,天色尚暗,他就被父亲叫醒,提着割胶刀跟在大人后面,踩着湿滑的林间小路钻进橡胶林。割胶要手稳、眼准,刀口倾斜着划开树皮,却不能切破下层的“水线”。那一刀下去,胶汁缓缓流出,像手术时避开血管时的精准与细致。多年后,吴孟超说:“我这双手,是在胶林里练出来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仅15岁的吴孟超在南洋的教室里,听着祖国被侵略的消息,心中翻腾着热血。1940年,他毅然登船回国,原想奔赴延安参军,因战乱辗转进入同济大学附中,立志“读书救国”。1943年,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那时学校已迁到昆明,条件艰苦,但他用废旧显微镜、解剖刀一点点磨练自己。

1949年毕业后,吴孟超留在上海救治伤员。有人嫌他个子矮,不适合当外科医生,他偏不服气:“偏要干外科!”很快,吴孟超遇到了中国外科泰斗裘法祖。裘老一句“肝胆外科国内很薄弱”让他找到了方向——那一年,肝脏手术几乎是禁区。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吴孟超带着两位同事反复解剖肝脏,上万次实验,绘出中国第一份肝脏血管分布图。1957年,他提出“肝脏五叶四段”理论,把肝脏结构讲得清清楚楚,让手术定位有了“地图”。1960年,吴孟超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结束了国内肝脏外科“零”的历史。

吴孟超不断地创新——发明“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法”,免去冰水降温的痛苦;1963年首创中肝叶切除术,闯进世界医学的“禁区中的禁区”。从此,中国肝脏外科在世界上有了响亮的名字。

手术台上,吴孟超书写了无数生命奇迹。上世纪70年代,一位安徽农民腹中长了18公斤的巨大肝血管瘤,腹围如同足月孕妇,走路都喘不上气。手术风险极高,但吴孟超整整鏖战12小时,将肿瘤完整切除。那一刻,手术室里的人都累得虚脱,抱起瘤体的年轻医生甚至要扎马步才能稳住。病人术后又健康生活了几十年。

还有一个仅4个月大的女婴,患上罕见的肝母细胞瘤,许多医院摇头放弃。吴孟超仔细评估后,决定亲自主刀。那是一次对耐心、技巧和胆识的极限考验,刀口极小,操作空间不足几厘米,他却稳稳地完成了肿瘤切除。这个小生命得以存活,创下了世界最小年龄肝肿瘤切除纪录。

一生1.6万余台手术,吴孟超救下的每一位病人,都记在心里。查房时,他总是笑着跟病人拉家常:“哪儿人啊?家里几口人?”检查前会先把手在口袋里焐热,免得冰凉触碰让病人发抖。检查后,会帮病人掖好被角,把鞋子摆到床边。有人形容,那是一种“父母照顾孩子般的细致”。

外地病人挂不上号,吴孟超就在家里看诊;没钱用昂贵吻合器,他就手工一针一线缝合,省下的几千块留给病人养身体;有人送锦旗,他摆手说:“做锦旗也要钱,省下来吧。”有一年除夕夜,一位贫困老人敲开他家门,吴孟超当即联系医院收治,还替老人垫了住院费。

而作为老师,吴孟超一向严厉得让年轻医生害怕。用药贵了会被批评,病历写得再好也能挑出毛病。但正是这种严谨,培养出一批批肝胆外科骨干。他说:“一把刀一次只能救一个人,一套理论能救千万人。

2005年,吴孟超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然而,他最看重的荣誉,是病人康复后的笑容。96岁时,他仍每周做三台手术;97岁荣休时,他说:“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上手术台。”吴孟超甚至留下话:“如果哪一天我倒在手术室里,记得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我满脸汗。

如今,吴孟超不仅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创者,更被无数病人称作“用一把柳叶刀撑起生命之河的人”。从福建闽清的小山村,到上海手术室的无影灯下,他走过了七十余年,一直用精湛的技艺和赤诚的心,回应人们对肝脏疾病的担忧与困惑。吴孟超常说:“外科手术,不是切开一块肉,而是托起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无论是在黎明前的急诊手术台,还是在国际学术会议的发言席上,吴孟超始终坚持“两只手并用”:既要握得稳柳叶刀,也要握得住病人的手。他相信,一台手术的成功不仅是解决病灶,还要让病人敢于相信未来。吴孟超总是用最温和的声音解释最复杂的肝脏结构,用最细致的动作帮病人渡过最危险的病程。

在几十年的临床与研究中,吴孟超反复提醒同行:肝脏,是人体最勤劳又最沉默的器官之一。它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等数百项重要功能,却很少通过疼痛来发出警报。只有当它被长年累月的负担拖垮时,身体才会出现明显信号——体力下降、食欲减退、免疫力减弱,甚至全身浮肿。他说:“一个人如果走几步就喘、肚子鼓得像鼓、脸色发黄,这不是‘胖’或‘虚’,而是身体在用最直白的方式求救。”

有一次,在一场面向公众的健康讲座上,一位中年男子举手发问,语气里透着焦急与无奈:“吴教授,我之前体检查出了中度脂肪肝,两年多来一直健康生活,按时吃护肝药,可转氨酶复查时还是忽高忽低,脂肪肝也没见好转……这是怎么回事?还有办法吗?

面对这位患者焦急而无望的目光,吴孟超沉吟片刻,温声说道:“肝病的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科学评估、综合治疗,不能盲目放弃,也不能一味死撑。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规律作息、戒烟戒酒、饮食清淡、按吃吃药外,还有三件‘看起来很小、其实能托住肝脏’的事必须坚持做!只要守住这三道关,身体就能多一分底气,哪怕是中重度脂肪肝,也可能迎来转机!”

很多人和这位中年患者一样,对自己的困惑感到不解:既然生活习惯改了,药也按时吃了,为什么肝脏指标还是反复波动?原因往往在于,虽然表面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还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本。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它受损时不会立刻大声喊疼,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小消耗、小刺激中慢慢累积压力。如果这些细微的因素没有被调整,即使吃药、调整饮食,恢复速度也会很慢。

所谓三道关,第一关是稳定肝脏的工作节奏。很多人知道要早睡,可真正做到规律作息的并不多。肝脏在夜间需要一个完整的修复时间,如果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肝细胞的自我修复会被打断,哪怕白天很健康,晚上这一环节出问题,前面做的努力就会被抵消。对于转氨酶忽高忽低的人来说,保持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避免熬夜、避免突然的作息变化,是稳住指标的基础。哪怕工作再忙,也要尽量保证每晚7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让肝脏在安静的环境中把一天的代谢垃圾处理干净。

第二关是守住饮食的细节。很多脂肪肝患者会控制大鱼大肉,但在无意中仍会吃进不少隐形负担,比如过多的精制碳水、甜饮料、油炸零食。这些食物让血糖和血脂短时间升高,肝脏需要加倍工作来代谢多余的糖和脂肪。长期如此,即使总量不多,也会让肝脏像一台不停加班的机器,磨损越来越重。更科学的做法是让饮食结构更均衡:每天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比如鱼、禽肉、鸡蛋、豆制品,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粗粮,减少高糖饮料和反复煎炸的食物。饮食的调整不是一天两天见效的事,而是一个慢慢养成习惯、逐渐改善肝细胞环境的过程。

第三关是让身体动起来。肝脏的代谢能力和全身的循环密切相关,久坐会让血液循环变慢,肝脏得到的养分和氧气减少,代谢废物的效率也降低。很多患者以为运动要大汗淋漓才有效,其实对于脂肪肝来说,长期、适度、规律的活动更重要。比如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钟、做一套舒展的拉伸运动,或者游泳、骑车、太极拳,这些都能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让全身代谢变得更顺畅。关键是要形成稳定的频率,让身体和肝脏习惯这种节奏,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除了这三道关,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就是定期复查。很多人做了生活调整和治疗,就不太重视后续的检查,觉得没症状就是好转。实际上,肝脏的指标变化常常早于明显症状,只有定期复查才能发现趋势,及时调整方案。像转氨酶的波动,有时并不全是病情恶化,也可能与近期的饮食、感冒、药物等短期因素有关。医生会通过连续的指标变化,判断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对患者来说,这种持续的监测和调整,是让肝功能逐渐稳定的保障。

脂肪肝和肝功能异常的改善,是一个和身体长期相处、慢慢磨合的过程。药物可以在关键时刻帮一把,但不能替代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药只是工具,真正决定恢复速度和质量的,是每天的作息、饮食和活动习惯。把这三道关守住,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要融入日常的选择中。比如出差时也尽量按时休息,聚餐时学会挑食材,忙碌的日子也抽出十几分钟走动伸展。这样做下去,肝脏才有机会一点点卸下负担,恢复到一个更稳定的状态。

很多患者在坚持的过程中会有焦虑,觉得自己看不到明显的进步。吴孟超常用一个比喻来安慰他们:肝脏像一片田地,你今天播种、施肥、浇水,并不会明天就收获,但只要每天做对了事情,季节到了,它一定会回馈你丰收。关键是别在它刚刚恢复生机的时候,又用不规律的生活把它打回原点。

对于那位中年患者来说,未来的路不在于换不换药,而在于能不能把这些小事变成日常。肝脏的恢复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来配合。守住节奏、守住饮食、守住活动,不急于求成,也不轻言放弃,肝脏才有机会慢慢找回它原本的节律,转氨酶的曲线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平稳下来。很多人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精神更好了,饭量恢复了,体检单上的数字也悄悄变得漂亮。那时你会明白,真正改变肝脏命运的,不是一两次治疗,而是你在每天生活里做出的细小而持续的选择。

资料来源:

1.李娜,赵军,王晓峰.生活方式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45-849.

2.张宏伟,刘静,陈文慧,等.不同运动方式对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改善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06):497-502.

3.周敏,黄珊,唐志华.饮食结构调整对脂肪肝患者转氨酶水平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40(02):213-217.

(《研究肝病70年,吴孟超教授分享3个最佳的护肝方法,值得了解》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