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龙 || 我的铁道兵情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22:02 2

摘要:我的家乡在湖北随县北部离县城70公里万和镇七尖峰山下代庄村,这里是湖北省物资储备局三七三处所在地,有部队驻扎看守保护。我从小就对解放军叔叔非常崇拜,憧憬着长大要参军当兵的梦想。

作者 周金龙

我的铁道兵情结

一九八一十月间,

应征入伍军装穿。

告别家乡去远方,

集合随县火车站。

连长点名作动员,

排队上车坐闷罐。

一夜未眠心激动,

次日清晨到襄樊。

绿皮火车往北赶,

换乘到达北京站。

原地休息待出发,

军车接送小汤山。

这年隆冬天气寒,

新兵训练意志坚。

立正稍息齐步走,

队列会操获点赞。

军训四月分下连,

河北迁西景忠山。

引滦入津为人民,

编到木工十二班。

立模扒碴人为先。

隧道塌方多危险,

十三斜井抢施工,

日夜奋战无怨言。

绘画特长被发现,

调到连队勤杂班。

墙报图书放电视,

文化战士忙不闲。

八三九月喜讯传,

隧道贯通工程完。

两年时间创奇迹,

津门父老喝甘泉。

天安门前最耀眼,

军人留影风景线。

皮鞋皮包绿大衣,

青春芳华美瞬间。

八四改工大转变,

身穿路服花胸前。

男儿有志在四方,

时刻听从党召唤。

/周金龙新兵训练照片/

我的家乡在湖北随县北部离县城70公里万和镇七尖峰山下代庄村,这里是湖北省物资储备局三七三处所在地,有部队驻扎看守保护。我从小就对解放军叔叔非常崇拜,憧憬着长大要参军当兵的梦想。

1981年10月,年满十八岁的我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在万和卫生院进行了全面体检合格。当时,万和公社有100多个小伙子报名,经过严格体检有50人合格,要求只招35名,有15人被淘汰。接兵的陈丛朝排长是一个一米八几的山东大汉,一身戎装高大魁梧威风凛凛,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我家进行调查走访,当陈丛朝排长看到我家墙壁上贴满了绘画作品时,陈排长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这个兵要了”。

/新兵班合影 后排:中间 陈丛朝排长、左三张文和班长、右三周金龙、右二张中华、右一杨明林、左二刘安平、左一梁志涛;前排:左一刘文斌、左二梁耀先、左三吴新国、左四朴春国、左五陈国平、右一万爱国。/

于是,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那天我穿上了绿色军装,乡亲们敲锣打鼓放鞭炮送来了“军属光荣”牌匾,挂在了我家的大门上方,一路欢呼地送我到万和公社报名集合点,父母兄弟姐妹和乡亲们都为我参军感到光荣自豪!

我即将带着家乡领导、亲人的无限寄托和期待,怀着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勇敢地走向部队这所大学校锻炼成长,贡献力量。

那年十月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和全县上百名穿着军装,提着行李的新兵战士们来到随县火车站集合排队,聆听部队接兵的杨中发连长讲话:“新战友同志们,部队首长、战友们在期待着你们的到来。到达部队目的地还需要两三天的乘车行军时间,希望大家在坐车途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全部安全顺利到达部队”。

那天晚上,我们坐着漆黑的闷罐车到襄樊。第二天早上,我们又换上绿色火车皮新兵专列,经过一天一夜的日夜兼程,终于到达了北京火车站。到达北京心里无比激动,第一次来到心中向往首都北京,多么想到天安门广场参观照一张照片啊!

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我们在北京站大厅地上盘腿而坐,原地不动等待接送军车出发去新兵训练营地。

11月1日,全体新兵分别坐上军用解放汽车到达北京昌平小汤山上西市村,铁道兵11师五十一团新兵营训练基地。这里的训练环境十分艰苦,在村外山谷口京密铁路大桥下,柿子园边干河滩场地上训练,我们新兵三连16个班每班一顶军用帐篷住在河床边上。我们是13班,陈丛朝排长、张文和班长(浙江人)和我们11名新兵13人住在一个帐篷,我们睡的是通铺连板床,我们战友亲如兄弟,同吃同住同训练,连队的伙食早餐是小米稀饭,馒头发糕;中午晚上米饭,白菜土豆炖肉。一日三餐都能吃饱;北方的冬天是以大白菜、萝卜、土豆为主的食材,我们新兵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的搬大白菜入地窖。训练之余我画了一幅下山虎的画作,留下了一幅画虎与战友谢云的合影照片,意思是比如我们战士虎虎生威雄风的意思。战友们饱受风沙严寒和高强度训练的磨炼。

/周金龙(左)画虎作品和谢云战友合影。/

冬天寒冷,每天清晨六点,当军号声刺破山间晨雾时,紧张而充实的部队生活就此拉开帷幕,严格的政治学习,紧张的军事训练,丰富的部队生活,动人的战友事迹也随之载入我们每个战友的军旅史册。 政治教育和条令学习是训练的重要内容,部队领导教育引导我们新兵战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新兵连生活是军旅生涯的起点,充满了挑战与考验。其中,严格的内务要求和军人养成教育是每天的必修课。新兵连对内务要求极严,被子需叠成“豆腐块”形状,有棱有角;床单、毛巾、脸盆等物品需摆放整齐划一,陈排长和张班长手把手的交我们叠被子,整理军容。从细节处培养军人的严谨统一、守时遵纪作风。同时,部队也注重丰富新兵的生活,还组织我们新兵去昌平小汤山温泉洗澡,缓解训练的疲劳。

这一年冬天,我们听到广播新闻播出:“中国女排为国争光!取得世界冠军荣誉!”部队首长号召我们战士“向中国女排学习!”以实际行动搞好军事训练。 最后,投弹及射击训练强度高,危险性大,杨中发连长亲自带队示范动作要领。投实弹考核时,我们的排长站在投弹手身边,如遇到险情,保护战友安全。训练还包含队列、紧急集合、正步走等基础科目,最后进行打靶、刺杀等实战化内容。我打了10发子弹,投了一个手榴弹,达到优秀水平。记得最紧张的是紧急集合,半夜听到紧急集合号响起,我们新兵需在黑暗中完成穿衣、打包整队集合等动作,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新兵迅速成长。 阅兵队列式分列式训练尤为艰苦,数九寒天,风沙弥漫。训练要求整齐划一、刚劲有力,节奏感强和气势磅礴。在山谷河床,我们新兵们高强度训练,我的手脚脸被冻裂了也没有叫一声苦。我们经常在晚上或休息时间加班训练,团里每次会操我们方队及连排班队列都名列前茅。

军令如山,第二天早上我们坐上解放军用车出发了,当时的“引滦入津”的主战场在河北遵化和迁西交界的景忠山下,我被分到3营11连12班的木工班,和新兵连一样住的军用帐篷,班长吴松桥浙江人,班付涂克忠广东人,老兵曾小槐广东人,刘定央浙江人,余西林四川人,李建国四川人,黄少华广西人;新兵周金龙湖北人,刘后会湖北人,田宗雨山东人,董中友山东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的铁道兵,我们的任务是负责隧道立模搭架子的任务。隧道施工工序是打风枪放炮,扒渣出渣,立模搭架子,绑扎钢筋打混凝土。我们进洞施工不分白天黑夜,根据施工工序进展情况,听从调度人员通知随叫随到。天天肩扛木头,手拿锯子斧子,每天行走在13号斜井45度斜坡,700多级台阶进洞来回上下班。进洞一身水,下班一身汗;隧道施工生命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当我到达隧洞看到没有衬砌的拱部参差不齐,有的石头好像要掉下来,心里非常害怕。石质很差,洞里大小塌方天天有,我是一名身体单薄的新战士。然而,战士执行命令别无选择,在任务面前不能后退半步。班长吴松桥,副班长涂克忠和班里老兵们关心照顾我,危险地方老兵们冲在前,让我感到兄弟般温暖而受到感动,从他们身上更加激励我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信念!于是就勇气十足地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战塌方、抢施工、保工期。冬天寒冷下班全身冻得直打颤,回到帐篷里倒下就能睡着。夏天,我们班里老兵用出渣的翻斗接水,通过太阳的照射水温发热用来洗澡。我们苦中有乐,战士们没有一个人叫苦的。

/周金龙担任十一连文化战士/

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招呼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紧紧的连在一起,连在一起。” 1983年3月,我们连队的一名文化战士退伍回家,连队的领导得知我有绘画写字的爱好特长,连长李洪柱指导员吴常贵找我谈话,通知我来接替文化战士。于是,我从12班调到连勤杂班,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是负责连队图书室管理开放,出黑板报,晚上放电视等工作。我干一行爱一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每天开放图书室,让战士们工作之余看书吸取知识营养;每天夜幕降临之时,我都要按时把一台北京牌大彩色电视机搬到操场上或三用堂,为战友们放电视。同时,我还要一周负责出一次黑板报,及时宣传连队的好人好事。夏天炎热出黑板报时,太阳一晒满头大汗,也要坚持站立排版画图案写毛笔字。冬天寒冷,握笔的手冻得通红麻木疼痛难受,也从来没有耽误影响一期黑板报。也就是那时候练习手腕悬空写毛笔字正草隶属楷,打下了书法的坚实基础。每次营部组织检查黑板报评比,在全营九、十、十一、十二、四个连中,经常获得第一名,并得到上级领导和战友们的高度赞扬!

当“引滦入津”工程进入决战阶段,天津人民对引滦战士非常关心,经常派慰问团前来慰问,每次还带很多慰问品,当时天津的关牧村和二炮文工团张暴默两名女歌手来到军营现场慰问演出,使我们倍受鼓舞。

一个星期天,团首长到我们连召开“百日大干”动员大会,号召全连指战员大干百天,打通最后三百米,确保指挥部下达的“十一通水”目标的实现,对大干中成绩突出的干部战士给予立功表彰!最后,提前完成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引滦入津》针线包和纪念水杯/

1984年元月1日,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17万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我们的基地和户口落入天津,天津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在“引滦入津”工程即将竣工时,天津的阿姨和姑娘们亲手为每一位“引滦战士”缝制了一个充满情意的针线包。小小针线包,寄托了天津人民对“引滦战士”的关心和厚爱。每一个针线包还用红线绣着“为民造福”、“引滦光荣”、“引滦立功”等字样。引滦入津工程结束,我就带着行装和心爱的针线包,随我们这支刚刚转业的筑路大军奔赴河北张家口冀北高原修建大秦铁路一期工程,担负大团尖隧道的开挖掘进任务。作为连队文书的我爱好写作和绘画,我的工地速写作品和散文开始在《铁道工程报》纸上陆续发表了。

1988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处领导通知去西安中铁20局参加总公司《铁道工程报》组织的新闻学习班,通过为期半月的新闻班培训学习后,我被调到天津处宣传科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来,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一想到针线包,就会给我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我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完善自我,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1984年春,兵改工时,周金龙脱下军装穿上铁路制服佩戴大红花。/

1984年1月,铁道兵撤销集体转工并入铁道部,脱下军装转为央企职工,继续战斗在我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时光匆匆,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退休带孙子,但那份战友情谊却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44年前,我走出大山,离开家乡,走向军营。两年两个月年的军营生活磨炼出了我的坚强意志,含泪脱下戎装,由部队转为央企职工,我有幸作为最后一批入伍的铁道兵,参加了铁道兵最后的一项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虽然,只有两年零两个月的铁道兵兵龄。传承着听党指挥、人民至上、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今生无悔,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我骄傲和自豪!我是一名铁道兵。

/1983年冬 周金龙于天安门广场留影/

周金龙简介

周金龙,1963年3月出生,湖北随州人,1981年10月入伍铁道兵11师52团,中共党员,历任战士、文化战士、文书、报道员、新闻干事、企业文化中心副主任、高级政工师、大路画家。

1988年5月,从事企业文化宣传报道工作。30年来,在《中国铁道建筑报》、《人民铁道》、《工人日报》、《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建设报》、《首都建设报》及省部级报刊电台网站等多家新闻媒体刊登稿件和工地速写作品约10000多篇(幅)。自1991年至2003年连续12年被《中国铁道建筑报》评为“通讯报道积极分子一等奖”。2005年10月和2008年10月,创作的《一线牵》、《大山不在寂寞》、《探亲》、《爱情鸟》、《巾帼不让须眉》等国画作品,被选送到中国美术馆参加十四届大路画展并获得优秀奖和铜奖。

近年来,先后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大路画展,其国画作品“风雪边疆”、“梦”等作品入选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铜奖。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