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公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面试通过名单引发轩然大波。名单上的三个名字——张博(法学)、郜家兴(视觉传达)、王怡丹(新闻传播)——与2023年12月因举报被中止招聘的入围者完全一致。
三个相同的名字,两次相隔两年的招聘,一套量身定制的年龄门槛——这场被网友称为“迟到两年的定向安置”大戏,揭开了人才引进中最隐秘的角落。
2025年2月,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公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面试通过名单引发轩然大波。名单上的三个名字——张博(法学)、郜家兴(视觉传达)、王怡丹(新闻传播)——与2023年12月因举报被中止招聘的入围者完全一致。
而这一次,招聘岗位需求丝毫未变,唯独年龄限制从“38周岁以下”悄然放宽至“40周岁以下”。
更耐人寻味的是年龄门槛的“精准调整”。2023年要求应聘者须为“1985年6月30日后出生”,2025年则改为“1985年1月后出生”。这半年的时间差,恰好为超龄者重开通道。
当2025年2月28日面试结果公布时,眼尖的网友立即发现了问题:这份名单与两年前被叫停的招聘如出一辙。三个名字纹丝不动,专业方向也未调整,如同复制粘贴一般。
更值得玩味的是年龄门槛的“技术性调整”。从38岁到40岁,表面看是放宽标准,实则暗藏玄机。两次招聘的年龄计算截止点相差半年,这种“精准松动”被舆论直指为特定人员重获资格铺路。
招聘流程的简化同样引发质疑。两次招聘均省略笔试环节,仅通过面试决定人选。面试过程缺乏公开透明的评分标准,考官信息秘而不宣,使得主观操作空间大增。
“如果说名单中只有一个名字相同可能是重名,但三个名字完全一致,且都不是大众名,这种巧合概率基本为零。”网友的质疑一针见血。而2023年招聘中止后,官方始终未公布举报内容和调查结果,更让此次“复刻版”招聘显得疑云重重。
包头事件并非孤例。招聘腐败的套路如出一辙:福建屏南县财政局曾设定“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英语四级、屏南户籍、女性、25周岁以下”的招聘条件,最终仅某市领导之女一人符合。
海南三亚人社局事业单位招聘中,8名本系统工作人员亲属参考,有人考前获知答案考出99分。国家能源集团录用名单中,名校研究生里赫然混入三所普通院校本科生,被质疑为关系户特设岗位。
制度漏洞是首要症结。事业单位招聘缺乏全国统一规范,地方“土政策”大行其道,将公职岗位变为某些人的“自留地”。面试环节的主观性更易被操控,考官打“人情分”时有发生。
监管缺位助长了歪风。事前监督形同虚设,事中监管流于形式,往往舆情爆发后才启动调查。惩处力度不足更让违规者有恃无恐——即便被查,涉事人员通常仅受轻微处分,不久即官复原职或平调他处。
当前调查面临三重拷问:2023年举报内容为何秘而不宣?重启招聘依据何在?考官名单与评分标准能否公开? 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官方通报恐难服众。
湖北农科院的案例敲响警钟。2025年6月,该院招聘中一名笔试倒数第二的应聘者,面试竟获第一,后被证实与某处长有亲属关系。虽已暂停招聘程序,但公信力已严重受损。
“招聘不公,寒的不只是人心,还有无数为梦想努力的年轻人。”网友的呼声道出核心关切。当人才引进沦为“关系户的游乐场”,社会公平的基石正在被侵蚀。
根治“萝卜坑”需制度革新。人社部2024年已明令禁止人才引进“绕道进人”,但包头事件显示执行层面仍存漏洞。当务之急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招聘规程,压缩地方自由裁量空间。
公示环节的监督价值在此次事件中尤为凸显。网友正是通过公示名单的比对发现疑点,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成为制约暗箱操作的有效武器。强化公示效力,要求招聘单位详细公开考官信息、评分标准、考生成绩等关键数据,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公平公开,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当包头市委讲师团启动调查程序,社会期待的不是程式化的“依法依规”回应,而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相还原。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最近曝光的“萝卜坑”事件如出一辙:笔试倒数第二者面试突获第一,后被证实与某处长有亲属关系。虽已暂停招聘,但信任裂痕已然产生。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当包头市委讲师团承诺“依法依规调查”时,公众期待的不是程序性回应,而是考官名单的彻底公开、评分标准的详细披露、两次招聘决策链的完整呈现。毕竟,公平的招聘不仅是程序正义,更是无数年轻人改变命运的希望通道。
来源:薯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