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父亲“保健品“噩梦,积蓄耗尽,悲剧收场,警惕保健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8 03:52 4

摘要:人到晚年,身体的变化是写在脸上的,听力下降、行动迟缓,免疫力也随之走下坡路。可这恰恰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商机”。他们用一句“这是为你好”,把虚假包装成关心,把焦虑变成利润。

“吃点这个,强身健体;喝点那个,延年益寿”——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像春风吹进了不少老年人的心里,却也成了某些人收割信任的“镰刀”。

78岁的父亲,几十年省吃俭用的积蓄,最终全都砸进了一堆瓶瓶罐罐里,换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心寒。

人到晚年,身体的变化是写在脸上的,听力下降、行动迟缓,免疫力也随之走下坡路。可这恰恰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商机”。他们用一句“这是为你好”,把虚假包装成关心,把焦虑变成利润。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常识,保健品不是药。它不治病,不能替代正规饮食,也不能用来“逆转衰老”。但在一些讲座上,这句话常常被“巧妙”地绕过,讲师们用“亲身经历”打动老人,而老人用“全部积蓄”买了信任。

很多老年人并不缺营养,而是缺陪伴。人越老,越容易被“关心”打动。一个电话、一句“叔叔阿姨您身体最近怎么样”,就足以让他们卸下防备。这种心理上的“缺口”,成了心理暗示最容易入侵的地方。

保健品不是没有价值,但必须清楚它的边界。就像维生素C,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长期高剂量摄入反而可能增加肾结石的风险。所有的补充,都应该建立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基础上,而不是“听说好就吃”。

这些所谓的“神奇产品”,几乎从不出现在正规医院的建议里?因为它们的功能声称往往游走在法律和科学之间的灰色地带,说得模糊,听起来却很“灵”。

我们常说“老来多健忘”,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记性不好,而是信息筛选能力下降了。面对复杂的市场宣传,老年人往往更难辨别真假。这个阶段,家人的陪伴和沟通,比任何营养补充剂都重要。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宁愿相信“讲座上的专家”,也不愿听自己子女的话?因为那场讲座给了他们“被重视”的感觉。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我们有没有真正在意过父母内心的感受?

很多看似“免费”的体检、“包邮”的试用,其实都是精准营销的起点。一步步设局,从送礼到洗脑,最后变成“你不买,是不想活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操控。

如果说年轻人容易被“消费主义”裹挟,那老年人就是被“健康焦虑”围困。不断地告诉他们“你现在不养生,以后就得花更多的钱治病”,让他们在健康恐惧中一掷千金。

我们该如何帮助父母识别这些骗局?不是简单地说“保健品没用”,而是要教他们看懂“营养标签”,理解“适量摄入”,更要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健康不是靠“神药”,而是靠规律作息和饮食的持续习惯。

很多人不知道,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和药品是不同的。药品是“国药准字”,保健品则是“国食健字”,这两个差别,决定了产品背后的监管强度。但这个知识点,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搞清。

不是所有的保健品都是骗局,但所有的骗局,几乎都披着“保健”的外衣。小时候我们怕父母被骗买玩具,长大了却看着他们为一堆“胶囊、粉末、液体”倾尽所有,却无能为力。

最便宜的“保健品”从来都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和父母一起吃顿饭,散个步,聊聊天。情绪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甚至高于某些营养补充剂的作用。

我们总以为“老了就该补补”,但先别急着掏钱,先问一句:他们到底缺什么?是钙?是锌?还是缺一个愿意听他们讲过去故事的人?别让保健品填补了我们该承担的家庭责任

有时候,父母不是不懂道理,而是太想“为儿女省心”。他们宁愿自己花几千块买“防癌神器”,也不愿把不舒服告诉子女。要改变这一点,可能不是“科普”能解决的,而是我们要多一些耐心沟通

还有一个细节很多人忽略了:老年人对“权威”的天然信任。哪怕是穿着白大褂的销售员,说几句“这是国家推荐的”,就能让他们彻底放下戒备。这正是我们要帮助他们重建信息识别能力的原因。

我们这个时代,信息过载,真假难辨,对年轻人尚且如此,何况是经历过“报纸年代”的父母?他们用一生积蓄换一个“健康承诺”,可能只因为那段话讲得比你动听。

别再只对他们说“别买了”,不如一起坐下来,看看标签、查查成分,告诉他们什么是膳食补充,什么是噱头。知识是最好的防骗工具,尤其在这个“包装过度”的时代。

有时候,父母不是固执,而是害怕“拖累子女”。他们以为多吃点保健品,就能少生病、少给我们添麻烦。这种心理,才是保健品生意最大的“营销密码”。

真正的健康,从来都不在瓶瓶罐罐里。它藏在每天晒晒太阳的维生素D合成里,藏在一日三餐的均衡搭配中,藏在一次次的家常聊天里。健康,不是买来的,是养出来的。

结尾想说一句:保健品不是洪水猛兽,但它不该成为老年人最后的寄托。我们该做的,不是围着他们讲大道理,而是拉着他们走进生活的阳光里,让他们知道,健康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长寿秘诀。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张艳,王志强.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3):295-300.

陈莉,胡晓义.保健品消费行为与老年人健康认知误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1,40(5):82-85.

刘洋,王瑞.老年保健品市场监管与消费引导探析[J].商业研究,2023(1):109-114.

来源:GaySpot乐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