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1点半,湛江霞山村的出租屋里,两个熟睡的孩子被突然叫醒。房东带着一群人进门,没穿工作服、没亮工牌,径直给孩子抽血——单亲妈妈夜班归来,面对的是哭泣说“头晕害怕”的孩子和一句“任务不需要家长同意”的回应。这场防疫排查,为何让人心头发紧?
#被霸凌者在呼救#凌晨1点半,湛江霞山村的出租屋里,两个熟睡的孩子被突然叫醒。房东带着一群人进门,没穿工作服、没亮工牌,径直给孩子抽血——单亲妈妈夜班归来,面对的是哭泣说“头晕害怕”的孩子和一句“任务不需要家长同意”的回应。这场防疫排查,为何让人心头发紧?
一、紧急与争议:两种视角下的凌晨上门
卫生部门的说法里,事出有因。8月3日,工农街道接连出现4例基孔肯雅热病例,这种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需快速排查密接和潜在感染者。而这户人家中,男孩7月30日曾发烧到37.6℃,虽已退热,仍属“重点关注对象”。“情况紧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成了连夜行动的理由。
但在家长和网友眼中,过程充满冒犯。孩子父亲不在,母亲夜班失联,房东带人深夜闯入;执行者没穿制服、未出示证件,连未发烧的女孩也被抽血;事后回应强硬,丝毫未提程序疏漏。一边是公共卫生安全的紧迫性,一边是未成年人权益与家庭隐私的边界,冲突在凌晨的灯光下格外刺眼。
二、程序与信任:防疫中不能缺位的“温度”
基孔肯雅热虽不算高致死率传染病,但疫情扩散的风险确实需要警惕。快速排查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快”是否必须以“糙”为代价?
对比双方说法,细节里藏着关键分歧:卫生部门强调“普查对象之一”,但家长质疑为何专挑孩子独自在家时上门;官方称“紧急召回工作人员”,却解释不了为何不穿工装、不亮身份;男孩有发烧史确需排查,可未发烧的女孩为何被“连坐”?更核心的是,当家长不在场,对未成年人采取医疗操作,是否尽到了通知义务和保护责任?
这些疑问指向一个根本问题:防疫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人心活。紧急状态下的“特殊处理”,不能成为省略程序的借口。就像网友说的:“哪怕提前给孩子妈妈打个电话留言,哪怕穿件白大褂亮个证,哪怕事后好好解释一句,恐怕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三、反思:防疫的“边界感”比速度更需校准
两个孩子的检查结果都是阴性,疫情排查的目的达到了,但信任的裂痕却需要更久修复。单亲妈妈的担忧并非多余——当陌生人深夜进入孩子房间,当“任务”压倒“尊重”,安全感的重建远比一次抽血复杂。
这件事更像一面镜子,照见防疫中的“两难”:一边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刚性需求,一边是个体权利的柔软边界。破解之道,或许就藏在“规范”二字里。紧急情况下,能否预设“家长失联”的备用方案?入户排查,能否坚持“亮身份、讲清楚、守边界”的底线?特殊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排查,能否建立更细致的保护机制?
相关部门已表态“调查处置”“完善机制”,这正是弥补疏漏的机会。防疫的终极目标,是守护每个人的安全,包括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底的安宁。少一点“任务式”的强硬,多一些“人本位”的考量,才能让每一次排查,既守住防线,又暖住人心。
来源:爱宝贝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