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31日,走进九原街街道光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内,温热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幅热带图景呈现眼前:茎秆粗壮的香蕉树“顶天立地”,宽大舒展的叶子下,沉甸甸垂挂着成串的青香蕉,形成了一个近十层的绿色宝塔——这些饱满的果实,标志着忻府区在“南果北种”设施
在忻州市忻府区,一场颠覆“南橘北枳”认知的农业实践正在上演。香蕉这一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如今在晋北大地的大棚里安了家。
南果北种有收获
7月31日,走进九原街街道光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温室大棚内,温热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幅热带图景呈现眼前:茎秆粗壮的香蕉树“顶天立地”,宽大舒展的叶子下,沉甸甸垂挂着成串的青香蕉,形成了一个近十层的绿色宝塔——这些饱满的果实,标志着忻府区在“南果北种”设施栽培探索中取得关键性突破。
长期以来,香蕉、百香果、芒果等水果依赖长途运输,采摘时需保持青涩状态便于储运,不仅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催熟后口感也大打折扣。在农业“特”“优”战略引领下,光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瞄准市场需求与气候差异的矛盾点,以设施栽培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升级之路。2013年,带头人侯学光组织40多户农民成立合作社,通过流转农户土地与吸收农户土地入股扩大经营规模。如今,该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达800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60亩,成为忻州城区重要的果蔬供应基地。
香蕉种植的尝试始于合作社多年来的探索。结合传统种植模式经验和设施农业先进地区的学习考察成果,侯学光决定从需求量较大但管理难度相对较低的香蕉开始做起。
“南果北种”,首先要从选种开始。“我们最初试种了不同品种的香蕉树,发现中蕉9号在北方土壤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其长势、产量和口感均达到预期,甚至因北方独特的生长环境,口感比南方香蕉更甜更软。”侯学光介绍道,中蕉9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金手指(AAAB)为母本、SH-3142(AA)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型香蕉品种,高抗香蕉枯萎病、香蕉束顶病等病害,抗风性、抗寒性较强。
在这座热带大棚中,近一半香蕉树已经结出了“香蕉塔”,另一半低矮的小树,则是合作社的育种探索。
“我们这里移栽的香蕉树苗主要来自前一批的香蕉树母株,一般选取高度在1.5米左右、根系发达、幼叶尚未展开的健壮吸芽苗,吸芽苗因其丰富的根系而生长迅速,定植后先长根后出叶,结果也相对较早,能实现较高的产量。”大棚技术负责人张慧解释道,“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了块茎苗培育的方式,这种方式成活率高、生长结果统一、植株矮小且抗风。”
在持续的种植探索中,合作社在香蕉种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越来越多“北种”的香蕉树成功安家落户,成了“本地蕉”。
设施农业来助力
在讲述种植香蕉的探索中,侯学光口吻轻松,但层层叠叠枝叶下偶尔露出的枯叶,暗暗诉说着“南果北种”的艰辛。香蕉喜温暖湿润环境,耐热不耐寒,对土壤酸碱度和透气性要求苛刻。为了攻克北方气候与土壤的适配难题,合作社以设施农业科技为基础,精准突破。温控系统、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机、全自动喷淋系统、PO膜技术应用等共同造就了大棚的热带气候,让香蕉树在北方能安然度过四季。
“要发挥北方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设施农业技术解决了气候适配的核心难题。”张慧一边检查香蕉长势,一边说,“合作社采用双拱双膜结构搭配内外两层棉被,在炎热的夏季通过通风系统进行调节,应对30℃以上的高温,而冬季加装升温设施,确保棚内温度恒定在10℃以上。”据了解,这套“冬暖夏凉”的温控方案,使得大棚内香蕉亩产稳定在3000斤—4000斤,让热带作物在黄土高原扎下了深根。
不仅如此,香蕉作为热带、亚热带的“原住民”,对湿度有天然的高要求,既不耐渍水也不耐干旱。为此,大棚加装了喷淋系统,每3天还要专门浇灌一次,确保大棚环境能保持60%—70%的湿度。同时,大棚的智能水肥一体机通过精准施肥、定时施肥,为香蕉提供了高钾肥料,高效高质保证了香蕉整个生育期的营养供给。
设施农业为香蕉生长筑牢环境与营养基础,而技术人员对其生长特性的科学把控,让香蕉在大棚里实现持续健康的生长循环。
“香蕉树一年一熟,果实成熟后,我们会将树干拦腰截断,让它重新生长发育。”张慧谈起香蕉种植管理来头头是道,“香蕉树其实是大型的草本植物,果实成熟后就会自然枯萎,及时将树砍断,能够保证它们不过分消耗土壤中的养分,还能为其他树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
在“南果北种”的实践中,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设施农业为现代农业提供了高效的生产载体,而技术人员则为这一载体注入了“智慧内核”,两者融合推动着农业生产突破自然禀赋限制,丰富了城乡食物供给,为人民群众送上更健康、新鲜的美味。
观光农业有奔头
一阵孩童的嬉闹声打破了记者沉浸于热带景观的思绪。顺着笑声望去,几个小孩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了大棚里。
“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香蕉吗?原来长在这么高的树上!”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踮起脚尖,好奇地伸手轻触宽大的叶片。旁边的小男孩则被藤蔓间垂落的百香果吸引,拉着妈妈的手追问它们什么时候会变色。家长们举着手机四处拍摄,镜头里既有孩子们雀跃的身影,也有挂满枝头的热带水果,不时被“葡萄为什么长在架子上”之类的天真提问逗笑,欢声笑语在大棚里回荡。
“依托紧邻旅游公路的区位优势,合作社推出采摘项目,除了香蕉树,我们还培育了芒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这些品种虽然尚未实现全面挂果,但热带水果独特的景观仍然受到了大家的喜欢。另外,我们还引进了葡萄新品种妮娜皇后,让游客近距离观赏、品尝到新鲜且少见的水果品种。”侯学光说,游客还可以提前认领香蕉树,亲身参与施肥、浇水等种植环节,或委托合作社代管,待果实成熟后亲自采摘,完整体验从培育到收获的农耕乐趣。这种沉浸式体验模式,不仅丰富了设施农业的娱乐功能,更让农业科技成果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从最初试种的十几株香蕉,到如今形成近百棵的“忻府蕉园”;从单一的果蔬生产,到集种植、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光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蜕变正是忻州市以设施农业为抓手,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这场“南果北种”的农业实践,不仅改写了“南橘北枳”的传统认知,更证明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潜力。(文/图 记者高玮)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