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新突破:一种柑橘分子,让药效倍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8 16:48 1

摘要:在当今医学研究中,如何提高药物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一直是科学家攻克的核心难题。最近,《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刊登的一项研究让人眼前一亮: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双功能”聚酯纳米粒子,不仅能够精准穿越肠道屏障

在当今医学研究中,如何提高药物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一直是科学家攻克的核心难题。最近,《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刊登的一项研究让人眼前一亮: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双功能”聚酯纳米粒子,不仅能够精准穿越肠道屏障,还显著提升了治疗肾脏急性损伤的抗炎效果。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突破来自一种我们熟悉的天然成分——柑橘类黄酮“柚皮素”(Naringenin,简称NAR)。

众所周知,很多天然抗炎成分如NAR虽然在试管中疗效显著,但一旦口服进入人体,却因“肠道吸收差”而药效大打折扣。如何让这些有益成分“被身体吸收、直达靶点”,成为制药界长期的技术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特殊的聚酯纳米材料P2Ns,将NAR包裹成粒径约200纳米的微粒。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纳米粒子表面连接上NAR分子本身,使其同时作为“钥匙”,专门打开肠道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FR),让药物顺利“过关斩将”,进入血液循环。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自带通行证”的药物载体,NAR既是治疗药,又是载体的导航系统,一举两得。

这项研究使用的是一种顺铂(cisplatin)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众所周知,顺铂是常见的化疗药,但副作用极强,特别容易引起肾毒性。研究团队先在体外用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测试,发现加载NAR的P2Ns纳米粒子能显著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如TLR4/NF-κB),降低多种促炎因子的表达。

更关键的是,在小鼠模型中,服用这类纳米药物的动物不但肾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尿液中毒性标志物如肌酐、尿素氮等明显降低,肾组织的纤维化也得到了有效缓解。与传统药物相比,这种纳米粒子实现了“剂量减半,疗效翻倍”的理想目标。

尤其是“双功能”纳米粒子P2Ns-NAR(NAR),在减少TLR4表达、恢复肾功能、平衡免疫细胞亚群(如M1/M2巨噬细胞)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有意思的是,除了肾脏保护作用外,这类纳米药物还表现出良好的肝脏保护效果。例如,小鼠体内的肝酶水平(如ALP、GGT)在顺铂治疗后明显上升,而NAR纳米粒子则能有效降低这些肝毒性指标。

同时,研究还发现这种纳米载药系统能够调控免疫系统:一方面降低了被顺铂诱导的免疫“疲劳”(如T细胞PD-1过表达),另一方面又促进抗炎型M2巨噬细胞的生成,恢复免疫平衡。研究者认为,这为将来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传统药物设计中,载体和药物通常是“两张皮”。而这项研究的最大亮点,就是打破这一界限,将NAR同时作为“药”和“靶向配体”,在同一个系统中发挥双重作用。研究人员称,这一策略具有广泛推广意义,未来可用于多种天然产物或小分子药物的开发中。

目前,这项研究虽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其创新性和疗效表现令人期待。如果能够成功推进临床,将为化疗相关肾损伤以及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这项研究所代表的“智能纳米+天然产物”路线,已经成为新一代药物研发的热点。相比传统化学合成药,这种策略不仅更安全、亲和性强,还具备高度可设计性。

正如研究者所说:“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我们不仅让药物‘被看见、被吸收’,还能精准作用于需要的部位,同时减少对身体其他系统的干扰。”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日常摄入的天然成分,如茶多酚、姜黄素、甚至某些维生素,都可以被“装进”这样智能的纳米系统中,实现个性化、靶向化、高效低毒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Heyns IM, Wahab AT, Ganugula R, et al. Dual-function polyester nanoparticles for amplifie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Science Advances. 2025;11:e adw1358.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w1358

来源:自在桐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