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半导体产业在库存高企与需求分化中挣扎,跟中芯国际并称国产晶圆代工“双雄”的华虹半导体,交出的二季度成绩单颇为亮眼——108.3%的产能利用率、模拟芯片59.3%的爆发式增长、83%的中国市场占比,这家专注于特色工艺的晶圆代工厂,正以“超负荷运转”的姿态,
当全球半导体产业在库存高企与需求分化中挣扎,跟中芯国际并称国产晶圆代工“双雄”的华虹半导体,交出的二季度成绩单颇为亮眼——108.3%的产能利用率、模拟芯片59.3%的爆发式增长、83%的中国市场占比,这家专注于特色工艺的晶圆代工厂,正以“超负荷运转”的姿态,在半导体红海中开辟一条差异化突围之路。
二季度华虹半导体实现销售收入5.66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4.6%;毛利率10.9%,虽仍处行业低位,但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改善。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能利用率突破108.3%,环比提升5.6个百分点,折合8英寸付运晶圆量达130.5万片,同比增长18%。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暗藏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变革。
产能利用率“超载”并非偶然。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85%的背景下,华虹通过聚焦模拟电源管理、嵌入式存储等特色工艺,精准卡位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等高壁垒领域。二季度其模拟与电源管理类产品收入达1.61亿美元,同比暴增59.3%,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这种“以特色工艺换市场”的策略,既规避了与台积电、三星在先进制程上的正面竞争,又抓住了国产替代的结构性机遇。
华虹的收入结构调整,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转型智慧。分地区看,中国市场贡献4.7亿美元收入,占比83%,同比提升21.8%;分技术平台看,65nm及以下工艺节点收入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7.4%。这种“国内深耕+技术升级”的双轨战略,既依托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本土产业链龙头的旺盛需求,又通过12英寸无锡新产线的爬坡,为未来技术迭代储备产能。
更耐人寻味的是其毛利率表现。尽管10.9%的毛利率远低于中芯国际的20.4%,但华虹通过“特色工艺+规模效应”实现了净利润的逆势增长——二季度归母净利润795万美元,环比暴增112.1%。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恰恰验证了其“以量补价”策略的有效性:在模拟芯片、功率半导体等非价格敏感型市场,通过定制化服务与快速响应能力,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面对美国技术封锁与全球半导体产业重构,华虹的突围策略与中芯国际形成鲜明对比:当后者押注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试图通过规模化生产构筑护城河时,华虹则选择深耕特色工艺,在模拟芯片、嵌入式存储等细分领域形成技术“尖刀”。
这种差异化的本质,是“非对称竞争”的智慧。正如华虹总裁白鹏所言:“以特色工艺技术壁垒为锚,力争在关键技术平台实现技术突破。”二季度其独立式非易失存储器收入2760万美元,同比增长16.6%,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当全球存储巨头还在DRAM、NAND的“红海”中厮杀时,华虹已通过NOR Flash等利基型存储器,在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市场占据先机。
华虹的逆势突围,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随着无锡新12英寸产线产能爬坡,其月产能将从当前的99万片(8英寸等效)向更高目标迈进,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生态的构建——通过与国内外战略客户协同研发,华虹正从单纯的晶圆代工厂,向“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这种转型的深层逻辑,是半导体产业竞争范式的转变。当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当技术竞争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生态博弈”,华虹的选择具有标杆意义:它不再盲目追求先进制程的“军备竞赛”,而是通过特色工艺的垂直整合,构建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生态,最终实现“技术-市场-资本”的良性循环。
华虹的二季度财报,既是一部“超负荷运转”的生存指南,更是一场“特色工艺革命”的宣言书。当全球半导体产业在库存周期与地缘博弈中摇摆,这家中国晶圆代工厂用数据证明:在技术封锁的夹缝中,通过精准定位、结构调整与生态构建,依然能走出一条独特的突围之路。
正如其无锡厂房里昼夜不息的光刻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或许会有波折,但前进的齿轮已不可逆转。当108.3%的产能利用率化作晶圆厂里跳动的数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逆袭,更是一个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坚定身影。
来源:波士财经一点号